說起熱播網劇《法醫秦明》,不少網友如數家珍。12月9日上午,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來到南京棲霞公安分局刑警大隊,請刑警大隊教導員、主檢法醫師潘鬥超做了一場直播。潘鬥超是法醫秦明的同門師兄,從業15年,被同事們親切地稱為「法醫阿超」。在一個半小時的直播中,潘鬥超給大家展示了神秘的法醫工作,並揭開命案背後的故事。
通訊員 棲文軒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顧元森 王瑞 丁晟 馬晶晶
法醫秦明
是潘鬥超師弟
網劇《法醫秦明》第一集中,有人在飯店泔水桶裡發現一隻焦黑的肢體,有點像雞爪。法醫介入調查,確認這是一隻被油炸過的人手,從而牽出一樁命案。網劇情節驚悚,不少網友直呼口味太重。現實中,法醫遇到過這樣的案件嗎?又是如何判斷被人為處理過的人體組織的?
潘鬥超說,這個片段來源於真實案件,但經過了藝術加工。對於有一定經驗的法醫來說,分辨人與動物肢體的區別,並不是難事。人和禽類的骨頭形態有很大區別,即使經過處理,法醫勘驗後也能確定骨骼來源。
潘鬥超告訴現代快報記者,他和法醫秦明都畢業於皖南醫學院,他比秦明高兩屆,是秦明的師兄。秦明畢業後曾在南京市公安局法醫中心實習了近半年。
法醫秦明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抽出時間通過博客、微博與網友交流。潘鬥超和秦明一樣,會耐心接受群眾諮詢。他肩負著棲霞公安分局刑事技術室法醫門診接待,被稱為「法醫專家號」。多年來,潘鬥超先後參與法醫鑑定1000多起,無一差錯,化解因故意傷害引發的矛盾糾紛90餘件。
法醫不會用
手術刀吃龍蝦
在網劇中,法醫秦明用手術刀吃龍蝦。潘鬥超說,現實生活中,法醫不可能如此,不會流露出職業習慣。
網友向潘鬥超提問,見過那麼多命案現場,生活中會不會帶有職業眼光?
潘鬥超說,他見過了血腥甚至令人作嘔的犯罪現場,但他都是以職業眼光看待這一切,這份職業對自己的生活並沒有什麼影響。他不願意向外人過多介紹這些血腥場面。對於這份壓力,潘鬥超如此回答:「由我們法醫承擔就好了。」
裝備揭秘
打開法醫的「百寶箱」
在網劇中,法醫出場開著名車,西裝革履。現實生活中的法醫是不是這樣的?潘鬥超笑著拿出一件馬甲。「平時我們到現場,都是穿便服。現場勘驗,會穿上這樣的馬甲。」現代快報記者看到,這個馬甲和攝影師的馬甲很像,有很多口袋。潘鬥超介紹,馬甲裡放的是筆記本、一次性口罩、手套之類的工作必需品。
接著,潘鬥超又拿出一隻銀色手提箱。「這就是我們工作必備的箱子。」打開箱子,他拿出一隻指南針。現在手機也有指南針功能,為什麼還要專門帶一隻指南針呢?潘鬥超說,很多時候,案發現場在深山老林,被害人以及證物所在位置需要精確地描述出來,還是帶上指南針比較靠譜。
潘鬥超的箱子裡還有兩個「文具盒」和兩卷膠帶。「這個膠帶比我們平時用的透明膠帶質量更好、透明度更高,能幫助我們採集指紋。」潘鬥超說,兩個文具盒裡,一個放著做記錄用的鉛筆、黑筆、橡皮等,另一個文具盒裡放著兩管試劑,長得像牙膏。「這是矽橡膠。有些不方便帶回的證物,就要讓它們像『做牙模』一樣,脫模帶回去研究處理。」
直播記者興奮地要求「法醫阿超」現場提取一個指紋。潘鬥超取出一種黑色粉末,用小刷子輕輕地蓋在記者摸過的塑料盒上。神了!指紋清晰地浮現出來。潘鬥超再用透明膠帶一黏,指紋就採集好了。
記者看到,「百寶箱」裡還有吹氣的工具,幫助法醫在現場吹走證物表面的雜物、灰塵。有時候,現場會有尿痕、血跡等,肉眼去辨別這些體液比較難,就要用到特殊波段的燈。在燈光的照射下,犯罪證據無所遁形。
