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上幼兒園已經第三周了,每天送他在校門口,都能看到孩子哭鬧不願意上學的情景,甚至有的孩子哭到需要家長「硬扛」進幼兒園。
每年9月開學季,都會有很多文章來談分離焦慮,但是隨著自己的孩子入園以及自己每天接送的切身體會,我發現,讓孩子哭鬧、不願意去學校的原因未必是不願分離,而是規則不清,說白了,就是在家裡,一家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孩子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的生活狀態,到了幼兒園,變成要聽從老師的一些安排、玩具要輪流玩、喝水、吃飯、如廁都得有秩序等,孩子感覺一下子「失控」了。
最近跟一些孩子的媽媽也聊過,大概總結出一些緩解孩子抵抗情緒的方法:
入園之後是需要每天早起的,鄰居經常提起自己孩子什麼都好,就是晚上不睡覺,每天十二點多才睡覺,第二天一覺醒來已經是中午了。這樣的話,上學早起就是很困難的事情,老母親抱怨:叫幾波都叫不起來,每天都是硬從被窩裡拉起來。
我家就我們一家三口,人員少,因此喬治小時候都是晚上七點睡覺,後來孩子大一些,睡覺會推遲,但是每個月推遲的時間基本上最多也就四五天,大體上還是保持早睡習慣的。
喬治幼兒園第一周適應期,每天上半天,上周開始上全天,但是老師告訴我,每天下午飯之前,喬治就有哭鬧的現象,還會告訴老師,「我要找媽媽。」
於是放學路上閒聊的時候,我告訴喬治:「你每天在幼兒園要吃三頓飯,下午飯吃完之後,媽媽就會來接你。」
對於幼兒來講,時間是抽象概念,但是當他知道媽媽接他的時間就是吃完下午飯的時候,他心裡對「媽媽接」的這件事就有具體概念了。
對於學齡前兒童,規則意識是極其重要的一課,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在集體生活中的融入。
比如當老師發出指令讓把玩具收好的時候,規則感意識薄弱的孩子會拖拖拉拉放不下手裡的玩具,從而被老師反覆點名。
平時跟孩子在家的時候,玩完的東西放回原位,從小養成習慣。
今天有同事告訴我,她們家也有玩完玩具歸位的習慣,但是還是覺得家裡特別亂,問了一下她們是怎麼收納的,她回答,就是有一個大的玩具收納箱,用完了全部扔裡面就是了。
這樣是讓桌面或者地面看著整齊了,但是當一大箱玩具擺在孩子眼前的時候,對於還在發育中的幼兒大腦來講,其實這是一件複雜事物,他們很有可能會覺得不知所措。另外一點,當孩子想在那一堆玩具中找出自己想要的一個小件玩具時,很有可能需要全部倒出才能找到,家裡又亂成一團了。這個時候再談歸位,孩子不免會有畏難情緒。
對於喬治的玩具,我基本用塑料收納盒進行了具體的分類,排列整齊放在柜子裡,當他想要哪個的時候,取出收納盒,用完放進去,歸位。
幼兒園的公共物品,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後面要用的人需要排隊等待,不能插隊或者搶奪。
孩子之間的矛盾衝突,大多數來自於公共設施的搶奪,如果平時不引導孩子排隊和等待,到了公共場所,很容易發生衝突。
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困難請老師幫忙,但是要有禮貌,得到幫助要說謝謝。
自己做錯事要勇於承擔,及時道歉。當別人做錯事傷害到自己的時候,也有權利要求對方道歉,心態要寬容。
簡單講就是「我敢說和我可以說清楚。」
很多孩子在幼兒園沒吃飽或者想要上廁所不敢告訴老師,當家長發現這一現象之後,有的家長可能會去幼兒園找老師,拜託老師多問問孩子有沒有吃飽?要不要喝水?要不要上廁所等。
但是當三個老師要照顧一個班級二三十個孩子的時候,精力畢竟是有限的。這個時候,孩子的勇敢表達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在家可以進行一些情景模擬遊戲,家長扮演老師,孩子是學生,模仿幼兒園場景,吃飯、喝水、上廁所該如何請老師幫忙。
有個別託班年紀小一些的孩子會有表述不清的現象,比如不能區分疼和癢,這個就在於平時語言詞彙量的積累了,日常親子閱讀可以進入語言精準表達之類的書籍。
寫在最後:
對於哭鬧不願意上學的孩子,背後的原因可能是多樣的,籠統的歸咎於其中的一項顯然不夠客觀,這就需要家長平時的細心觀察和老師的及時交流溝通,但是切記大道理或者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