顓頊不是高陽氏!那麼《離騷》誰寫的?

2020-12-17 訫立史

《離騷》開篇就提到了「高陽」,即「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通常認為《離騷》的作者為楚人屈原,羋姓楚人為顓頊後裔,這在早期文獻中是有清晰記載的,基本可以達成共識。屈原又把自己說成是「高陽之苗裔」如此一來,高陽就等同於顓頊了。有學者據此發揮,考證出各種高陽,甚至還有人把高陽同巫山神女聯繫起來,認為高陽是女性,問題是,《離騷》真的可靠嗎?

關於《離騷》的問題我們後面再說,這裡先從最早記載高陽氏的《左傳》入手,看看《左傳》是怎麼講高陽氏的。

我們的認知通常會有個時間順序,會把先獲取的知識作為後獲取的知識的前提,也就是說,我們的認知是以時間順序進行累積的,會以既有認知來驗證新的信息並進行取捨,而我們所接受的最早關於上古傳說的事情通常來自漢代的《史記》,甚至是晉代的《帝王世紀》,還有甚者就是網絡百科,有了這些先入為主,即便再去讀包括《左傳》在內的更早的史料,也會受既有觀念的影響而無法正確解讀其中的內容。其實,當我們去探究一個古老的傳說的時候,儘可能地從已知的最早的材料入手,然後按材料的時間順序來推進,而不是從自己認知的先後順序去分析,所以建議你先放棄固有觀念,我們單從這段話裡來找邏輯。

《左傳·文公十八年》有: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蒼舒、隤豈、檮寅、大臨、龍降、庭堅、仲容、叔達,齊聖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此十六族也,世濟其美,不隕其名,以至於堯,堯不能舉。舜臣堯,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地平天成。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內平外成。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德,醜類惡物,頑嚚不友,是與比周,天下之民謂之渾敦。少嗥氏有不才子,毀信廢忠,崇飾惡言,靖譖庸回,服讒蒐慝,以誣盛德,天下之民謂之窮奇。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嚚,傲很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此三族也,世濟其兇,增其惡名,以至於堯,堯不能去。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兇族渾敦、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魑魅。是以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為天子,以其舉十六相,去四兇也。

這一段其實是圍繞舜展開的,高陽氏只是涉及到的一個角色,而且也沒有直接講高陽氏,講的是高陽氏的「才子八人」,也就是八愷。

前一部分講的是舜舉「八愷」和「八元」,「八愷」和「八元」並不是十六個人,而是「此十六族也」,那麼,「高陽氏有才子八人」應該解為:高陽氏的後裔分化出八個氏族,這個「高陽氏」顯然就是一個更古老的氏族。需要說明一下的是,「氏」字的本義是旗幟,遠古氏族為了區分彼此,都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獨特的旗幟或符號,這就是姓氏中「氏」的來源,所以「氏」指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氏族,這類似於我們今天所謂的家族,先秦文獻中涉及到的「某某氏」通常指的都是一個氏族,西漢開始逐漸被混淆起來,高陽氏即屬此類。

這裡的「」應該當發起講,其實就是舜發起聯盟,通過武力或外交手段把十六族召集在一起,這件事堯顯然也嘗試過,但並沒有成功,所以強調的是「堯不能舉」而非不舉或未舉,是舜把這件事辦成了,記為舜的一大功績,而舉「八愷」和「八元」的結果就是「內平外成」,何為「內平」?何為「外成」?

所謂「內平」就是安定統一,是對內的,而「外成」就是建功立業,是對外的,團結十六族顯然是對內的,那麼對外的是什麼呢?就是接下來的驅逐「四兇」。

問題是,誰是「四兇」?

《左傳》詳細地記載了「四兇」的來源。

帝鴻氏之子渾敦、少皞氏之子窮奇、顓頊之子檮杌、縉雲氏之子饕餮,這「四兇」同樣不是四個人,而是四族,所以後面才有「流四兇族渾敦、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魑魅。

需要明確的是,《左傳》所載的這段並不是神話,而是歷史傳說,這裡面必然有失真,但掩蓋不了戰爭的痕跡,無論怎麼美化,整段所講的故事內核是沒變的,就是舜集結了高陽氏和高辛氏的十六族,通過武力驅逐了他們所謂的「四兇」。

