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晚清的文章和作品多的數不勝數,可是真假難辨,其中往往夾雜著民間傳說。有的即便屬實,傳來傳去也變了味道。但是在歷史領域,有幾個來源,其真實性可以得到基本的保障:一是正史記載,它多由專家反覆檢閱,考證,考古得來,和當時的事情不會有太大的出入。第二個則是由當事人敘述,由於晚清距離現代還不是很久遠,直到建國還能夠找到慈禧身邊的人,同時當時的科學技術已經允許報紙,照相機這樣的工具記錄瞬間,所以這種方法給我們留下的記載距離真相就進了一步。比如,溥儀創作《我的前半生》,德齡創作的回憶錄,還有由故宮博物院出版社出版的《宮女談往錄》都是很權威的作品。下面我將光緒年間慈禧的貼身宮女」榮兒「於晚年對這本書的作者談及的回憶整理出來,涉及到珍妃去世的細節部分如下:(圖片中左側珍,右側瑾妃)
光緒二十六年,農曆七月二十一日,也即公元1900年八月十五日。八國聯軍攻進北京城,慈禧太后,隆裕皇后,光緒帝以及重要的人物向西逃走直達西安。在這前一天,便是珍妃的被害身亡的日子。農曆七月二十日,慈禧還安穩的在自己宮中休息,仿佛轉一天並不需要需要遠行。按照習慣,太后每日午睡之後都要吸一陣子鼻炎,吃些消暑的水果,(吃貨的小編特意記下了書裡寫的是冰鎮菠蘿,而且是"一杯」,不知道和現在沙冰是否相似)。可是那一天,慈禧並沒有做這些事情,而是安靜的一路往宮北走,直到頤和軒,叫了太監傳來珍妃候駕。
那個時候的珍妃已經住在冷宮三年了。光緒並非慈禧親生,而是她的侄子,母子本就沒有很深的情分,加上權力矛盾,使得這對名義上的母子相互仇視。那個時候的皇后是慈禧的侄女,處處以自己的出身和背後的家庭壓制著皇帝,逐漸夫妻二人也相互記恨。這個時候,後宮三個妃子中(皇后,珍妃,瑾妃)只有珍妃一人得到皇帝的寵愛,於是皇后和慈禧便把恨意也轉移到了珍妃身上因此二十二的時候,珍妃就被弄進了冷宮。(圖片中為慈禧,右側是隆裕皇后)
這個所謂的冷宮其實環境並不很差,它坐落在景祺閣北邊一個小小的院子中,明朝的時候奶母老了便被安置在這裡,也算是皇家給這些老人的厚待了。但是雖然環境不差,可是珍妃的處境卻是很糟糕。皇后不讓下人和珍妃有一丁點的交流,因此便把門窗用釘子釘上,只留下一扇。珍妃的每日吃食都是通過窗戶由宮女傳遞。除此之外,她的服飾派頭也大大不如做妃子的時候講究,滿清貴族女子穿的花盆底鞋子,只能換成平底布鞋,衣服沒有花色。就是在這種狀態下,每年節日,太后壽辰,珍妃都會被傳到太后和皇后面前接受訓斥,細數往日過錯。這一天,傳旨的太監把珍妃領到慈禧身邊,等候最終的死亡。
長久積怨的冤家見面時,並不是歇斯底裡,而是平靜而又默然的。慈禧並沒有說什麼廢話,上來便講道:
「洋人要打進來了,你留在宮中,如果受辱,會給祖宗丟了顏面」
珍妃對道:」我明白,不曾給祖宗丟人「
慈禧又說:」你年紀輕輕恐怕惹是非,我們要避難,帶著你不方便"
珍妃回答:「可以讓皇上坐鎮京師,主持大局」(備註,慈禧最不接受的就是皇帝主持大局,也不願意皇帝一人留下來威脅到她的統治)
慈禧很生氣,憤怒道:「你死到臨頭,還在胡說」
珍妃也是怒目而視:「我罪不至死,要見皇上,皇上沒有讓我死」
之後慈禧便讓人把珍妃拖走扔到了後院的井中,珍妃死前一直說要見皇上。以上就是老宮女所描述,通過珍妃死前的三句話,我們可以看出,縱使嬌慣不懂事的小姐,也被冷宮三年磨練的不簡單。說不曾給祖宗丟人,是說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情問心無愧。讓皇帝坐鎮京師,是表達皇帝應該為一國之主。自己罪不致死,皇帝沒有讓自己死,是不承認慈禧的執法權力。字字誅心,慈禧哪裡會不生氣呢。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珍妃還是香消玉殞。
滿清西逃之後,又同時派人和八國聯軍求和,最終以巨大的代價換來了苟延殘喘,一年後和談成功,慈禧光緒等人回到了久違的紫禁城。慈禧讓珍妃的娘家來人打撈井中的屍體,屍體已經面目全非,裹著珍妃一起扔下去的蓆子卻還大致沒有變樣。打撈當天,光緒皇帝一直沒有露面,自從珍妃死後,他再也沒有寵幸過其他的女人。(還有一種說法,出自德齡筆記,光緒將對珍妃的思念轉嫁到了她的姐姐瑾妃身上,對瑾妃增加了恩寵。可是這個說法被老公女否認了,因為皇帝認為珍妃的死,瑾妃也給了推力,因為女人的嫉妒,瑾妃也做過去太后面前告狀的事情。)誠在政治上我們會埋冤光緒軟弱無能,可是在生活中他也只是一個普通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