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讓我想起媽媽曾經恐嚇我的那件事

2020-12-13 北小窗

天上有星星,地上也有星星,而且地上的星星會走路。大人們出這題考我們小孩時,起初誰也猜不對。夜晚來臨,房前屋後、桑林竹林裡閃起了許多小亮點,我們豁然拍手大叫起來:地上的星星!會走路的星星!一面叫一面手舞足蹈,企圖抓到星星。

大一些的孩子鑽進桑林,出來時手裡就有好幾顆星,一閃一閃,羨煞其他小孩。於是簇擁著那個抓到星星的孩王歡叫。

當我們擠著小腦袋湊到燈光下觀察那星星,發現它居然是一隻小蟲!尾部點了盞燈似地,那盞燈仿佛晃在風雨中,忽明忽暗。

後來我們知道地上會走的星星叫螢火蟲。

夏天於我,有兩件事可敘述,一件是聽爺爺講神話故事,一件是看星星——螢火蟲。

只要一到夜晚,爺爺必做在地壩中央乘涼,他的故事便拉開序幕。從牛郎織女到七仙女下凡,從蔡白金星到孫猴子捉妖,每個故事都引人入勝,聽到興頭上就不斷問為什麼,總希望那個故事裡的人物是自己,可以嘗盡甘苦,可以馳騁縱橫。故事聽膩的時候,我就會去後院路徑上看螢火蟲。

我常常是一個人去後院,每當望著空中飛來飛去的燈籠,就欣喜不已,在我幼小的心靈上,一直以為螢火蟲是天使,是落入凡間的星仙,就好像爺爺故事裡下凡的仙女。他們夏天下凡,其他三季又回到天上,由此,我覺得夏是最美的,最有夢色,雖然酷熱,但有螢火蟲相伴,整個夏便非常迷人。

有次看得入神忘了回屋,大人們關門睡覺時才發現家中少了一個人,於是四處尋找,當媽媽找到我,我仍望著那些閃亮飄遊的「星星」發呆。

最好玩的莫過於把螢火蟲放到手上,讓它亂爬一氣,然後任它展翅飛跑,重新遨遊於天空,那樣奇妙的感覺曾一度讓我驚喜不迭,仿佛星星落到了手上,與我玩耍,然後星媽媽叫他,他就又飛回家去。不是麼,手掌放一顆「星」,這本身就夠炫惑人的了。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看著它們自由的飛翔,那樣的無拘無束,令人有種夢的憧憬。

由於看星星常誤了回屋,媽媽就下了禁令,不許我去後院。她恐嚇我,說有條大蛇經常出沒後院,專吃小孩。我也曾發過「為什麼我以前從沒有看見過」的疑問,可我自來怕蛇,因而只好尊母令。

本來在地壩也能看見幾隻螢火蟲,比起後院卻少得可憐,而且我固執的認為,要一個人看螢火蟲才有意思,和別人看,那麼我所獲得的喜悅就會被別人搶走。無奈,我只好聽爺爺講那百講不厭的故事了。

上學後,知道了古時的人捉螢於囊中,借螢光苦讀,對螢火蟲就更加喜愛與欽佩了。當讀到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忽然想起媽媽曾經恐嚇我的那件事,原來真有一個版本存在,不過正如魯迅說的,自那以後他的興趣就另建他處了,那個百草園成了永遠的記憶。而當我知道後院並沒有蛇時,我的興趣也早已跑到其他更好玩的東西上去了,那段螢火蟲的歲月便從生命裡流逝,終將泊於心的港灣。

