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揚孩子時,父母這樣做可以增強孩子的認同感

2020-10-06 布穀學習

作為媽媽,我們時常都會對孩子好的行為進行表揚。當然,我們表揚孩子的目的,除了是對孩子的肯定之外,還為了增強孩子的自信心,繼而讓孩子擁有更高的熱情,以便下一次能夠再接再厲。


但是,即使是對孩子表揚這種簡單的事情,一旦我們所表達的語言不適合,那麼,收到的結果往往都是事倍功半的。



1. 表揚不當,結果就會事倍功半


一直以來,朋友對於5歲女兒的表揚,幾乎就是停留在「真棒」「真厲害」這樣的階段。並且朋友對於自己這樣的表揚方式樂此不彼。


直到有一天,在女兒畫好一幅全家福之後,朋友便脫口而出「寶貝真棒。」不想,一向溫順的女兒第一次嚴肅的對朋友說:「媽媽,您只會說這一句嗎?我都聽煩了。」


女兒的話讓朋友愣了一下,在她還未反應過來時,女兒接著對她控訴:「媽媽,從我記事起,您就只會說『寶貝真棒』,『寶貝真厲害』,到現在也是一樣,聽起來一點都不真心,我不喜歡。你一點都不像我們老師,我們老師表揚我的時候,我就很開心,因為我們老師每次表揚我的時候都不一樣。」


女兒的話語讓朋友一度不僅鬱悶,還非常委屈。尤其是女兒說她的表揚一點都不真心的時候,更讓她覺得自己百口莫辯。在朋友看來,她對女兒的每一次表揚都是發自真心的,可是女兒為什麼會感受不到呢?


事實上,朋友的情況也是我們很多家長都會存在的問題,我們雖然對孩子的進步進行了真心的表揚,但孩子不僅沒有感覺到,還會覺得我們是在敷衍他們。究其原因,是我們對孩子表揚的方式出了問題,


2. 表揚,這三點必須要鮮明



託爾斯泰說:把自己體驗到的感情傳達給別人,而使別人為這感情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感情。


我們在表揚孩子的時候,就是把我們認為孩子做這個行為是好的,這種感受,傳達給孩子,並讓孩子也感受到自己這種好的行為。繼而獲得滿足感與自信心。


1)恰當


對孩子好的行為進行表揚時,恰當很重要。也就是說,我們對孩子進行表揚的程度和他們的表現是成正比的,而不是反比。


比如說,孩子自己學會穿鞋子這件事情,只需要在言語上對孩子的這一行為進行表揚就行了,而不是為此去買一個玩具給他作為獎勵的表揚。


其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把自己應承擔的看作是「應該做的」、甚至是「必須做的」,所以,做不到時就應該接受批評,而做到了不應當好大喜功,只有做好了才會論功行賞。


2)具體


對孩子的表揚進行具體化,孩子才會明白自己的哪些行為是好的,繼而找準下一次努力的方向。


比如說,孩子主動將地上的垃圾撿起來扔在垃圾桶裡,如果只是說:「寶貝好乖」,這時的孩子是不知道大人說的「乖」具體指什麼,那麼,表揚的結果就會不盡人意。


不妨這樣說:「寶貝把地上的垃圾撿起來扔在垃圾桶裡,現在地上都變得乾淨了,很好喲。」這樣孩子就能夠清楚的知道,自己撿起地上的垃圾這個行為是好的,所以,媽媽表揚他了。


3)及時


當孩子做了某件好的事情時,父母要記得及時表揚孩子,可以說這是對孩子表揚的最佳時間。


一旦錯過,孩子就會不明白自己為什麼受到了表揚,從而對這個表揚的印象不深,繼而就不會起到強化這種好行為的作用。尤其是年齡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所以,及時強化這種好的意識和行為很重要。


3. 表揚是「質量」與「度」的結合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對孩子好的行為進行表揚時,要做到等價性。這樣才能讓孩子體會到自己做了好的行為之後,它的價值是怎樣的。這就是表揚的「質量」和「度」的關係。


