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內景祺閣的北頭,有一座單獨小院子,名曰東北三所,明朝時,這裡是宮廷裡一些有功奶母的養老居留之處,煙火人情,與別處無異。
至清朝,這裡成為了限制個別後宮妃嬪人身自由的地方,此後院落裡外長期緊閉著門窗,四周荒涼無比。人們稱呼這裡為「冷宮」。
戊戌變法後,光緒與慈禧的關係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他被幽禁在四周環水的瀛臺裡。而深得君歡的珍妃則被打入了冷宮。
據當年曾貼身服侍過珍妃的宮女所言,被打入冷宮後的珍妃,境況極其悽涼。她住在最西頭的屋子,屋門由外邊瑣著,緊有一扇窗可活動,她的飯菜和洗臉水都由這扇小窗遞進去。不久,原本一絲不亂的烏髮、光滑潔白的皮膚,都爬滿了蝨子,形同乞丐。
平日裡,沒有人會同她交流,偶爾只有一兩個太監對她嗤之以鼻:「瞧你那德行樣兒」,逢年過節時,太監們才會奉旨前來申斥一番,珍妃跪地敬聽畢,還得叩頭謝恩。
這樣暗無天日的日子,珍妃整整熬了兩年之久。若非八國聯軍進入北京,珍妃的結局如何?很少人去想過,因為在這一年,她的人生就畫上了句號。
1900年7月20日中午,在內廷回事的頭兒崔玉貴,接到慈禧的吩咐,讓其到珍妃處傳旨,未正時刻帶到頤和軒見她。
崔玉貴在宮裡摸爬滾打多年,接到這件差事時,便感覺不妙。因為在內廷,要領一個妃子出宮見人,必須是兩個人一起進行。為了保險起見,他還是找到了管派差事的陳全福,陳全福聽了他的情況後,也頗感怪異,就跟他出主意,讓他找頤和軒管事的王德環。
當珍妃被帶到頤和軒時,眼前的情形更令他心生疑竇,整一個頤和軒,竟然只有慈禧太后坐在那裡,一個服侍的宮女都沒有。
後面就是珍妃跪下拜見,聽訓。
慈禧直奔主題,稱洋人已經打進北京城,她準備帶大伙兒避一避,但是不方便帶珍妃走。而現在外面很亂,擔心將來珍妃被洋人侮辱,會丟了皇家的臉面。
這意思很明白:「你自己看著辦吧,是自己結果,還是我們動手?」
珍妃卻沒直面這個問題,反而去戳慈禧的心窩子:「你避一避可以,但皇上得坐鎮京師,維持大局。」
這句話說得義正辭約,噎得慈禧無言以對,只能耍蠻,馬上命令崔玉貴將珍妃扔進井裡去。
將珍妃推入井裡後,崔玉貴還搬來兩塊大石頭投了進去,當日紫禁城一豔,就此「揉碎桃花紅滿地,玉山傾倒再難扶。」
這一年,珍妃才25歲。
而在這一慘絕人寰的事件中,珍妃含冤而死,主謀慈禧是「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那麼幫兇崔玉貴,後來怎樣了?
1901年,從返回北京後,慈禧好像變了一個人,在此之前,于洋人面前,她總是高高在上的,洋人見到她,得跪著磕頭。而現在,她學會了見到洋人的夫人時,笑吟吟地拉著對方的手打招呼了。
而皇帝的寵妃墜井一事,此前早傳遍京城,人們都聽聞慈禧將珍妃推下井裡,這很是影響自己的形象啊,將來載之史冊,豈不是要留下千秋罵名?怎麼辦才能扭轉這一局面呢?
首先,找一個背鍋俠,撇清所有干係。 在從西安返京前,作為奴才的崔玉貴,先行抵達紫禁城,為迎接聖駕做準備。然而第三天,慈禧便翻出了珍妃一事,稱當初只想嚇嚇珍妃,沒想過真的要珍妃的命,誰料崔玉貴卻逞能,將珍妃推了下去,現在看到崔玉貴就痛心和惱怒。 就這樣,崔玉貴被攆出了紫禁城。
其次,將珍妃打撈出來,恢復名譽。
顯然,打撈遺體這種事,若非熟人進行,是非常容易引發一系列後續問題的,所以慈禧將這一艱巨的任務,指給了珍妃的娘家。
在珍妃被打入冷宮時,她的兄長也因捲入變法一事被革職為民,俸祿和錢糧一律被斷絕。一家人為了避開慈禧的報復,趕緊變賣北京房產,逃到了上海。
慈禧下旨後,一家人不得不又北上,找一個地方借住下來,開始打撈事宜。
彼時,珍妃的遺體已經在井水裡泡了一年半有餘,井口又非常小,所以怎麼也撈不上來。慈禧為此大發雷霆,表示辦不好就問罪全家,珍妃兄長嚇得魂飛魄散,實在想不到什麼辦法,慌亂中只能求助於珍妃本人——擺香案,磕頭禱告,求珍妃顯靈,救救全家老小。
不過,後來珍妃被打撈出來,還是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
遺體打撈上來那天,光緒沒有來到現場,此後他也再沒親近任何一個女子。
慈禧為了安撫光緒,也為了堵住外面人的嘴,對珍妃表示痛惜不已,追封她為「珍貴妃」。但是她仍被葬在西直門外的田村,那裡是宮女的墓地。直到慈禧和隆裕去世,瑾妃執掌後宮大權,才將這位親妹妹的棺桲移葬崇妃園寢。
離開皇宮後的崔玉貴,一直住在地安門鼓樓後宏恩觀,那裡一直是宮裡出來的太監集中地,大多老弱病殘,是太監的「養老院」。
崔玉貴在這裡住了四天,家中兄嫂聽聞後忙領侄兒們前來請回家去住,當初崔玉貴在宮中得勢時,侄兒們沒少沾叔叔的光,幾個侄兒甚至還進入宮中跟慈禧太后磕頭請安。
然而面對兄嫂的邀請,崔玉貴竟拒絕了,仍舊住在宏恩觀。只是每隔十天樣子會回家看望一次。
崔玉貴拒絕回家,自然有性格倔強的緣故,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宏恩觀他是住得無拘無束的。而由此也可以看出,當日在宮裡做管事時,崔玉貴的為人還可以,不然得罪了誰,都很難在宏恩觀立足,更別提住得舒坦。
不過,每每在談起珍妃一事時,他仍心有餘悸,外加憤怒,他曾與一位老宮女說到:
把珍妃推到井裡的事,洋人是都知道的,為了轉轉面子,就將罪扣在我的頭上了。這就是老太后虧心的地方。說她虧心並沒有說她對我狠心,到底還留我一條小命,如果要拿我抵償,我又有什麼辦法呢?想起來,我也後怕。
1922年,崔玉貴搬到 藍靛廠立馬關帝廟靜養,在此期間,某軍隊還曾向他索要八萬元,顯然崔玉貴也湊不到這等巨款,最後不了了之。後來溥儀被逐出紫禁城,崔玉貴聽後憂慮成疾,加之患上疽發背這等不治之症,四年後,也就撒手人寰了。
無論如何,比起珍妃來,他要幸運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