我們這裡關注的重點就是「四兇」之一的檮杌,這個檮杌是顓頊之後,楚國的史書就叫《檮杌》,也就是說,在同一段話裡,同時出現了高陽氏和顓頊,而高陽氏是「八愷」的源頭,屬於舜的派系,而顓頊是「四兇」之一的檮杌的源頭,屬於舜的敵對派系,兩者的差別顯而易見。

以上僅是《左傳》的說法,我們再比對一下《山海經》裡顓頊的家譜,看看《左傳》裡的高陽氏八子:蒼舒、隤豈、檮寅、大臨、龍降、庭堅、仲容、叔達,同顓頊後裔的異同。

看出來了吧,毫無關聯。

除了這些,我們還可以嘗試著從民間傳說的角度來驗證一下。

河北省滄州市下轄的任丘市有一個鄚州鎮,據傳那裡曾是顓頊城,但這個傳說卻得不到史料的支持,因為按《左傳》的說法,顓頊城應該在春秋時期衛國的境內。

《左傳·昭公十七年》有:衛,顓頊之虛也,故為帝丘。

這個「帝丘」的具體位置可能還有一點分歧,但在衛國是一定的了,也就出不了今天的河南省境內,這與鄚州的那個顓頊城顯然相去甚遠。

於是又有了一種比較迂迴的解釋,說顓頊早期是在北邊的鄚州,後來向南遷到了帝丘,這個說法本身問題不大,因為中國自古以來都存在著北方族群南遷的規律,但早期的文獻記載卻可以把這個說法否定掉,因為關於顓頊的源頭指向的都是若水。

《呂氏春秋·古樂》有: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為帝。

而《山海經》也有類似的說法。

《山海經·海內經》有: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

《史記》同樣認同「昌意降處若水」的說法,總之,顓頊來自若水,在文獻記載中是統一的,並無分歧,可以作為定論,關鍵是若水在哪?

現在的觀點認為若水就是今天四川省境內的雅礱江,這個結論可能還有分歧,但若水在四川省境內基本沒有分歧,可以作為定論。這就形成了一個不可思議的遷徙路線,顓頊從蜀地遷到了河南,似乎違背了我們對上古的認知,但如果要是對石家河文化(距今4600年—4300年)有所了解,這個結論完全是可以接受的。

石家河文化不僅與蜀地文化(寶墩文化(距今4700年-3800年)、三星堆文化)關係密切,同樣對中原文化構成影響,或者說,有足夠的考古證據可以證明石家河文化曾北上中原。

而這個恰與《山海經》裡關於「魚婦」的記載相合。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有魚偏枯,名曰魚婦,顓頊死即復甦。風道北來,天及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甦。

這個「魚婦」應該就是蜀王魚鳧,這段大意是顓頊死後,魚鳧崛起,那麼,顯然顓頊與魚鳧的關係是非常密切了,關於顓頊的問題以後會單獨整理,這裡只需要知道,顓頊不是北來,而是南來,後來的楚人遷居江漢一帶其實是一種回流,與箕子遷居遼東性質相似。

既然顓頊來自南方,那麼鄚州的那個又是誰呢?

這可能就與高陽氏與顓頊被整合在一起有關了,也就是說,鄚州的那個顓頊城其實是高陽城,是高陽氏與顓頊被整合之後,人們把高陽城訛傳為顓頊城,這個可以從與高陽氏有關的另一個地方傳說中得到佐證。

傳說今天的高陽縣是高陽氏的故地,那麼我們可以通過地圖來看一下高陽縣與鄚州的關係。

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出,高陽縣同鄚州其實是同屬一片區域,那裡其實是河北平原的一處盆地,我們現在稱之為白洋澱,也就是今天的雄安新區所在,那裡與京、津聯結成一片,沒有任何天然阻隔,所以在絕對大多數歷史時期裡,這一片區域都會歸屬於同一個政權統治。在新石器早期,那裡還是一片汪洋,到了新石器中晚期,受乾旱氣候的影響,白洋澱的水域面積逐漸縮小,原本居住在燕山一帶的族群開始向其周邊遷徙,高陽氏應該就是其中一支。

而在鄚州以南不遠的地方就是河間,那裡曾是古黃河的北岸,被稱之為「瀛」,南北朝時期曾建有瀛洲。「瀛」其實就是「嬴水」,而「嬴」又是秦人的姓,是巧合嗎?