相關焦點

  • 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妙趣橫生的童心世界
    雖然隔的時間長了一點,雖然百草園只有野草,但在那時候卻是魯迅先生童年的樂趣。每個人都有一段童年的樂趣,魯迅先生有,人人都有。每個人心中的童年世界都不一樣,或許有的人熱衷於小時候的成長,有的人熱衷於小時候的陪伴,有的人熱衷於小時候的玩耍,總之,童年有一段童年的美妙世界,就像魯迅先生《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 讀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三味是哪三味?
    三味書屋的三味是指哪三味?因為家裡小朋友讀了魯迅的書《魯迅全集》,而且上學也學了好多魯迅的文章,特別要求去了紹興魯迅故裡。魯迅生活過的祖居到故居,三味書屋、百草園、風情園等魯迅筆下的古宅古蹟,也看到了青石板、粉牆黛瓦、烏篷船,真實的感受了一把當年魯迅生活的場景。
  • [深圳新聞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網記尋找魯迅童年痕跡
    深圳新聞網訊(記者陶靜)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還有烏篷船、新臺門、刻著「早」字的書桌,很多人都耳熟能詳。  4月23日下午,參加「詩畫江南——全國知名網絡媒體浙江行」的網記們懷著濃厚的興趣前往魯迅故裡參觀。
  • 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距離
    魯迅是一個大家再熟悉不過的名字了,大文豪、大作家,憂國憂民,棄醫從文的他渴求通過自己的文學作品來喚醒國人,而魯迅也用自己的行動和愛國情懷不斷詮釋著自己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對於魯迅先生我們敬重、崇拜,可是你知道魯迅先生曾經上學也遲到嗎?
  • 鄭桂華老師和你一起備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我的一個想法,可能還是要考慮百草園的整體性,魯迅為什麼要寫百草園裡的風物與活動,他為什麼要寫聽到的那些傳說故事,它們的整體性在哪?我們都知道三味書屋是他第一個正式學習的場所,但是其實百草園也是他學習的場所,那麼百草園給他的學習內容就是大自然的這種各種有趣的景物,讓他感知到自然的美好與豐富性。為什麼還要再寫長媽媽的故事?長
  • 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
    在紹興,訪魯迅故裡。這一帶已開發成了一個規模頗大的景區,包括三味書屋、魯迅祖居、魯迅故居等。參觀的時間不超過一個小時。在這有限的時間內,不可能一間房子一間房子細看。還好,魯迅故裡的情況不大一樣,因為他那篇著名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早已把這裡描繪成了令人神往的天地。我們的參觀路線剛好相反,先看三味書屋,最後看百草園。中間穿過了多少相似的房間、多少大同小異的廊宇,出來以後就記不得了;而三味書屋和百草園,則定然要讓人心有所動。三味書屋不屬於周家,它是魯迅的老師壽鏡吾先生家的房子。
  • 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尋找興奮點,為魯迅喝彩,給作文添彩
    我以魯迅的著名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給大家說說怎樣在上課文時把作文也學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是魯迅的代表作,也是小學生必須學習的一篇課文。我對這篇課文情有獨鍾,甚至要求學生能夠完全背誦,因為這篇課文是學習寫作文的極好範例。
  • 魯迅先生的童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樣的童年生活現在有嗎?
    點擊關注哦魯迅先生的童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樣的童年生活現在有嗎?百草園很多小夥伴們應該都還記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對於向來以文字深誨艱澀著稱的魯迅文章而言,這片充滿童趣和新奇的「回憶筆記」,算得上是非常另類的了。
  • 不惑之年重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的經典作品,寫於1926年,此時先生已經46歲。而我也已經年過40,過去所讀所學此文的印象確實已經很模糊了,只是隱隱約約記得「百草園」玩樂很開心,「三味書屋」 學習又枯燥乏味又心驚膽戰。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尋找孩童世界的童心、童真和童趣
    同樣,魯迅的小說中依然是有著溫馨的畫面,比如《一件小事》,《藤野先生》,讀完後令我們莫名感動。其實,我更喜歡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短短的文字卻寫出了孩童世界的美好和純真,進入了成人世界後,我們感受到了太多的世態炎涼,太多的勾心鬥角,令我們失去了曾經最純真的笑容。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解讀和教學建議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由成人和兒童的雙視角構成的。由成人視角引領, 以成人的閱歷、眼光咀嚼所敘之事,以成年之筆追敘少年之事;敘述具體內容時, 又以兒童的眼光、視野體味, 以少年之語來完成對往事的追憶。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間、遊戲和記憶
