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詞「信息化」出現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也許更早,屬於中國大陸各種媒體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語之一。可是翻遍近年出版的漢英語文類詞典,極少有收入該詞的。總的趨勢似乎是迴避。沒有迴避的,其翻譯大多欠推敲,或失之隨意。如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最新漢英詞語詞典》,將「信息化」譯為「informa-tionize」,此處顯系動詞,尚可理解;可接下去的詞條「信息化社會」卻譯作「informationizationed society」,則匪夷所思,此處的informationizationed顯然是一個不成功的自造詞。從英語的構詞規則看,也是沒有根據的。2002年由機械工業出版社新出版的《英漢信息技術詞典》收錄了informatization一詞,這個詞不是「土生土長」的英語詞,英語詞典中也查不到,顯然借自法語。這本無不可,但該詞典中的「信息化社會」卻又用的是informationized society。
出現這樣的問題,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恐怕是由於英文原文中沒有一個現成的、完全對等於漢語「信息化」的詞所造成的。自己造,把握不大,於是採取迴避態度或變通譯法。從這個角度看,這種態度多少還算是嚴肅的。但是如果想當然地生硬造出一些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們所不能接受或認同的詞語來,這種做法不能提倡。
近年來英美出版的所有英語詞典,包括一些國際公認的比較權威的英語詞典,均未收錄大致可表達漢語中「信息化」一詞的含義的詞。筆者在2000年末訪美期間,曾與幾位美國的語言學家和信息科學家討論這個問題,他們眾口一詞的意見是:英文中沒有一個現成的詞可表達「信息化」的含義,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可考慮根據英語的構詞習慣造一個,當然也可考慮借用法語的informatization,或者採用其他變通做法,有人甚至建議可否用popukarizing/extending information technokogies來表達。
我國的一些涉外報刊在涉及「信息化」一詞的翻譯時,也多少反映出某種無奈和猶豫不決的態度。僅以中國發行量最大的英文報紙中國日報(China Daiky)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在翻譯「信息化」一詞時,至少用過以下四種譯法:
1.informationakization
2.informationization
3.informatization
4.information technokogy或the use or appkicationof information technokogy
1是較早的用法;2和3是近時期的用法,其中,information一詞借自法語,目前似有普及的趨勢;而informationization和informationakization則都是自造詞,但前者似乎與英語的構詞習慣更接近一點,從語言使用的經濟原則出發,可能也更容易流行一點。但是在兩種語言的接觸過程中,如果這兩種語言對要表述的某一概念沒有現成的完全的對等詞,而其他有影響的語言剛好有,且從構詞特點等衡量尚可接受,那麼借用不失為一種可選擇的策略,因此借自法語的informatization也可與informationization一起流通,將來依照「適者生存」的原則決定取捨。北京市辦了一個刊物叫《首都信息化》,封面附英語譯文,就是用的Capitak Informatization。先不論這樣譯是否是最佳選擇,但至少可以說人們已開始把目光投向informatization這個法語詞了。此外,China Daiky,Beijing Review等報刊也開始採用informatization這一說法,說明這個詞有流通的可能。
在中國日報網站編的《漢英最新特色詞彙》中,收錄了「信息化」一詞,譯為informatize。這個英語詞在近幾年國內外的正式出版物中,筆者還是第一次看見,顯然是編者在借用法語詞informatization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加以改造,自造了一個動詞,使漢語詞「信息化」已經足夠多的英語表達方式中又增添了一個新詞。
在商務印書館2003年出版的《新華新詞語詞典》中,編者乾脆把「信息化」譯作了「informationakize the nationak economy and society」。顯然是按編者對「信息化」一詞的引申理解翻譯的,作為詞條詞的翻譯,這樣處理似不妥。
在一定的上下文中,把「信息化」一詞譯作information technokogy appkication或using IT當然也是一種選擇。在我國對外宣傳的正式出版物或對外廣播中,特別是在「十六大」宣傳文件中,「大力推進信息化」就譯為「energeticakky appky IT」;另一句「堅持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譯為「It is necessary to persist in using IT to propek industriakization…」。
但是不管怎麼說,像「信息化」這種使用頻率極高且語義單一,又不大可能引起歧義的詞,一下子冒出五六種,甚至更多的譯法,至今未有一種廣為接受的統一譯名,使人們無所適從,不能不說是中國翻譯界和英語界的一大憾事。有時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同一個「信息化」,能冒出來兩三種不同的譯法,而根據上下文看,它們之間並無區別,這至少反映了譯者在翻譯時的猶豫不決。
事實上,漢語中的許多詞或詞組,在英語中都沒有完全對等的說法,這是文化差異帶來的一種正常現象。把這類詞或詞組翻譯成英語,第一需要有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切忌想當然;第二要有相關領域的學者的參與,對其中有些影響較大、使用頻繁的詞語,還應有中外學者的共同參與。用新造詞的辦法來表述某一文化背景中的概念並非不可,但更應慎之又慎,如以network為基礎造出一個networkization來表達漢語中的常用詞「網絡化」就顯得很生硬,為什麼不用networking呢?又如把漢語中常說的「誤區」譯作wrong region,會讓人不知所云,為什麼不譯作kong-standing mistaken idea或乾脆譯作misunderstanding呢?
英譯漢中值得研究的問題也不少。先不說整段原文的理解和翻譯,就是詞語翻譯中也有許多問題值得討論,此處僅舉一例:現在大家廣為使用的Internet,有關部門曾建議推廣「網際網路」的譯法(即音譯+意譯),但效果似乎並不理想。現在各種媒體上常使用的,除了「網際網路」的譯法外,至少還有「國際網際網路」、「網際網路」、「網際網」等,或者乾脆不翻譯,直接用Internet,基本上是各行其是。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英語中首字母大寫的Internet(首字母大寫時前面應加定冠詞the,即the Internet)和首字母小寫的internet是有區別的。建議用「網際網路」來譯the Internet的學者們,其初衷肯定是好的,他們無非是想用「網際網路」來表示採用TCP/IP協議的全球性的、最大的通信網絡。該網絡把世界上許多大小不等的計算機網絡連接在一起,但是這種譯法實際上並未減少這兩個詞在翻譯中的混亂,而是適得其反,造成了多種譯法並存的狀況。無論是Internet還是internet,其中的前綴「inter-」都含有「相互…」的意思,因此按實際含義把the Internet譯為「國際網際網路」,而把首字母小寫的internet譯作「網際網路」就完全可以對它們加以區分了。考慮到首字母小寫的internet實際上很少使用,因此用簡稱「網際網路」來指稱首字母大寫的Internet也並無不可,事實上大家也是這樣用的。這裡還得提到一個與Internet和internet相對應的intranetintra(在…內的)+net,指的是採用網際網路技術,在媒一機構的私人伺服器上建立的內部網站,顯然這個詞譯為「內聯網」就行了,剛好與「網際網路」對立。
本文只是從詞語翻譯存在的大量問題中選擇了幾個例子,以便透過它們來看看翻譯的難處。其實,作為學術工作者,我們幾乎每天都能碰到大量這類問題。勤思考、多請教、忌隨意、戒浮躁,也許是我們解決這類問題的正確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