1)表揚孩子做的努力而不是能力和天賦


比如說,表揚孩子打針的時候沒有哭,那麼就要少說,甚至不說諸如:「寶貝好勇敢啊!」「寶貝真棒」這樣話,而是應該說「寶貝這次打針,痛了都沒哭,真勇敢!」


再例如,孩子自己把垃圾扔在垃圾桶裡,要用「寶貝自己都會把垃圾扔在垃圾桶了,像個小大人一樣講究衛生,不錯喲,真乖!」來代替「寶貝真乖」這樣簡單的表揚是很重要的。


在《0到3歲,媽媽不可不知的育兒心理學》一書中提到:表揚孩子時,要記得表揚他所做的努力而不是天賦,要讓孩子明白,成功不是在炫耀自己的某一種天賦,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而掌握的一項技能。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在將來的某一天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會直接否定自己,而是尋求各種解決問題的辦法。


2)不能盲目的進行外在的表揚和獎勵


心理學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個實驗,並取名「德西效應」,即:當人們在外在報酬和內在報酬,同時兼得的情況下,不僅不會增強工作動機,反而會降低工作動機。


換句話說,當人們在進行某一項愉快的活動(即內感報酬)時,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質獎勵(即外加報酬),不但不會增強參與者對這項活動的熱情,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參與者的吸引力。


而「德西效應」在對孩子的表揚上,作為媽媽的我們,是很有必要對其警惕的。


比如說,孩子喜歡畫畫,因為畫畫可以將他的所思所想,通過線條的融合呈現在畫紙上,還可以隨意的發揮。這時的孩子本身對繪畫就有很深的熱情,並且在這個過程中讓他獲得了快樂。


但是,一旦父母為了進一步對孩子進行表揚,告訴孩子:「寶貝畫的很好,等你畫完之後,媽媽就帶你去買喜歡的玩具。」


長此以往,其結果便會導致孩子在畫畫的時候,帶著目的性,畫畫就可以得到自己喜歡的玩具,而一旦家長不給買玩具之後,孩子就會逐漸喪失畫畫的欲望,甚至最終放棄。於是,原本一個很好的興趣,就這樣逐漸的被毀掉了。


3)物質表揚要適當


事實上,對於孩子的表揚,有時候,也是可以給予一些物質上的獎勵,不過一定要適度。因為,對於孩子來說,除了物質需求以外,還有諸如被尊重、被愛、被認可、被理解等多個方面的精神需求。


因此,父母在給孩子選擇表揚方式的時候,不妨多給孩子一些精神上的鼓勵。比如說,可以給孩子一個擁抱、一件小禮物或者是帶孩子外出遊玩一趟,同樣也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可以說,表揚孩子是一個藝術活,同樣需要我們用心去對待,並且學會使用些小技巧。這樣才會讓孩子真正感受到,原來他們做好了這樣的事情之後,爸爸媽媽是真的對他們感到自豪而表揚他們的,而非是不走心的敷衍。


其實,作為父母,無論我們使用怎樣的表達方式對孩子進行表揚,我們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孩子,能夠感受到他們在做好了某件事情之後,通過父母的表揚來讓他們的內心獲得成就感,從而變得努力和上進。


所以,同樣的是表揚孩子,與其機械化的對孩子表揚無果,不如用孩子能夠切身感受到表達方式對他們進行表揚,這不僅會拉近彼此之間的親子關係,還會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何樂而不為。

