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分析
《點亮小燈泡》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電》中的第二課。前面一課介紹了摩擦起電及電荷的知識,為學習簡單電路進行了知識上的鋪墊。
我對比了現行的小學科學蘇教版教材,這一內容被安排在了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電和磁》的第一課,而且沒有電荷知識的鋪墊,直接從一張聖誕樹上的彩燈圖片開始,呈現一個電池、三根導線和一個小燈泡,向學生發出挑戰:你能用下面的材料點亮小燈泡嗎?
起初,我很認可教科版的內容,從電荷到電路中的電流,知識體系清楚,學生學習難度會減小。然而,在試教了一兩個班後,我發現,學生並不是頭腦空空來到教室——他們有對電的認知,儘管不是很清晰。特別是在有個別學生因短路操作被燙了一下後,我突然想到:當初研究電的科學家,他們曾經也一定被燙過,他們也是經歷了許多年的研究,才逐漸對電是如何運行的有了認識。為什麼不讓我們的學生也經歷科學家經歷過的事情呢?
科學的本質是主觀世界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發現物質及其相互作用或運行的規律。在科學探究課上,教師就要創設情境讓學生去體驗發現的樂趣。同時,考慮到課堂要有學生思維質量的提升,我設計了從眾多「發現」中去學會總結,並找尋共同特徵的實驗歸納思維培養環節。
教科版教材中有對電流的簡單介紹,而蘇教版教材中沒有提及電流。我們地區已經實行全年級共用一套課本,多數情況下並不發放課本給學生看。因此,學生頭腦中對於電路中有什麼,是如何運行的並不明確。這樣,我就有機會讓學生對電路內在的規律進行猜想,構建自己的學說。
在實驗材料的結構配置上,教科版教材設計了讓學生嘗試用一根導線點亮小燈泡,並讓學生判斷課本圖中哪種方法可以點亮小燈泡。而蘇教版教材中則呈現了三根導線,並附有一幅連接配圖(連接處不是很清晰,為探索留下空間)。我分析認為:一根導線顯然讓「發現」的數量不足,而三根導線會影響課堂效率,所以兩根導線最為合適。至於如何連接導線來點亮小燈泡,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設計。
基於以上考慮,本節課以認識電流的通路為知識目標,貫穿體驗發現樂趣的設計主線,把教學環節設計簡化為實驗層面的發現與思維層面的發現,重點關注學生科學思維的提升與科學精神的培養。
教學過程
1.聚焦話題,導入新課
呈現一些當地建築物白天與夜晚的對比,聚焦到光、光源,進而引入燈泡、電池、導線等材料。
設計意圖:從夜晚當地建築物的美景引入,能引起學生的注意與興趣,增強熱愛家鄉的情感滲透。這一環節簡單明了為宜。
2.介紹材料,發布挑戰
首先,教師先向學生介紹一下課本上的白熾燈泡、電池等,讓學生對它們的結構有一個初步認識。
接著,向學生提出挑戰任務——點亮小燈泡。
任務要求:
材料只有一節電池、一個小燈泡和兩根導線。導線可使用兩根,也可以只用一根。老師想看看,哪個小組發現點亮小燈泡的方法最多?
為了不出現組內爭搶或課堂無序,教學中我們應該增加兩方面引導:
(1)分工建議——誰負責電池,誰負責導線連接,誰負責拿燈泡,誰負責檢查電路連接是否符合設計圖,做好可行性記錄(打×或√)。
(2)實驗設計圖的要求——要求每個學生先在作業本上畫出電池與小燈泡連接的設計簡圖(建議用鉛筆連線)。
設計意圖:有序分工,鼓勵發現,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強調做圖和電路的設計環節,能促進學生動腦設計,構建模型。
3.發放材料,初次實驗
各組領取材料,教師巡視,詢問是否有被燙的情況,如果有,馬上終止全班實驗。
詢問被燙學生,指出短路的危險。同時,要提示學生實際操作時的連接方式與自己的設計簡圖保持一致。
學生再次進行探究活動。若用兩根導線成功的小組,鼓勵他們只用一根導線試一試,這樣可以悄悄地擴大學生「發現」的數量。
設計意圖:學生初次操作肯定會發生短路而被燙手這一必然情況,讓他們體驗到科學研究存在一定的風險,培養一種科學研究中的冒險精神。同時,對操作的規範性要求也能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科研態度。
4.思考「發現」,歸納共性
學生在黑板上完成4-6個簡圖的連線後,進行討論分析(見圖一)。
師:同學們,這些設計圖都可以讓燈泡亮起來嗎?(指著其中一個)這種連接方式可以嗎?
