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更愛聽老師的話?中國家長,也許是你不懂「權威效應」

2020-12-16 好媽媽郝女士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前段時間朋友跟我抱怨說,他的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和在家裡的表現是完全不一樣的兩個類型。在家裡的時候,他簡直是一個混世大魔王的存在,每天不吃飯不睡午覺,怎麼說也說不聽。但是他在學校裡卻非常的聽話。之前老師還有表揚過孩子每天在學校的時候,上課吃飯的時候都很認真,就連睡覺的時候也從來不會去和別人講話,非常的乖巧懂事。這就讓朋友感到非常的納悶。

一、難道孩子是有兩重人格嗎?為什麼在面對自己的時候和面對老師的時候是完全不一樣的狀態呢?

孩子的這種表現想必許多家長都有感同身受的經歷,孩子在學校的時候總是會非常的懂事,對於老師也總是會懷有一種敬畏感。所以許多家長就會善用這一點,當孩子在家裡不願意吃午飯的時候,就會騙孩子說,如果你不吃午飯的話,老師就會來了。結果孩子聽到了這段話的時候,就會馬上坐正認真吃飯。

老師的話之所以對孩子有著這麼大的效果,是因為家裡的環境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的舒適無拘無束的,而且家長也會跟孩子更加的親近,對於孩子來說,只要他撒撒嬌就可以解決很多的問題。但是在學校裡面去完全都不一樣,老師要面對許多的學生,所以要求也會比較為一致和嚴格,規矩也就不容易被破壞。其實也是權威效應在發揮作用。

權威效應它指的是一

權威效應它指的是一個人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的話,那麼他所說的話也非常的能夠引起別人的重視。

舉例來說,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實驗,對著某大學心理系專業的學生介紹了一位外校老師,為他加上了各種化學大師,權威的名頭。

而這位其實是普通人的所謂大師,拿出來一個裝了空氣的瓶子,對學生說這是新發明的化學產品,有臭味。結果原本無味的空氣,卻在他權威身份的暗示下,讓大學生們紛紛直呼聞到了各種味道。

而大學生,還是心理系的都尚且如此,又何況是更小的孩子呢?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很難能夠給孩子樹立這種威信。孩子在面對自己的時候,總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自己說什麼也不會聽,但是一旦他去學校或者在外面的時候就會秒慫。孩子不願意聽家長的話,卻願意聽老師的話。其實都是因為對於孩子來說,老師的權威性會比家長的更高。

二、那麼為什麼老師會比家長更具有權威效應呢?

1. 老師會給孩子定下明確的獎勵。

獎勵是非常能夠促使一個人進步的動力。老師受過了專業的教育心理學的指導,所以也將這種運用到了孩子的教育當中,許多孩子在學校裡都是會設立一定的獎勵機制的。

比如每天要是表現好的話老師就會給小紅花。雖然這樣的小紅花他並沒有很強的物質意義,但是在孩子的心中卻是能夠證明自己的最好的物品。所以許多的孩子相比起給他喜歡的玩具,小紅花給他的成就感更多。這也是為什麼老師會比家長更加具有權威的原因,就是因為老師會給孩子設立明確的獎勵,但是家長往往沒有重視這一塊的作用。

2. 老師會給孩子樹立榜樣。

在學校的生活當中,許多的活動都是由老師和孩子一起共同參與的。比如孩子在上課的時候,老師就會繪聲繪色的用各種圖片類或者其他的方式去給孩子講解,而且睡午覺的時候也會在旁邊督促。在孩子整個活動過程當中,都是由老師不斷的去陪伴監督和指導的。而且老師也會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為給孩子一個榜樣,而家長卻總是只會命令孩子,但是卻從來不會給孩子示範,這樣會讓孩子不能夠很好的接受。

3. 老師會給孩子定下明確的規矩。

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孩子教育當中算也是如此。孩子的年齡尚處在一個比較小的階段,他們對於事物的控制能力以及認知能力都是比較薄弱的。如果沒有給他們定下一定的規矩約束他們的話,他們就會非常的放縱自己。

而在學校裡面,老師都是會對他的行為有所要求的,作業要什麼時候做,午休的時候不能講話,吃飯的時候不能浪費糧食等等。在集體的生活當中,其他人如果都能做到,就唯獨自己做不到的話,也會讓孩子覺得沒有面子。而且如果孩子不能夠在規矩範圍內做事情的話也會受到懲罰,這也會給孩子一定的教訓。

三、那麼家長又應該怎樣提升自己的權威呢?