相關焦點

  • 他人的認同感對一個人的發展很重要,家長要學會正確地表揚孩子
    自我認同並不是先天就能夠產生的,它是在後天通過不斷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去得到的。比如說,當家長在學孩子做的某件事的時候,孩子就會覺得自信幸福,他們會更多的做這件事,也覺得做這件事是有價值的,從而獲得自我的認同。
  • 表揚孩子,你也可以這樣做
    這時,孩子的媽媽過來了,對孩子說:&34;孩子眼睛亮晶晶的問:&34;&34;孩子高興極了,於是開始表演起唱歌來。有時候,我們家長表揚孩子,未必能達到良好的效果,還有可能讓孩子懷疑,是不是在哄他。他除了爸爸媽媽的表揚,也需要其他人的表揚,比如親戚、老師等等。
  • 提升孩子自我認同感的親子日語 (1)表揚
    【表揚孩子時不可取的交流模式】①不走心的應付e.g.孩子:「ママ見て!」媽媽你看媽媽:「すごいねー」/「上手・上手」厲害/真棒真棒大人聊天時,經常會使用假大空的套話應和「哇,真的啊/真好哎/真漂亮/真羨慕你」類的表揚就和「有時間我請你吃飯」一樣是雙方心裡都明白的社交辭令但是和孩子交流時不太一樣不走心的表揚不僅不能傳達讚賞
  • 育兒建議:讓孩子建立起建立良好自我認同感
    而許多家長之所以對孩子使用激將法的原因,只是為了讓孩子更好的做自己,但是這種極端的教育方式之下,反而出現了適得其反的效果。因為這類家長的眼中看到的永遠都是失敗的孩子,孩子身上的一切都令父母感到不滿意,就連孩子開心的瞬間,也被父母認為是孩子太過於驕傲自滿,最後連孩子快樂的權利都被剝奪。
  • 父母如何正確地表揚孩子
    心理學研究表明,被表揚、被稱讚是人的一種重要心理需求,對人的心理成長和性格優勢的培養具有積極影響,能讓人產生良好的自我意識和積極的自我認同。尤其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思想和心智還不夠成熟,在成長過程中,對父母表揚的需求更為強烈。著名作家馬克·吐溫說過:僅靠一句讚美的話,我就可以很好地活上兩個月。
  • 助力孩子提高自我認同感,比考高分更重要
    你可以這麼做~孩子對於父母而言,是一次學習怎麼做父母的機會。因此,學會對孩子說謝謝,謝謝你讓我成為你的父親、母親。當你們說出這句話,孩子會知道自己在你們心目中的分量,知道自己是被需要的。真正愛護孩子的父母,不是替孩子做各種事情,而是學會給予他們探索的機會,尊重孩子的獨立選擇。儘管這個選擇會有一定的困難,他們也會產生「即使有困難,我也能靠自己完成」的信念。
  • 不批評、不表揚,孩子還能主動學習。這樣的佛系父母你也可以
    前幾天看到一個友鄰分享的事件:他的孩子所在的學校舉辦跳蚤市場,對於孩子來說,這應該是一個很好的體驗,可以體會買東西的樂趣、賣東西的辛苦的。孩子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也可以把自己不用的東西賣出去。但是有些家長就非要讓孩子買這個,這個好;買那個,那個貴。友鄰說:從小就這樣「控制」孩子,長大後,又怎樣能指望孩子獨立。
  • 孩子自卑不敢嘗試,因為孩子自我認同感低,家長這樣做孩子更自信
    什麼樣的父母容易使孩子的自我認同感降低?1.喜歡打壓孩子的父母有些父母喜歡把自己的不良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相信有很多朋友都體會過這樣的感覺,本來自己什麼都沒做,父母卻無緣無故地對自己發脾氣,可以這麼說這樣的父母是非常不幸的,他們的生活不僅不如意,而且還不能給子女傳遞出積極的影響
  • 絕對震驚所有父母,斯坦福實驗:「表揚孩子」與「鼓勵孩子」差別巨大!
    結果發現,那些在第一輪中被誇獎努力的孩子中,有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則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 為什麼會這樣呢?德韋克在研究報告中寫道:「當我們誇孩子聰明時,等於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
  • 孩子在學習上產生挫敗感怎麼辦 聰明的父母是這樣做的
    因為父母工作的原因,小麗隨著父母轉學到了現在的這所學校。到了新學校不得不面臨著新的學習進度,小麗不知怎的,回家寫作業就開始哭。 先是認同了孩子的挫敗,可以這樣說:「這樣一滿篇的作業要寫,要是我寫,我也會覺得很發愁,一步步寫,待會就把它寫完了
  • 孩子玻璃心,父母表揚惹的禍!這些毀孩子的表揚話你中招了嗎?
    可是,很多在父母表揚下長大的孩子,卻有點被「捧殺」的意味,就像圖圖一樣,他們玻璃心、脆弱、敏感、聽不進意見、聽不得批評……這樣的結果,其實是父母一手造成的,因為父母混淆了表揚和鼓勵的區別,從而對孩子的行為引導出現了偏差。
