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強大的陣容卻感動不了中國票房
「太好看了,看得我淚流滿面!」「太悶了,看了半小時我就退場了……」僅聽觀眾評價,你很難相信這是在說同一部電影,這一幕出現在昨日蓉城鬧市區某影院。引發如此兩極分化評價的正是音樂劇電影《悲慘世界》。在剛結束不久的第85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悲慘世界》大出風頭,一舉摘得最佳女配角、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化妝3項大獎,但自2月28日在中國上映後卻遭觀眾冷遇。截至3月8日,該片票房剛突破4000萬元。以票房成績看,僅相當於《西遊·降魔篇》上映前期一天的票房。一部家喻戶曉的世界名著,一幫星光熠熠的大牌明星,一部新鮮出爐的奧斯卡獲獎影片,名著、明星、名牌「三位一體」,緣何仍然水土不服?
當名著遭遇90後:笑比哭好 寧打遊戲不願「悲慘」
《悲慘世界》全球票房已超4億美元,並收穫了觀眾無數掌聲與淚水。該片在東亞地區同樣引發觀影狂潮,在總人口僅5000萬的韓國,觀影人次達300萬之多;在日本更狂收3.3億元人民幣票房,音樂劇電影表現出如此驚人的吸金能力,近年實屬罕見。相對於近年來奧斯卡獲獎影片紛紛遲到一年才姍姍來遲,《悲慘世界》堪稱新鮮出爐,但奧斯卡的金字招牌卻黯然失色。該片上映後票房不溫不火,更遭年輕觀眾冷遇。80後陳先生表示,影片看得昏昏欲睡,自己堅持半個多小時就退場了。據網絡調查,「經典名著」並不受80、90後青睞,不少人表示「太悶」,稱更願在家打遊戲,「看電影還是更願意看喜劇片,放鬆身心。」上世紀80年代的文學潮曾令名著改編電影風靡一時,如今文學邊緣化,娛樂消費成為市場主流。
當排片遭遇夾縫:逆境中求生票房漸漸走高
雖不被市場看好,但《悲慘世界》還是在部分忠實粉絲堅挺口碑中堅持下來。該片國內上映首日票房500萬元,但該片並沒有像許多粗製濫造的商業片那樣「一日遊」,反而「夾縫求生,茁壯成長」,票房漸入佳境,截至3月5日已取得3000萬元票房,截至8日票房突破4000萬元。與影院幾近「吝嗇」的排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記者發現,雖然一家影院每天只排三四場,但上座率很高,一些城市甚至出現黃金場一票難求現象,遠超許多商業片。
眾多明星也紛紛力挺該片。李冰冰在微博上盛讚:「一個天才的導演帶領一群天才的演員,歌劇般演繹了一個偉大的故事。深深震撼,淚流滿面。 」知名影評人周黎明也表示:「經典名著加經典改編,把原著最動人心弦的人性力量濃縮了帶給我們。不記得以前看小說看故事片時曾流淚,但音樂劇版每回都能打開淚水的閘門。」有網友由衷地感嘆,「因為有了歌聲而少了悲慘,增添了一絲溫暖。歌聲總能直達人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觸動那久未撥動的心弦。」
當電影遭遇音樂:缺乏傳統 而不是缺乏觀眾
《悲慘世界》票房不佳,一大原因在於觀眾無法接受「從頭唱到尾」的音樂劇形式,對於這種形式有些觀眾表示難以入戲,甚至有人反映「悲慘的劇情被他們一唱變成了笑點」。從該片票房分布可發現,該片只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才有一定規模觀眾群,票房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在二、三線城市不受待見。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對這類高雅音樂劇,有一定教育程度的觀眾才能欣賞。普通觀眾的欣賞障礙源於國產音樂劇電影長期空白。」