1. 家長要制定規矩,孩子犯錯誤要馬上地指出,並且給予一定的懲罰。

很多的孩子敢在家裡無所忌憚的做任何事情不聽爸媽的話,都是因為在他們的眼中爸媽並不會給自己實質性的懲罰。

就比如朋友的孩子前段時間去商場玩,明明之前就有約定好這次去逛商場不能購買任何的玩具,但是朋友的孩子進去之後看到了貨架上擺著他非常喜歡的遙控賽車,一下就忘記了之前和家長的約定,直接在地上大哭大鬧,一定要朋友給他買。最後朋友也沒有堅持自己的原則,看到他哭的時候傷心又引起了旁邊的人的駐足,所以就只好買回去了。孩子之所以敢這樣大哭大鬧不聽朋友的話,都是因為朋友沒樹立威信,讓孩子覺得很好說話。

2. 家長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

家長的行為對於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為家長是孩子最經常接觸的人。他們所做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所以如果家長想讓孩子聽自己的話,去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家長也應該以身作則親身示範。

3. 家長要學會給孩子一些獎勵。

想一個人聽自己的話,一定是少不了獎勵機制的。我們在希望孩子能夠聽自己話的時候,可是也要想想自己的方式是不是正確的。家長應該做的是帶孩子每一次完成了自己的指令之後,都給他一些口頭上的表揚或者是實質上的獎勵,這樣也會去激勵孩子,讓孩子下次更加的聽自己的話。

