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土地糾紛不屬於法院受案範圍

2020-10-14 龍巖市司法局

案情

因土地徵收,某村村民甲與政府籤訂《拆遷安置補償協議》,後乙丙丁將甲訴至法院,稱該土地系分配給甲乙丙丁四人使用,要求對該土地的拆遷補償利益進行分割。經審理查明,案涉宅基地為空地,並未建造房屋,亦未辦理宅基證。

分歧

關於該案爭議是否屬於人民法院審理的民事案件範圍,存在兩種不同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以下簡稱《土地管理法》)第十四條第一款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本案雖然表面上爭議的是拆遷補償利益的歸屬,但實為土地使用權爭議,因為拆遷補償利益的歸屬取決於土地使用權的歸屬,故本案爭議應由人民政府處理。

另一種意見認為,繼承糾紛及分家析產糾紛中經常涉及土地使用權歸屬的問題,大量存在一方當事人提出繼承或分割主張,另一方當事人提出其為實際權利人的情形,如果此類情形均歸入土地權屬爭議,交由人民政府處理,有拒絕裁判之嫌。本案為拆遷補償利益歸屬的爭議,屬民事糾紛,人民法院應在查清宅基地權屬的情況下做出判斷。

評析

筆者贊同第一種觀點。理由如下:

本案中判斷是否為人民法院審理的民事案件範圍,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土地管理法第十四條第一款中的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如果泛化的將當事人之間存在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爭執均理解為此處的爭議,那麼大量案件將不屬人民法院受理範圍,不利於人民群眾的矛盾化解。如果將此處的爭議理解的過於狹窄,又可能使人民法院越權處理了本屬人民政府職責內的事項。因此,正確認識何謂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對於準確界定人民法院民事案件審理範圍,有效化解人民群眾矛盾糾紛意義重大。

首先,存在行政確權與登記公示兩種性質的不動產登記行為。《土地管理法》第五條規定:「國務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統一負責全國土地的管理和監督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的設置及其職責,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有關規定確定。」第十一條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所有權。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用於非農業建設的,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建設用地使用權。單位和個人依法使用的國有土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使用權;其中,中央國家機關使用的國有土地的具體登記發證機關,由國務院確定。確認林地、草原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確認水面、灘涂的養殖使用權,分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的有關規定辦理。」《土地管理法》中關於「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的規定是指人民政府為建立地籍簿而進行的土地登記發證行為,可以表述為「土地總登記」「初始登記」,是行政確權的過程。《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下簡稱物權法)上的不動產登記,是建立在「土地總登記」的不動產登記簿基礎上進行的,目的在於反映土地總登記後的不動產權利變動。物權法上的不動產登記本身並非賦權行為,僅是不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債權合意等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才是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和基礎。因此,不能將物權法意義上的土地爭議等同於《土地管理法》中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

其次,審查民事抑或行政爭議應當秉持基礎法律關係先行的原則。存在土地登記的情形下,發生民事糾紛,往往會涉及審查民事法律關係還是行政爭議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應當注重審查雙方當事人之間發生糾紛的基礎法律關係,因為除「土地總登記」之外的登記發證行為,政府部門遵循的是形式審查為主,實質審查為輔的原則,對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例如買賣合同,政府部門並不對合同做實質審查,形式審查符合法律規定即予以登記公示,如果當事人基于贈與、買賣、繼承等民事糾紛對政府登記公示的行為提出異議,則應當審理作為基礎法律關係的民事糾紛,如果當事人僅僅是對政府的登記行為有異議,而無民事糾紛,則應當提起行政訴訟加以解決。