生:可以。
師:用實驗證明過的小組舉手。
(各組組長舉手)
師:好,看來大部分小組都驗證了這一連接方式。那這個圖呢?驗證過的請舉手。(可能出現只有一兩個組舉手的情況)
師:看來許多組沒有試過這個方案,那就不能說明他們的連接方法正確了,科學結論需要經得起別人的重複檢驗。現在給20秒時間,所有小組都來驗證這種連接方式。
……
(逐一明確黑板上畫出的連線圖)
師:這些連接方法不同,卻都能讓燈泡亮起來,說明了什麼?(學生一般會沉默幾分鐘,這時候要放慢節奏等一等。當有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時,教師要及時鼓勵。如果答不到點上,教師可以再進行一定的提示)
師:這些連接方案都被證明成功了!方法各不相同,卻都能完成同一個任務,說明了什麼?
生:說明這些方法有相同的地方。
師:那是什麼相同呢?
生:我發現了,電池的兩端要分別與燈泡的兩個接觸點相連,燈就亮了,這是相同的地方。
師:是這樣嗎?
生:是的,都是這樣相連的。
……
隨後,引出通路的概念。
設計意圖:世界的表象如此豐富,科學要揭示其背後共同的規律。教師在學生自主探索完成「發現更多點亮小燈泡的方法」後,引導他們從多樣的表象中構建電流通路的模型,讓學生經歷了一次發現之旅——思維層次上的發現。
5.發散猜想,構建學說
了解到電流通路結構,基本上達到了課程標準的要求。然而,部分學生是可以再對其進行適度拔高教學,形成學習上的發展進階,這就需要將教學向深度思維推進。中高年級學生已初步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讓他們嘗試猜想電路的微觀構成,往更深層的原理機制導引就是對抽象思維的訓練。
師:那這個通路是如何點亮小燈泡的?你覺得電池和導線裡有什麼?它們是如何運行的?
生:我覺得是能量從電池流動到了燈泡,燈就亮了。
師:那是怎麼流動的呢?
生:我認為是從正極發出能量,從負極也發出能量,然後兩股能量在燈泡處匯合,它們碰撞就讓燈絲髮光了。
師:這位同學不僅猜測了電池裡面有什麼,怎麼運行,還指出了它們是如何發生作用導致燈絲髮光的。我們有了第一種說法,那就以你的名字命名吧,叫「××學說」。
實際教學中,學生還提出電流單向說、燈絲髮熱說、正負電子碰撞說……
師:大家不僅發現了點亮燈泡的方法,找到了背後的共同之處,還提出了燈絲髮光原因的猜想,而且大家的猜想都很有道理。歷史上研究電的科學家,起初他們也不知道電池或電路裡有什麼,進行著怎樣的運行。就像大家一樣,他們也提出了許多猜想。
設計意圖:在學生得出共同規律的基礎上,進一步讓他們對電路內部不可見的物質及其運行規律進行大膽猜想,既將科學探究的思維引向深處,又符合科學研究在一定階段向本源進發的特點。同時,給學生的猜想冠以他們的名字,既是科學史上常用的方式,也是對學生原創性的尊重。
6.回顧總結,拓展延伸
將對電流通路的認識,擴展到所有用電器的應用上(生活中的例子)。
以遊戲結束:全班學生手拉手圍成大圈,其中兩個學生手拿導電球兩端,通過其他同學手的鬆開與拉起,讓導電球亮與滅,形象地說明通路、斷路以及引出安全用電的話題。
課堂總結
科學理性有兩個來源:歐幾裡德的邏輯論證和培根與伽利略開創的實證研究。本節課從這兩個基點出發,結合科學史,創設發現的探索情境。在實驗探究方面,教師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鼓勵其關注新發現。面對別人的結果,要質疑、驗證,運用實驗得到證據。在思維培養方面,教師重視實驗歸納法的學習,讓學生學會透過表象發現規律。對於暫時無法深入探究的事物,鼓勵猜想,構建自圓其說的理論。實驗發現是創造的因素之一,而用發明理論來解釋現象也是一種創造。基於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就能讓學生的學習在思維的高階層次上進行。同時,本節課既有科學方法的培養,也滲透了科學精神的教育。
(作者單位系山西省長治市潞州區華夏斯坦福學校)
《中國教師報》2020年09月02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