    ——重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詹  丹如同魯迅小說《孔乙己》結尾的「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中,「大約」「的確」這樣的矛盾表述,激發了魯迅研究者和語文教師討論的持久熱情,敘事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1段,對百草園描述的「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和「確鑿」放一起使用,同樣吸引了不少學者和教師參與討論。
  • 在魯迅故裡,感受小時候課文裡的情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小時候在語文課本裡就有讀過魯迅寫的文章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孔乙己》、《阿Q正傳》等等課文,最熟悉的莫過於《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了,有幸今天就來到 紹興 親臨現場看三味書屋那幾個和課本上一模一樣的字,讓我感嘆萬千。一早就來到了魯迅故裡,這裡已經成為了 紹興 的最著名的景點也是地標了。
  • 告別百草園,進入三味書屋,是魯迅對舊式教育的批判嗎?
    在回憶性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對給予自己無限童年樂趣的百草園,有過十分傾注深情的描寫。然而當寫到三味書屋時,他的筆鋒似乎突然轉變。說自己不知為何會被送進這個全城中最嚴厲的書塾。在魯迅看來,這是與童年快樂時光告別的標誌,所以他不無感傷地寫道: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牆罷,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罷,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罷……都無從知道。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我的蟋蟀們!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
  • 繪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再現舊日情懷
    我曾經問他得失的緣由,他只靜靜地笑道:你太性急,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  我不知道為什麼家裡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裡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牆吧,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下來吧……都無從知道。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Ade(德語,再見的意思,可讀作adei),我的蟋蟀們! 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先生童年的樂園,外地遊客卻難以體會
    紹興,著名的江南水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去紹興旅遊你可以不坐烏篷船,不吃茴香豆,但幾乎所有遊客都會去魯迅故裡景區,如果說魯迅是紹興的象徵,那麼魯迅故居便是這個象徵的載體,魯迅故居儼然成為紹興這座城市必到的旅遊打卡地,然後它又是常年免費對外開放的,所以這裡受到了很多外地遊客的追捧。
  • 走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尋找魯迅先生兒時的美好記憶
    大家好,歡迎來到王老師同步課堂,我是王老師。點關注,不迷路。你知道「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樣的詩句是誰寫的嗎?對,就是魯迅先生寫過的。今天我們來學習魯迅先生的一篇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品味他作品的另一種風格與品質。
  • 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一次尋覓記憶的逆行之旅
    正門處自讀過並背誦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後,我的心裡便充滿對『百草園』的嚮往,那是一個有關童年的夢,些許美好,些許簡單,些許孤寂(童年時並不知道這是孤寂),卻又滿含著幸福和甜蜜。正門左手邊的照壁和題字魯迅故裡是個組合景點,它包括魯迅祖居,魯迅故居,三味書屋。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少年魯迅之煩惱
    「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然而委實不易。」魯迅先生不易,多是因為整個大的社會動蕩不安,個人如池塘中的蜉蝣,身不由己。人在生活艱難的時候,難免總會想起無憂無慮的童年和以往趣事。對孩童來說,這些都有著莫大的吸引力,想必魯迅先生寫到這裡嘴角也該是噙著笑吧!我小的時候在農村長大,也常常在山溝溝的草地裡自在玩耍,逮螞蚱,挖屎殼郎,在核桃樹下尋了綠皮核桃砸了吃,自然很是理解百草園裡種種玩項的趣味。三毛曾說過:童年,只有在回憶中顯現時才成就了那麼完美。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紹興還有哪些景點值得去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紹興還有哪些景點值得去看?初中的時候,我們學了魯迅的一篇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用優美平實的語言向我們展現了其幼年時期趣事,同時也勾起了我們對童年的回憶。百草園顧名思義就是長滿雜草的園子,雖然荒涼,但卻是兒時魯迅的樂園。在那神奇的園子中,小小孩童對所有的東西都充滿了好奇,想像力也極其豐富。正因為這樣本是被丟棄荒廢的園子,通過魯迅的一番描繪充滿了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