在商周時期,嬴姓的實力很強,我們所知的就有秦、趙,此外還有淮夷諸嬴——徐、江、黃、葛、養、樊等,《史記》說他們是顓頊之後,又說他們是少皞氏之後,其實都是不對的,秦人自己說,他們是高陽之後,秦公一號大墓出土的石磬有相關記載。

石磬篆文有:「高陽有靈,四方以鼐」。

如此一來,我們前面的疑問也就得到解答了,這其實不是巧合,因為秦人的最早發源地可能就是這裡,那時候他們還不叫秦人,而叫高陽氏。高陽縣、鄚州、瀛洲能在同一片區域內正是因為他們其實同屬於高陽氏的勢力範圍。

如此一來,我們就揭開了另一個謎題,為什么子姓商族同嬴姓諸侯走得那麼近?

當年武王伐紂,紂王眾叛親離,但仍舊有人對他忠心耿耿,就是秦人的祖先飛廉和惡來,當西周建立之後,最先在東邊反叛的就是嬴姓諸侯,這也是秦人被遷往西北的原因,到了西周中期,嬴姓徐國還是在對抗周國,而這些其實《左傳》裡是有答案的,因為商人是高辛氏之後。

《左傳·昭公元年》有: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

這個閼伯就是商人的始祖,而高辛氏與高陽氏是同源氏族,這才是舜舉「十六族」的原因,如此一來,堯、舜同高辛氏、高陽氏的關係就有眉目了,我們先來看一下他們的地理分布。

就像我們前面說的,河北北部平原一馬平川,基本沒有天然阻隔,很難有兩種不同的文化族群共存,也就是說,堯、舜、高陽氏、高辛氏必然是共祖同源的,之所以用「必然」一詞,還因為商人的婚配製度,商人是以內婚制為主的,這種婚配製度下的部落不與其它文化的族群通婚,而早期的結盟是建立在通婚基礎之上的,所以在更早時期,他們必然不會跨文化結盟,對於不同文化族群,他們只能選擇徵服,堯舜禪讓其實是建立在同血緣基礎之上的氏族輪政制度,舜娶堯二女就是典型的內婚制,這也就是為什麼孔子要回宋國娶妻,而當他與南子會面時,怕子路誤會,會那麼情緒化地解釋,《論語》有:「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這是一支自燕山向南遷徙的漁獵族群,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秦人和商人會有同樣的玄鳥生民的傳說,以及商人重貿易常遷徙,而秦人擅長馴養動物,並且他們還有一樣的人殉傳統,如果陳人的傳說可以找到,應該也有類似的情節。那麼商族的源頭也就沒有那麼撲朔迷離了,他們就是隨堯、舜南遷的一支,其發源地就是燕山,大本營就在今河北、京、津一帶。

我們回到《左傳》中的那段關於舜的記載,一個大致的脈絡就出來了,堯、舜同高辛氏、高陽氏的後裔建立了廣泛的聯盟,這支族群先佔據了太原、平遙,然後延汾水南下,攻佔晉南,在此南渡黃河,再向東徵服山東丘陵地帶,縉雲氏、帝鴻氏、少皞氏、顓頊的後裔們先後被驅逐和屠戮,也就是所謂的「四兇」,最後,這支族群定居於山東丘陵東側,也就是今天的河南與山東的交界地帶,其中高陽氏後裔佔據了顓頊的故地,建立新的高陽城,這可能就是高陽氏同顓頊被整合的依據。

如果以上推理成立,我們就能解釋為什麼《國語》會有「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的記載了,並且也就能理解為什麼秦始皇會「望祀虞舜於九疑山。」(《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祭祀的這個舜可不是儒家口中的那個仁義道德的舜,而是帶領族人徵服中原的那個舜,這個舜也算是商人和秦人的祖先,作為商族後裔,孔子講的堯舜傳說其實就是他自己家族的祖先傳說,也是子姓、媯姓、祁姓、嬴姓族群的共同傳說。

總之,顓頊同高陽氏是不同的,在戰國時期,顓頊的後裔就是羋姓楚人,高陽氏的後裔就是嬴姓秦人,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文化,嬴姓趙人受周人的文化的影響比較大,不在我們的討論之列。

那麼,文章的開頭提及的《離騷》就變得不確定了,如果《離騷》的作者真的是楚懷王時期的屈原,那麼他絕不會把秦人的祖先說成是自己的祖先,認錯祖宗這是太低級的錯誤了,而秦人也不會把顓頊混淆成高陽,在秦人看來,顓頊是五方上帝之一,而高陽是祖先,這是兩個體系,不可能混淆。最可能的就是西漢初年,且早於《史記》,如此一來,《離騷》又是誰寫的呢?