第三,何謂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土地管理法》第十四條第一款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如何理解此處的爭議,是人民法院確定案件管轄的關鍵。《土地管理法》第十四條規定的爭議應當是行政確權概念下的爭議,即政府對土地等自然資源「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的土地初始登記行為發生爭議,應當交由人民政府處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一條規定「因不動產物權的歸屬,以及作為不動產物權登記基礎的買賣、贈與、抵押等產生爭議,當事人提起民事訴訟的,應當依法受理。」物權法司法解釋一中的不動產物權的歸屬應當是在行政確權概念之外的權屬爭議,即建立在政府部門對土地等自然資源總登記基礎上的民事爭議。具體來說,存在以下情形:一、雙方均有土地權屬登記證書。此種情形下,類似於兩個註冊商標之間的爭議應當由商標行政管理機關進行處理,同一地塊兩個土地權屬登記證書之間的爭議一般屬於人民政府處理的範圍;二、雙方均無土地權屬登記證書。雙方均未提交土地權屬登記證書,亦沒有其他證據證實權屬狀況的,根據《土地管理法》第十四條規定的精神,屬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應當由人民政府處理;三、一方提交權屬登記證書。土地權屬登記證明具有公示和權利推定效力,如果一方當事人提交了權屬登記證明,而另一方未提交,一般可以認定提交權屬證明的一方為權利人,不必再行交由政府處理。人民法院不需再行確權,只需審查雙方是否存在其他民事糾紛,例如是否存在宅基地使用權轉讓等問題。

第四,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應由人民政府先行處理。對當事人之間的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行政機關依照法律授權,對當事人之間發生的、與行政管理活動密切相關的、與合同無關的民事糾紛進行審查,並作出裁決。當事人對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此問題的關鍵在於當事人是需要人民法院審查處理具體的民事糾紛基礎上確定權利歸屬,還是單純的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歸屬,如果僅是單純的確權,則需由人民政府處理。如果需要人民法院審理作為基礎的民事法律關係,則屬人民法院民事案件審理範圍。例如實踐中大量存在農村土地被徵收後因拆遷補償價值分割而引發的繼承糾紛,雙方當事人對於宅基地使用權系分配給家庭使用無爭議,但雙方當事人對於繼承份額的爭議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在土地使用權上體現出來,這種情況並不涉及宅基地使用權的確權問題,雙方之間的爭議實為繼承份額之爭,基礎法律關係是繼承糾紛,應屬人民法院民事案件審理範圍。

實踐中,宅基地使用權爭議中大量存在一方當事人提交村委會證明的形式證明宅基地權利歸屬的情況。筆者認為,在沒有宅基地使用權證而僅有村委會證明的情況下,應當結合《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規定進行判斷。根據物權法和土地管理法的規定,農村村民主要應當通過申請並獲得批准的形式取得宅基地的使用權。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條規定,農村村民住宅用地,由鄉(鎮)人民政府審核批准。當事人提交的村委會證明能否起到確權的效果,應當結合村委會證明的證據效力、有權確權的機關意見基礎上做出認定。