  • 孩子的自信源於父母的表揚,而敷衍的表揚,只會讓孩子適得其反
    父母敷衍的表揚,是摧毀孩子自信的根源,有效表揚才能讓孩子自信。孩子需要表揚,能夠從表揚中獲得自信,這已經是大多數家長都達成共識的一項教育方向。因此很多家長在生活中,時刻對孩子進行表揚,不分場合,不分時間。殊不知,不恰當的表揚反而會摧毀孩子的自信,造成適得其反的後果。
  • 女兒考99分試卷被媽媽罵,孩子成長需要認同感
    從以上的事情我們可以看出,父母對孩子的否定將會嚴重打擊孩子成長的自信心,使孩子的成長得不到認同感。父母的慣性否定,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弊端?1. 孩子會否定自己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自己最親近最信任的人。
  • 青春期的「自我認同」很重要,父母的正確引導,影響孩子一生
    青春期的孩子太在乎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他們的自我認同感往往取決於他人。01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1、受到家庭的影響父母對孩子都有著高要求,嚴標準,他們總是用自以為對孩子好的方式去要求孩子。當孩子取得一點成績之時,他們雖然也會表揚孩子,但更多的卻是鼓勵孩子:我們相信你下一次一定會更好。
  • 批評並不能幫助孩子成長,遠離「貶低式教育」,增加孩子認同感
    每次見到孩子這樣,小天的母親就氣得說不出話來,他的父親就是一個勁在一旁說落孩子。說孩子就是個不聽話的孩子。結果就是,父親批評得越是起勁,小天越是不開心,他就變得越發的叛逆,心裡想著自己反正就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幹嘛還要做一些討父母歡心的事情。
  • 陪孩子學習時,父母應該這樣做
    父母都希望孩子的學習能夠認真高效,雖然學習的是孩子,但是父母也需要注意自己陪伴孩子學習時的一些行為。那麼讓我們一起來看下,應該注意哪幾點吧。有些家長在陪學的時候,總是喜歡搬個凳子在旁邊直直地盯著孩子,看到孩子走神就會敲桌子,看到孩子字跡不端正就立刻指出要求擦掉重寫,這樣的教育方法是不可取。
  • 孩子總是低頭自我封閉?不僅是不自信,更是孩子「自我認同感」低
    一、「自我認同感」對孩子的成長意義自我認同感簡單來說就是自己接納自己,能夠站在理智的角度上熱愛生活,而不是每天抱怨。及時自己有缺點也能夠欣然接受並改正,朝著遠大的目標前進,最後對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認同,有以下三方面的意義。
  •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表揚,父母需要誇獎孩子,也需要注意話語與方式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表揚,父母需要誇獎孩子,也需要注意話語與方式一個微笑,一句稱讚,一個擁抱,都會讓孩子感覺到被愛,覺得很開心,所以,在獲得家長的肯定後,孩子就可以順利地成長。關愛的的力量是神奇的。每個孩子,都是由一粒種子長成的小樹,小樹還要長成大樹,但是,並不是每一棵小樹都能健康茁壯,成為棟梁之材。是家長的賞識與激勵、抱怨與斥責的態度決定了他們是天才抑或蠢材、成功抑或失敗、偉大抑或平庸。孩子的成長離不開表揚,父母需要誇獎孩子,也需要注意話語與方式。一、表揚孩子的努力,不是表揚孩子聰明很多父母會誇孩子:「哎呀,你真棒!」「這孩子真聰明!」
  • 父母不聽話,會降低孩子的自我肯定感
    1.被表揚了也不高興 自我肯定感高的孩子,被表揚的時候會很高興,坦率地說謝謝,但是自我肯定感低的孩子不喜歡被表揚。2.生氣時會責備自己,非常失落 自卑的孩子生氣時會責備自己,變得非常沮喪。如果有很高的自我肯定能力,可以自己增加動力,會有「下次努力不失敗」的挑戰精神。
  • 提升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激發他的自信潛能
    那些缺乏自我認同感的孩子每做一個動作,甚至每說一句話,都要看旁人的眼神,唯恐自己哪裡做不好,他不能確定自己到底能不能有好的表現,需要從旁人尤其是父母或老師那裡獲得肯定或者認同,這樣他才感到心安。可即便如此,有些對自己認同感嚴重不足的孩子,總是需要反覆進行心理建設以給自己打氣,才可能去表現,而且其表現也多半並不能令自己滿意。而一旦發現自己沒有表現好,這種對自己的不認同感恐怕會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