也許只有淮南王劉安知道答案了。

相關焦點

  • 顓頊高陽氏政權世系表
    顓聆即位稱帝後,改稱顓頊,遷都於兗州(今山東濟寧兗州市),仍封舅舅己匠敬於臨朐。建立顓頊高陽氏政權(公元前3790—前3380年。傳12帝,記411年)。顓頊高陽氏的先祖是黃帝軒轅氏政權的首任黃帝姬芒。顓頊帝顓頊(公元前3790—前3748年。姓妘,名顓聆,號高陽氏。
  • 中華五千年文化之顓頊,上古部落聯盟首領
    顓頊有幾個兒子分別是誰顓頊[zhuān xū](公元前2514年―公元前2437年),本名乾荒,是黃帝次子昌意的兒子,居帝丘(今河南濮陽縣),號高陽氏,又稱黑帝或玄帝。是「五帝」之一,在天神傳說中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國語·楚語》裡說顓頊繼少昊之後主政。
  • 五帝:世間為何再無神,皆因顓頊分天地
    搖光受孕,名曰顓頊帝顓頊,號高陽氏,五帝之一,華夏部落首領。在正史中記載顓頊是黃帝的孫子,黃帝妻嫘祖,生子二人,長子玄囂, 次子昌意,昌意生顓頊。而在《山海經》中則記載顓頊是黃帝的曾孫,黃帝妻嫘祖,嫘祖生昌意,昌意生韓流,韓流妻阿女生顓頊。
  • 每天一首古詩詞:《離騷》屈原
    譯文我是古帝高陽氏的子孫,我已去世的父親字伯庸。攝提那年正當孟陬啊,就在庚寅那天我降生。1.離騷:離別的憂愁。王逸《楚辭章句·離騷小序》:離,別也;騷,愁也。此題目之義,歷來多有爭議。2.高陽:楚之遠祖顓頊之號。一說即祝融吳回。苗裔(yì):喻指子孫後代。裔,衣服的末邊。3.朕:我。皇考:已故父親的尊稱。一說指太祖或曾祖。皇,美,即光明,偉大。4.攝提:太歲在寅時為攝提格。此指寅年。貞:正當。孟陬(zōu):夏曆正月。5.庚寅:指庚寅日。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李後強 ‖ 顓頊和嫦娥在四川的傳說研究
    顓頊(高陽氏)出生若水之野,實際是在安寧河谷(若水)平原(之野)。涼山大石墓是古人對先賢的懷念。帝嚳(高辛氏)在岷江流域活動,也到了安寧河谷。彝族「諾蘇」實際上就是「若水」。高陽氏與高辛氏分別代表高原陽光普照、高原原始森林之地。原始宗教可能最早起源於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顓頊改革宗教後,隨人類遷徙傳播到世界各地。埃及金字塔建造可能受到青藏高原金字塔山形的啟示。
  • 《孔孟春秋傳》第6章,宰子我洪鐘二扣,孔夫子演講顓頊
    孔子沒再反駁他,講解說:「顓頊,黃帝之孫,昌意之子,曰高陽氏,鎮定深沉而有謀,通達以知遠,養材以任地,履時以象天,依鬼神而制義,治四時五行之氣以教眾,潔誠以祭祀,巡四海以寧民,北至幽陵,南暨交趾,西抵流沙,東極蟠木,動靜之物,小大之神,日月所照,莫不歸屬。」
  • 「河北科大離騷」事件背後,到底誰該對此反思?
    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作品是什麼?河北科技大學官微宣布的答案是《離騷》,而事實上答案是《史記》。因為這個錯誤,河北科技大學榮登熱搜。本來雖然是官微出錯,但也不至於引起這麼大的影響,那麼到底是什麼讓這件事一發不可收拾被頂上了熱搜?其實還是錯誤太過低級的原因。「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句話小編很清晰的記得相關內容在初中歷史裡有介紹,在高中語文裡有相關內容,甚至小編還引用過這句話寫過作文。
  • 厚重陝西:不僅是黃帝的功成地、顓頊的城郭地,還是不周山所在地
    我們發現,這一帶是洛河流域,山地眾多,洛河由西南向東北收窄匯入黃河,那麼根據"南望之澤"可以推斷,首山應是位於黃河和洛河之間的低地以北。  根據傳說,不周山曾發生過共工與顓頊爭帝的事件,而就在其北部,發現有蘆山峁遺址:
  • 屈原《離騷》中的「離騷」是啥意思?
    屈原的代表作《離騷》,抒發了自己遭遇讒害的苦悶與矛盾,斥責楚王昏庸、群小猖獗與朝政日非的心情,表現了詩人堅持「美政」理想及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汙的鬥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 關於「離騷」二字的涵義,古今說法不一。
  • 《史記》16 屈原與離騷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