來源:山東高法、菏澤中院

相關焦點

  • 村委會的自治行為不屬於法院的受案範圍,真的如此嗎?
    村民權益受損後存在的救濟途徑有哪些,是否可以訴諸法院?實踐中,以「村民委員會的行為屬於村民自治範疇,不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範圍」為由拒絕受理針對村民委員會起訴的案件不在少數,那麼該種做法是否合法呢?
  • 最高法判例:歷史遺留的落實政策性質的房地產糾紛不屬於人民法院主管範圍
    ☑ 裁判要點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房地產案件受理問題的通知》第三條的規定,不符合行政訴訟法有關起訴條件的屬於歷史遺留的落實政策性質的房地產糾紛不屬於人民法院主管工作的範圍,當事人為此而提起的訴訟,人民法院應依法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可告知其找有關部門申請解決。
  • 江西高院:信訪事項答覆意見不屬於行政複議、行政訴訟受案範圍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複議法》第六條對於行政複議範圍進行了列舉,信訪事項不屬於該條規定的行政複議範圍。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第一條第二款第(九)項之規定,行政機關針對信訪事項作出的登記、受理、交辦、轉送、複查、覆核意見等行為亦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範圍。
  • 【普法驛站】最高院判例:對已經處理的信訪事項不予答覆行為不屬於行政訴訟受案範圍
    2012年5月25日,崇左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2012)崇行終字第10號行政裁定,以涉案爭議屬於歷史遺留問題,不屬於行政訴訟受案範圍為由,撤銷一審行政判決,駁回萬某等三人的起訴。萬某等三人仍不服,申請再審。崇左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2013)崇行申字第22號通知,駁回其再審申請。
  • 【普法驛站】最高院判例:對已經處理的信訪事項不予答覆行為不屬於行政訴訟受案範圍
    對信訪事項的不予重複答覆行為,對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不屬於行政訴訟的受案範圍。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2016)桂行終673號行政裁定認為,生效的崇左市中級人民法院(2012)崇行終字第10號行政裁定,已認定林某等四人對處理訴爭房屋及土地權屬等問題的訴求,屬於歷史遺留的落實政策性質的房地產糾紛,應由當地政府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及政策進行處理,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範圍。
  • 試論我國行政訴訟受案範圍的現狀及完善
    如今《行政訴訟法》實施二十多年,司法機關人員素質不斷提高,公民的權力意識和自主意識越來越強,《行政訴訟法》已無法全面應對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日趨增長的矛盾糾紛,為緩解這種態勢,勢必要拓寬行政訴訟受案範圍。正如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漢斌在《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草案)〉的說明》中曾明確指出:「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範圍,是行政訴訟法首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 最高人法院案例 | 確認拒收行政賠償申請行為違法的訴訟請求不屬於行政訴訟的受案範圍
    再審申請人邱永貴因訴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外區人民政府(以下簡稱道外區政府)確認不履行職責行為違法、行政賠償一案,不服黑龍江省高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二審法院)(2018)黑行終100號行政裁定,向本院申請再審。本院依法由審判員張豔、審判員宋春雨、審判員梁鳳雲組成合議庭,對本案進行了審查,現已審查終結。邱永貴向本院申請再審,請求撤銷一、二審裁定,指令二審法院再審本案。
  • 2015年5月1日前籤訂的協議,是否屬於行政訴訟受案範圍?
    《行政訴訟法》將行政協議類案件納入行政訴訟受案範圍,但是對於2015年5月1日之前籤訂的行政協議是否屬於行政訴訟受案範圍,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對此,2020年1月1日起施行的《關於審理行政協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 二十八條第 二款規定:「2015年5月1日前訂立的行政協議發生糾紛的,適用當時的法律、行政法規及司法解釋。
  • 參閱|對下級行政機關執法過錯責任的追究不屬法院受案範圍
    因此,針對下級行政機關的執法過錯行為,不論上級行政機關是否立案調查,是否做出相應決定,當事人對相關決定是否接受,均不屬於人民法院司法監督範疇,也非行政訴訟受案範圍。 一審法院認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行政訴訟,要求行政機關履行的法定職責應是行政機關負有法律、法規、規章等明確規定的行政管理職責。邵根華起訴要求西湖區政府履行對下級行政機關監督查處的法定職責,該職責並非西湖區政府對外行使行政管理職責過程中產生的職責,而是行政機關內部監督管理職責。故邵根華的起訴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範圍。
  • 拆遷補償協議已籤,遇履行糾紛能「民告官」嗎?