音樂劇電影是好萊塢重要類型之一。今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就特地安排了向音樂劇電影致敬環節:凱薩琳·澤塔瓊斯重現《芝加哥》的經典唱段,隨後詹妮弗·哈德森獻唱《追夢女孩》,最後由《悲慘世界》全明星華麗陣容壓軸獻唱。國內近年來唯一能與音樂劇電影靠上邊的僅陳可辛的《如果·愛》,老一點的回憶也許只能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的《劉三姐》。不僅如此,電影配樂在國產電影中也屬「邊角配料」。據相關數據顯示,國產電影中電影配樂投入通常僅佔整體成本的1%,為好萊塢的1/8,而在1994年到2012年近20年數千部國產電影中,出品過原聲大碟的電影只有53部。音樂在國產電影中長期「失位」,是《悲慘世界》在中國缺少知音的重要原因之一。該片擯棄以往先錄音後對口型的表演方式,讓演員在片場一邊演一邊唱、現場收音,堪稱一次音樂劇電影拍攝革命。演員的情緒和音樂的情感合二為一,令人內心振奮、淚流滿面。
當經典遭遇快餐:翻譯不到位 網友吐槽「白開水」
為保持原汁原味,此次該片沒有配音版,只推出原聲中文字幕版。然而,該片中文字幕翻譯文學味淡了些,感覺像杯白開水,引起鐵桿粉絲不滿。「電影版字幕翻譯真不敢恭維,韻味全無,且誤譯多多。更搞笑的是譯者似全然不知《悲慘世界》在中國早已流傳小說版和故事片版,很多專有名詞已約定俗成,無需另起爐灶。」知名影評人周黎明指出,影片譯者把警長沙威譯成「調查員賈維爾」就讓人莫名其妙,中文預告片更把冉阿讓譯成「尚萬強」讓觀眾直呼受不了。細心觀眾比較音樂劇後,更直指電影大段歌詞譯得缺乏文採,如英文原文「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Singing a song of angry men?」電影版翻譯平鋪直敘:「你聽見人民在歌唱了嗎?唱一首滿是怒火的歌?」而音樂劇版則翻譯為:「民之所欲,可在你心?民之所怨,爾等可聽?」
業內人士透露,現在的引進大片翻譯都是「快餐式」,「進口片通常譯製時間很短,尤其是分帳大片,一般都是在上映前一個半月拿到劇本和音像素材,20天左右完成翻譯、配音、審核等多個流程,留給翻譯的時間太短。」分帳引進大片還有片方把關,買斷版權的進口批片則沒有外國製片方監督翻譯環節。像這種名著改編的作品,應需文學專業人士對翻譯進行更多把關,才能確保翻譯不失水準。 本報記者 衛昕
記者快評:
從「悲慘」中看到希望
/衛昕
從《悲慘世界》到《鐵娘子》,期待中的奧斯卡觀影熱並未在中國市場出現。奧斯卡作為流行文化符號象徵之一,滋養了國內一批批影迷觀眾,這在1998年獲奧斯卡11項大獎的《鐵達尼號》上映時達到頂峰。不過,奧斯卡獲獎影片在今天的中國電影市場,似乎已被徹底邊緣化,甚至淪為票房毒藥。去年引進片票房倒數前5名中,就有2011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國王的演講》、2012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藝術家》、2012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一次別離》、2013年奧斯卡2項提名《安娜·卡列尼娜》……這份華麗的名單讓人觸目驚心。中國觀眾似乎更樂於消費奧斯卡娛樂事件,而無福消受獲獎電影本身。
在《泰囧》和《西遊·降魔篇》兩部喜劇大片引領下,電影市場票房井噴,觀眾人次猛增。電影學者尹鴻認為,「暴發」的觀眾與經濟暴發戶一樣,都需要慢慢積累,才能真正成為成熟的觀眾。《悲慘世界》絕對值得一看,而且一定要去電影院看,其魅力越品越有味。《悲慘世界》片方表示,來自觀眾堅挺的口碑是對《悲慘世界》最大的肯定,這部獨樹一幟的影片將持續上映,好讓更多觀眾走進影院感受這部音樂電影的獨特魅力。正是因為這樣的堅持,市場也從「悲慘」中看到希望。畢竟,電影市場的繁榮標誌不能只是票房,百花齊放才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