  • 心悅誠服捧讀《離騷全圖》
    昨晚立了一個FLAG,決定28天讀《離騷全圖》,今早醒來有點犯怵。因為我根本不知道怎麼讀《離騷》,更何況還需要把它寫出來!我這是自尋煩惱。朗讀《離騷》全文,有點難,我需要查字典把字的讀音弄準,肯定不能允許自己發音上有錯誤,好在這還是可以克服的。
  • 楚辭《離騷》賞析
    連情誼最親密、對自己最關心的「家姐」,也如此責罵、勸說,世上還有誰能理解自己呢?一氣之下便「找舜帝評理去」。反思的結果,堅定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第三章(再試)38行:又積極地重新求索,然而上下求索後卻沒有結果。詩人寫自己的「仔細尋路」。
  • 《離騷》| 太陽神鳥的光明之翼
    因著與《吉檀迦利》「人神戀歌」的深緣,去年的某個夏日,我邀工作組的學友們一同背誦《離騷》。一首長詩。一段不算很短的日子。原本算不得熟悉的《離騷》,其優美的詞句,終於還原出一幅百轉千回的長卷。最是廣大的時空,是人的心靈。楚辭與《離騷》自成一個世界,而我,尚在世界的邊緣蹣跚學步。著文不免忐忑,幾筆心聲,聊表紀念。
  • 專欄·無軌列車|上海小人,從麻醬拌麵到離騷
    先是拿菸酒戒掉了,再拿茶也戒掉了,再後來,畫圖也戒掉了,偶爾寫寫字,到最後,寫字也戒掉了,不寫了。我去劉先生屋裡看伊,伊只做一樁事情,看報紙,一張《文匯報》,看幾個鐘頭,伊跟我講,伊連中縫都一字一句看。我滿震撼的,劉先生年輕時候,是多少歡喜畫圖的人,常常在火柴盒上面畫速寫。人老了,蕭疏起來,可以如此萬念具灰,一切不在眼睛裡,妹妹,這是什麼境界?
  • 《離騷》中的神秘女性究竟是誰?屈原給後人留下哪些名言警句?
    ——《離騷》  12、心結而不解兮,思蹇產而不釋。——《九章·哀郢》  13、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九歌·國殤》  14、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離騷》  15、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離騷》  16、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 離騷原文及譯文教案
    今天我們來觸摸他的靈魂,《離騷》就是屈子真情的告白。誰來說一說屈原?二、屈原及相關簡介1.屈原,名平,字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屈原因出身貴族,又見聞廣博,記憶力特別好,對時代風雲變化了如指掌,而且擅長口才,很快成為楚國政壇引人注目的風雲人物。
  • 【賞析】屈原《離騷》
    《離騷》是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詩人從自敘身世、品德、理想寫起,抒發了自己遭讒被害的苦悶與矛盾,斥責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與朝政日非,表現了詩人堅持「美政」 理想,抨擊黑暗現實,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汙的鬥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楚辭》篇名。屈原的代表作。 370多句,2400多字,為中國古代最長的政治抒情詩。
  • 屈辭溯源 | 《離騷》,從抒情史詩到空間詩學
    如果說《天問》高屋建瓴,直取「提問者」那個詩意能量的內核,那麼,《離騷》《九歌》等等就是屈原詩思想、美學的充分拓展。《天問》高聳的屋脊和鴟吻下,是宏闊的廳堂、寬廣的庭院,讓我們步入其中,悠遊深思。《離騷》在此。古今論者,包括太史公,都把《離騷》列為屈原詩之首,蓋此文最長,辭採最美,流亡之嘆亦最深。
  • 你知道「離騷」的意思嗎?
    首先,《離騷》寫於戰國時期,作者是屈原,關於這個《離騷》的作者,一度還引來了爭議,一度有「屈原否定論」的熱潮,認為是淮南王劉安寫的,如果《離騷》的作者不是屈原,那麼《離騷》的題目的意思也會發生改變,但隨著1977年, 安徽阜陽雙古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