    雖然1989年的《行政訴訟法》沒有將行政協議納入行政訴訟的受案範圍,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規範行政案件案由的通知》(法發〔2004〕2號)明確將行政合同作為一種行政行為納入了行政訴訟的受案範圍,並且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十一)項明確規定「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的」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範圍。
  • 行政協議案件疑難問題(一)行政協議是否屬於行政複議受案範圍?
    原國務院法制辦公室於2017年9月13日作出的《對〈交通運輸部關於政府特許經營協議等引起的行政協議爭議是否屬於行政複議受理範圍的函〉的復函》(國法秘復函〔2017〕866號)規定:政府特許經營協議等協議爭議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複議法》第六條規定的行政複議受理範圍。參照該規定,武進區政府認為楊金華等84人的行政複議申請不屬於行政複議受理範圍,並不違反法律規定。」
  • 【案例研究】公安機關刑事交錢的調查行為屬於行政訴訟受案範圍
    [裁判理由] 法院生效裁判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條第2款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行為不服提起訴訟的,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範圍:……(二)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授權實施的行為」。
  • 2021,法院不受理這69類民事案件!
    4.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屬於行政訴訟受案範圍的,人民法院不應作為民事案件受理。法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人民法院對下列起訴,分別情形,予以處理:(一)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屬於行政訴訟受案範圍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訴訟;」註:根據《最高法院<關於適用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第十一條規定,下列二類行政協議屬於行政訴訟受案範圍,人民法院不應再作為民事案件受理:(1)政府特許經營協議
  • 孫少君:人事爭議受案範圍的審判實務處理與把握 | 微課程
    再回到案例,本案中,A市駐滬聯絡處屬於參公事業單位,與錢某籤訂有事業單位聘用合同,錢某的訴請也不屬於履行聘用合同爭議。那麼,是否就意味著錢某的違法解除賠償金訴請就不屬於法院的受案範圍而不予處理呢?答案是否定的。
  • 房改房糾紛不屬於人民法院主管範圍
    案例要旨房改房帶有福利性質,屬於單位根據國家有關房改政策分配,並不是按照商品房進行交易,因單位內部建房、分房等而引起的佔房、騰房等房地產糾紛,均不屬於人民法院主管的範圍,當事人為此而提起的訴訟、人民法院依法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
  • 村集體土地被徵收,法院說以個人名義不能起訴……
    村民認為政府的行政徵收決定違法,起訴到了法院。法院認為,訴爭土地是村集體土地,村民不是合適的原告,不能以個人名義對村集體土地提起訴訟。該案件又經歷了二審以及陝西高院再審的程序,在聖運律師的助力下,每一次訴訟都爭取回一點權益,最終陝西高院依法採納了律師的意見,裁定撤銷一、二審法院的裁定。村民終於又看到了希望。
  • 董國女律師:哪6類行政協議,屬於法院應當受理範圍?
    哪六類行政協議,屬於法院應當受理範圍?北京楹庭律師事務所首 席律師,高 級合伙人董國女律師跟大家一起探討《關於審理行政協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中相關的法律法規。具體是指哪些,具體的範圍是什麼?在若干規定的第 2條也有所明確,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就下列協議提起了行政訴訟,法院應當受理哪些呢?主管部門特許經營協議,這是一種主管部門進行特許經營的允許,進行某一類型的特許經營籤訂協議。這種協議如果發生問題,屬於行政協議的範圍。
  • 最高法判例:因單位住房調整引發的房屋清退、拆除等糾紛不屬於人民法院主管範圍
    ☑ 裁判要點 被訴行政行為雖是房屋強制拆除行為,但其實質是根據有關房改政策規定,在當事人參加單位職工住房調整後,對其原有住房實施清退、拆除等引發的糾紛,屬於單位內部管理活動,屬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房地產案件受理問題的通知》第三條中「因單位內部建房、分房等而引起的佔房、騰房等房地產糾紛」的情形,根據上述規定,上述糾紛不屬於人民法院主管工作的範圍,當事人就此類糾紛提起的訴訟,人民法院應依法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
  • 最高法院判例:因不屬於政府信息而作出的答覆不屬於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受案範圍——胡政訴杭州市政府其他行政複議案
    該答覆行為對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不屬於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的受案範圍。當事人就該答覆行為申請複議,並進而對杭州市政府作出的被訴回復提起的本案之訴,亦不屬於行政訴訟的受案範圍。因再審申請人要求公開的信息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二條規定的政府信息,杭州市信訪局作出的答覆,不屬於政府信息公開答覆行為。
  • 最高法判例:政府行使國有企業資產所有權人職能的行為,不屬於行政訴訟受案範圍
    ☑ 裁判要點 國有企業資產屬於全民所有,由各級人民政府履行國有資產所有權人的職能,政府行使國有企業資產所有權人職能的民事行為,不屬於行政訴訟的受案範圍,亦不屬於行政複議範圍。國有企業資產屬於全民所有,由各級人民政府履行國有資產所有權人的職能,政府行使國有企業資產所有權人職能的民事行為,不屬於行政訴訟的受案範圍,亦不屬於行政複議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