孩子不願意聽家長的話,反而喜歡聽老師的話,其實在教育方式上就有著根本的不同。所以在出現這個問題的時候,家長也應該調整一下自己的教育理念,去樹立自己的威信。

育兒難題郝媽幫,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好媽媽郝女士,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孩子更信服老師的話?關於權威效應,很多家長不懂合理運用
    父母們也擔心孩子這種不聽話的性格在學校中會吃虧,但是讓很多家長沒有想到的是,孩子在學校反而非常聽話(大部分情況下)。------題記其實,這是因為父母與孩子朝夕相處,沒有距離感,更沒有威嚴感。這也就是「權威效應」的作用。
  • 孩子在家蠻橫不講理,卻不敢跟老師頂嘴?家長要了解「權威效應」
    這些事情每天都在彤彤家上演,媽媽讓彤彤做什麼事情,彤彤總要搬出來老師,說媽媽和老師說的不一樣,她要按照老師說的來做。媽媽很苦惱,在彤彤眼裡老師的話像「聖旨」,老師說什麼彤彤就聽什麼,可是自己的話彤彤卻很抵抗,怎麼說都不聽。你家孩子也有這種情況嗎?你知道為什麼孩子更願意聽老師的話嗎?
  • 為什麼孩子把老師的話當「聖旨」?
    很多家長都發現,自從孩子上了幼兒園,就越來越喜歡把老師的話當成「聖旨」。這個時期的孩子剛接觸一個新環境,很緊張,很容易因得到老師的表揚而獲得成就感,所以很愛聽老師的話。其實,孩子在幼兒園聽老師的話是一個正常現象,也是一個好現象。家長要理解孩子的這種行為,對他加以正確引導。
  • 為什麼孩子愛聽老師的話,家長十句都頂不上老師一句?答案很吃驚
    NO,NO,NO,都不是,答案只有一個:學校裡的老師。誇張一點說,老師的話簡直就是聖旨,孩子不僅會聽,而且還會不折不扣地執行。而父母說的話就像空氣,孩子很少聽。搞得很多父母都要這樣嚇唬孩子:你要是再不聽話,我就告訴你們王老師……為什麼會出現這樣鮮明的對比?老師們靠什麼獲得了孩子們的敬畏?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 為什麼孩子更願意聽老師的話,卻不聽家長的?
    「 相信不少家長都有這樣的煩惱——孩子上學之後,常常不聽自己的話,卻格外聽老師的話,想不靠老師都不行,可咋辦?就像一個媽媽說的:「平時我讓孩子做什麼,他不是拖拖拉拉就是要跟你講條件,一點也不配合。老師的話就像聖旨,比什麼都管用,他都不用我們提醒,自覺地就照老師說的做。」為什麼會這樣呢?
  • 講道理孩子總不聽?學會「邊門效應」,教你如何正確教育孩子
    在講道理的時候,家長立於「教導者」的位置,會有一種自己已經盡責的感覺,並能夠從這種感覺裡獲得「安全感」。那麼既然自己已經盡責了,而孩子卻不肯聽從,那麼這就是孩子的問題了。此時,父母與孩子是處於「控制——服從」的形式內。在這種形式中,家長更容易樹立自己的威嚴,同時能更輕易的獲得「負責」的感覺。
  • 孩子不聽自己的話,家長要學會做權威型父母,讓孩子懂得尊重
    最後優優大聲喊了一句「你是個壞人」,小艾很是無奈。小艾說,她自己也不想罵優優,但優優實在是越來越叛逆了。其實,像小艾這樣的情況,絕大多數原因是沒有樹立作為家長的威嚴,讓孩子缺少「敬畏心」。首先,家長們需要了解,為什麼孩子好像越來越叛逆,不服從管教了。這多是和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
  • 不可忽視的標籤效應:家長要維護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可是你知道嗎?老師也不能隨便貼標籤,家長更不能當著孩子給老師貼「黑標籤」。標籤效應不是影響到自己嗎,怎麼會影響到別人呢?給人貼標籤,會給人呢一種心理暗示,產生一種導向,被貼標籤的人真的會沿著標籤發展。可是今天我主要說的是家長給老師貼標籤的問題。
  • 孩子理解能力差,聽不懂家長的話,家長應該提高孩子的認知層面
    身為家長最難得就是和孩子溝通了,剛剛出生的時候自己說的話他聽不懂,牙牙學語的時候又成了父母聽不懂他們的語言,好不容易雙方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了,偏偏兩個人的腦迴路還不在一個層面上,每天都在過著&34;的生活。
  • 為什麼老師一個人能管好幾十個孩子,而父母卻難管好自己的孩子?
    在這期間,孩子的學習都是由家長督導。對此,不少父母都發現成天管教孩子學習是件非常困難的事。為什麼孩子在家裡父母的管教下會如此的不聽話呢?為什麼老師一個人能管好幾十個孩子呢?老師一個人能管好幾十個孩子,難道是老師比家長的管理能力強嗎?不是,因為不知道有多少家長是老闆,管理著幾百幾千幾萬的人,難道他們管理能力不強嗎?那為什麼又管不好自己的孩子呢?
  • 孩子總是聽不進家長的話?「白熊效應」在起作用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白熊效應」。如果家長能夠利用好「白熊效應」,則能夠輕鬆讓孩子聽進去家長的話,如果利用不當,則吃力不討好。我們前面提到的兩桌不一樣的客人,第一位媽媽總是強調讓孩子多吃一些,多吃蔬菜等等。但是孩子卻沒有按照媽媽說的那樣直接吃很多,這也是因為孩子對於父母的話存在對抗的心理,就是「你想要我這麼做,我就偏不要這麼做」。孩子很多行為都受到了「白熊效應」的影響,比如,我們強調讓孩子家裡的哪個柜子不能開,孩子就會一直想著裡面是有什麼神奇的東西,於是會一直想要開這個柜子。