現場小實驗
試紙檢出是不是人血
潘鬥超說,曾有一起案件,案發現場到處是血跡,可是經檢測發現,這不是人血是雞血。
如何判斷案件現場的血跡是不是人血?潘鬥超現場做了一個小實驗(上圖)。
在實驗室裡,現代快報記者看到一個存放試管的藍色架子,裡面已經放了三個插有試紙的試管。「這是昨天做的實驗,試紙上顯示兩條紅線,證明血液樣本是人血。」潘鬥超告訴記者,由於很多案發現場能採集到的血液樣本很少,因此多數情況下,進行檢測的溶液看起來都是透明的。不過,只要通過試紙檢測,就能立即知道到底是不是人血。
隨後,潘鬥超又拿出一個小滴管。記者看到,裡面已經有用來檢測的液體,底部泛著粉紅色,「這個樣本證明裡面的血液含量還不少。」說著,他拿出檢測試紙,按照箭頭向下的方向將一側插進液體中。20秒左右,記者看到試紙上出現了一條紅線,「這還不能說明到底是不是人血,只能說明試紙是有效的。再等一會兒。」此後過了好久,試紙上始終只有一條紅線。潘鬥超說:「這就說明檢測樣本裡的血液並非人血。」
揭秘命案背後的故事
兇手故意撒碎發乾擾警方 法醫提取DNA抓到兇手
公安部督辦的「2·29」寧鎮槍擊案讓潘鬥超印象深刻。他告訴現代快報記者,該案發生於2012年,兇手魏某原本只是個騙子,因為想獨吞數千萬元,殺了兩名同夥。潘鬥超趕到南京棲霞區馬群的案發現場,在案發車輛內發現大量毛髮。法醫搜集了大量毛髮帶回檢驗,發現這些毛髮都沒有毛囊。「沒有毛囊,說明這些頭髮不是自然脫落的,很可能是兇手故意留下幹擾法醫工作的。」潘鬥超說,後來他們在死者手機上提取到嫌疑人的DNA。魏某後來交代,他認為自己作案時毛髮可能會落在車內,擔心警方提取到,於是事前從理髮店抓了一些碎發撒在車內,企圖幹擾法醫檢驗。
法醫對命案物證重新檢驗 16年前積案告破
1999年1月20日,農曆大年初五一早,南京棲霞區及江寧區各發現一具女屍。警方勘驗現場後認定,兩名受害者頭頸部的塑膠袋是防止血跡流淌,作案手段相似,很可能是同一人作案。經法醫檢驗,在馬群仙林交界處發現的死者不到20歲,有遭遇性侵跡象,死因屬機械性窒息。根據嫌疑人衣著情況,警方推測行兇者可能來自山東、河南等省份,於是向上述省份發出多份協查通報,卻一直沒有獲得有價值的線索。
一晃16年過去了。隨著技術進步,去年1月,南京市公安局在對歷年命案積案的現場痕跡物證重新梳理檢驗時發現,這起案件與男子高某比對上了。
高某交代,當年他開了一家飯店,1999年1月20日,他到勞務市場招工,僱傭了一名婦女和一名年輕女孩做服務員,這兩人是舅媽和外甥女的關係。當天中午,高某領著兩名女子到飯店。高某見女孩長得標緻,起了歹意。他故意支開女孩舅媽讓她去買菜,隨後,就在飯店裡將女孩強暴了。女孩舅媽發現後,與高某廝打起來,高某隨手拿起一個錘子,猛擊其頭部致其死亡。高某害怕事情敗露,又將年輕女孩掐死。當天夜裡,高某開車將兩具屍體分別丟棄在江寧和棲霞。
12年後提取到精準DNA數據 排查上千人抓到真兇
2004年2月25日,南京仙林大學城附近山坡上發現一具女屍,經現場勘查及屍檢發現,死者是被他人強姦後用絲襪勒頸致機械性窒息死亡。經調查走訪及技術比對,當年7月警方明確死者是安徽六安女孩張某,她於當年2月20日前後接到一男子電話,並與該男子見面後失聯。由於當時技術限制,該案件一直未獲得重大突破。近年來,潘鬥超帶領DNA室民警運用「物證數據管理法」,每年對未破命案現場物證進行重新梳理檢驗。今年,他在死者棉毛褲上獲取到精準DNA數據。今年6月,他先後5次帶隊前往安徽六安等地參與案件排查工作,排查了上千人,最終抓到兇手——張某的表姨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