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媽媽,我們時常都會對孩子好的行為進行表揚。當然,我們表揚孩子的目的,除了是對孩子的肯定之外,還為了增強孩子的自信心,繼而讓孩子擁有更高的熱情,以便下一次能夠再接再厲。
但是,即使是對孩子表揚這種簡單的事情,一旦我們所表達的語言不適合,那麼,收到的結果往往都是事倍功半的。
1. 表揚不當,結果就會事倍功半
一直以來,朋友對於5歲女兒的表揚,幾乎就是停留在「真棒」「真厲害」這樣的階段。並且朋友對於自己這樣的表揚方式樂此不彼。
直到有一天,在女兒畫好一幅全家福之後,朋友便脫口而出「寶貝真棒。」不想,一向溫順的女兒第一次嚴肅的對朋友說:「媽媽,您只會說這一句嗎?我都聽煩了。」
女兒的話讓朋友愣了一下,在她還未反應過來時,女兒接著對她控訴:「媽媽,從我記事起,您就只會說『寶貝真棒』,『寶貝真厲害』,到現在也是一樣,聽起來一點都不真心,我不喜歡。你一點都不像我們老師,我們老師表揚我的時候,我就很開心,因為我們老師每次表揚我的時候都不一樣。」
女兒的話語讓朋友一度不僅鬱悶,還非常委屈。尤其是女兒說她的表揚一點都不真心的時候,更讓她覺得自己百口莫辯。在朋友看來,她對女兒的每一次表揚都是發自真心的,可是女兒為什麼會感受不到呢?
事實上,朋友的情況也是我們很多家長都會存在的問題,我們雖然對孩子的進步進行了真心的表揚,但孩子不僅沒有感覺到,還會覺得我們是在敷衍他們。究其原因,是我們對孩子表揚的方式出了問題,
2. 表揚,這三點必須要鮮明
託爾斯泰說:把自己體驗到的感情傳達給別人,而使別人為這感情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感情。
我們在表揚孩子的時候,就是把我們認為孩子做這個行為是好的,這種感受,傳達給孩子,並讓孩子也感受到自己這種好的行為。繼而獲得滿足感與自信心。
1)恰當
對孩子好的行為進行表揚時,恰當很重要。也就是說,我們對孩子進行表揚的程度和他們的表現是成正比的,而不是反比。
比如說,孩子自己學會穿鞋子這件事情,只需要在言語上對孩子的這一行為進行表揚就行了,而不是為此去買一個玩具給他作為獎勵的表揚。
其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把自己應承擔的看作是「應該做的」、甚至是「必須做的」,所以,做不到時就應該接受批評,而做到了不應當好大喜功,只有做好了才會論功行賞。
2)具體
對孩子的表揚進行具體化,孩子才會明白自己的哪些行為是好的,繼而找準下一次努力的方向。
比如說,孩子主動將地上的垃圾撿起來扔在垃圾桶裡,如果只是說:「寶貝好乖」,這時的孩子是不知道大人說的「乖」具體指什麼,那麼,表揚的結果就會不盡人意。
不妨這樣說:「寶貝把地上的垃圾撿起來扔在垃圾桶裡,現在地上都變得乾淨了,很好喲。」這樣孩子就能夠清楚的知道,自己撿起地上的垃圾這個行為是好的,所以,媽媽表揚他了。
3)及時
當孩子做了某件好的事情時,父母要記得及時表揚孩子,可以說這是對孩子表揚的最佳時間。
一旦錯過,孩子就會不明白自己為什麼受到了表揚,從而對這個表揚的印象不深,繼而就不會起到強化這種好行為的作用。尤其是年齡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所以,及時強化這種好的意識和行為很重要。
3. 表揚是「質量」與「度」的結合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對孩子好的行為進行表揚時,要做到等價性。這樣才能讓孩子體會到自己做了好的行為之後,它的價值是怎樣的。這就是表揚的「質量」和「度」的關係。
1)表揚孩子做的努力而不是能力和天賦
比如說,表揚孩子打針的時候沒有哭,那麼就要少說,甚至不說諸如:「寶貝好勇敢啊!」「寶貝真棒」這樣話,而是應該說「寶貝這次打針,痛了都沒哭,真勇敢!」
再例如,孩子自己把垃圾扔在垃圾桶裡,要用「寶貝自己都會把垃圾扔在垃圾桶了,像個小大人一樣講究衛生,不錯喲,真乖!」來代替「寶貝真乖」這樣簡單的表揚是很重要的。
在《0到3歲,媽媽不可不知的育兒心理學》一書中提到:表揚孩子時,要記得表揚他所做的努力而不是天賦,要讓孩子明白,成功不是在炫耀自己的某一種天賦,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而掌握的一項技能。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在將來的某一天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會直接否定自己,而是尋求各種解決問題的辦法。
2)不能盲目的進行外在的表揚和獎勵
心理學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個實驗,並取名「德西效應」,即:當人們在外在報酬和內在報酬,同時兼得的情況下,不僅不會增強工作動機,反而會降低工作動機。
換句話說,當人們在進行某一項愉快的活動(即內感報酬)時,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質獎勵(即外加報酬),不但不會增強參與者對這項活動的熱情,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參與者的吸引力。
而「德西效應」在對孩子的表揚上,作為媽媽的我們,是很有必要對其警惕的。
比如說,孩子喜歡畫畫,因為畫畫可以將他的所思所想,通過線條的融合呈現在畫紙上,還可以隨意的發揮。這時的孩子本身對繪畫就有很深的熱情,並且在這個過程中讓他獲得了快樂。
但是,一旦父母為了進一步對孩子進行表揚,告訴孩子:「寶貝畫的很好,等你畫完之後,媽媽就帶你去買喜歡的玩具。」
長此以往,其結果便會導致孩子在畫畫的時候,帶著目的性,畫畫就可以得到自己喜歡的玩具,而一旦家長不給買玩具之後,孩子就會逐漸喪失畫畫的欲望,甚至最終放棄。於是,原本一個很好的興趣,就這樣逐漸的被毀掉了。
3)物質表揚要適當
事實上,對於孩子的表揚,有時候,也是可以給予一些物質上的獎勵,不過一定要適度。因為,對於孩子來說,除了物質需求以外,還有諸如被尊重、被愛、被認可、被理解等多個方面的精神需求。
因此,父母在給孩子選擇表揚方式的時候,不妨多給孩子一些精神上的鼓勵。比如說,可以給孩子一個擁抱、一件小禮物或者是帶孩子外出遊玩一趟,同樣也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可以說,表揚孩子是一個藝術活,同樣需要我們用心去對待,並且學會使用些小技巧。這樣才會讓孩子真正感受到,原來他們做好了這樣的事情之後,爸爸媽媽是真的對他們感到自豪而表揚他們的,而非是不走心的敷衍。
其實,作為父母,無論我們使用怎樣的表達方式對孩子進行表揚,我們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孩子,能夠感受到他們在做好了某件事情之後,通過父母的表揚來讓他們的內心獲得成就感,從而變得努力和上進。
所以,同樣的是表揚孩子,與其機械化的對孩子表揚無果,不如用孩子能夠切身感受到表達方式對他們進行表揚,這不僅會拉近彼此之間的親子關係,還會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