  • 成功教育心理學,正確認識「馬太效應」,你的孩子會更優秀
    文|羊駝媽媽(本文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版權歸作者所有)馬太效應原是源自於經濟學上的一個理論。它通俗的來講,這個現象就是指「好的越好、壞的越壞」。為什麼要給大家談「馬太效應」?因為這種現象逐漸潛入了兒童教育的範疇。很多家長在對兒童教育的時候,不自覺就運用了「馬太效應」的理論。
  • 為什麼孩子愛聽睡前故事,同一本書讀1000遍也不厭倦,怎麼辦
    如果是閱讀敏感期促使寶寶愛聽故事愛看繪本,那麼一個故事或者一本繪本為什麼要讀1000遍呢?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孩子愛聽故事愛讀繪本是家長引導養成的習慣,並因習慣激發了寶寶閱讀的興趣,如果這一觀點成立的話,那麼為什麼一個故事或者一本繪本要讀1000遍的這個問題仍舊沒有找到答案。也就是說,愛讀愛聽與重複的不厭其煩的讀同一本繪本、聽同一個故事有關聯,但不是主要原因。那麼主要的原因是什麼呢?
  • 奇苑家長愛聽老師欺騙的假話,口吐直言反被誤會你想聽怎樣的評價
    這位孩子學習成績總是處於班級中間部分,家長也十分苦惱。我的性格比較耿直,便直言相告。我說你的孩子本來很聰明,可是由於習慣不好,上課不注意聽講,三分鐘的熱忱。一會兒就搞起小動作,不停的玩弄小東西,把自己的鉛筆上的橡皮咬壞,不停的撕扯作業本,在書上亂畫,作業書寫不認真。患有多動症,幹擾的同桌也無法學習。
  • 孩子「選擇性失聰」,總把父母的話當成耳旁風,家長該怎麼辦?
    你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嗎?叫孩子去刷牙,孩子卻聽不見,依舊在玩手中的玩具;吃飯前叫孩子去洗手,喊了八百遍,孩子還拿著繪本愛不釋手地看著。孩子並不是真聽不見,他是在「選擇性失聰」。這種情況相信大多數家長都經歷過,孩子明明聽力沒問題,卻對父母的話自動過濾,父母看到孩子這種態度,就容易情緒爆炸,衝孩子發起脾氣
  • 堅持自我——權威效應
    你也會成為一隻孔雀!不要過於迷信權威人物所說的話,應敢于堅持自己的看法,說出自己的觀點。某高校舉辦一次特殊的活動,請德國化學家展示他最近發明的某種揮發性液體。此時,「化學家」一把把大鬍子扯下,拿掉墨鏡,原來他是本校的德語老師。他笑著說:「我這裡裝的是蒸餾水!」對於本來沒有氣味的蒸餾水,為什麼多數學生都認為有氣味而舉手呢?這是因為有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現象--「權威效應」。所謂「權威效應」,就是指說話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則他所說的話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並使人相信其正確性。即我們平時所說的「人微言輕、人貴言重」。
  • 為什麼孩子有時更願意聽老師的話,卻不聽家長的話?這4點值得反思
    來源 | 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作者 | 錢志亮許多家長都發現,孩子上了幼兒園小學之後,常常不聽自己的話,可卻格外聽老師的話
  • 想讓孩子聽你的話?試試「以退為進效應」
    如果此時家長也跟孩子「對著幹」,恐怕非但達不到原本的目的,反而容易給孩子貼上「不聽話」的標籤。其實,根本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說話的父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中的這句話,告訴我們,想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所以想要讓孩子「聽話」,你就得先琢磨「怎麼說」,孩子才能樂意聽你的話,才樂意跟著你的思想走。
  • 為什麼孩子愛聽睡前繪本故事,同一本書讀1000遍也不厭倦,怎麼辦
    如果是閱讀敏感期促使寶寶愛聽故事愛看繪本,那麼一個故事或者一本繪本為什麼要讀1000遍呢?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孩子愛聽故事愛讀繪本是家長引導養成的習慣,並因習慣激發了寶寶閱讀的興趣,如果這一觀點成立的話,那麼為什麼一個故事或者一本繪本要讀1000遍的這個問題仍舊沒有找到答案。也就是說,愛讀愛聽與重複的不厭其煩地讀同一本繪本、聽同一個故事有關聯,但不是主要原因。
  • 全英文,是孩子聽不懂,還是家長聽不懂?
    1對1的美教課不便宜,也許是為了自己也能接受一點點純英文的環境,也許是擔心孩子上課聽不懂,很多家長喜歡跟孩子一起上課——雖然根據我觀摩了上百節課的結論,這是一種很糟糕的方式,但是依然有很多家長樂此不疲。那節課講的是字母,大寫的字母A和小寫的字母a。老師講單詞的時候還好,只要老師說的是整句,這位媽媽必翻譯。老師說:This is a bi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