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的問題日益突出,家長如何做,才能撐起孩子傾斜的天空

2020-12-23 聽溪細語

五一放假前一天下午,單位裡大家都很開心,紛紛計劃著假期和家人,談論著假期的規劃。雖然還沒放假,但是一個個都已歸心似箭,甚至有的外地的同事擔心路上堵車,都提前請假溜了。

曉月在單位工作幾年了,像往常放假前一樣,她依舊不緊不慢地坐在電腦前。我說:「放假又不回去啊!」她聳了聳肩,無奈地笑了笑。我知道,曉月家雖然在外地,但也不算遠,但是每年除了過年,其他時間她基本都不回去。

一次和她聊天,她談起自己的成長經歷,才知道原因。曉月從小父母就外出打工,常年不在身邊,很少關心她,她一直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小時候,她和別的孩子產生矛盾,沒有人替她撐腰。有時候還被別的孩子誣陷說打人、偷東西,為此還被其他孩子父母威脅過。爺爺奶奶不管她,每次只是讓她少惹事。小時候,她經常一個人拿著父母的照片蹲在路邊哭。

過年父母會回來,過完年,總是趁她上學的時候離開家。她放學回家看到家門口曬了很多衣服和被子就想著,這麼多東西都搬出來曬了,父母肯定還在家…忐忑地去各個房間找,從臥室找到廚房,再從廚房找到廁所,最後連院子的裡裡外外每個角落都找了一遍。雖然不願意承認,但是心裡清楚父母已經走了。那種感覺就像是心裡最後一點希望的火苗被掐滅。爺爺奶奶還裝作什麼事都沒發生的樣子。

記憶裡,時常有些親戚來看望她爺爺奶奶時,還說些難聽的話:「你就這樣住在這裡啊?趕緊叫你爸媽多寄點錢回來!」每次曉月都覺得很難堪,總覺得自己在白吃白喝。

曉月說自己小的時候父母不管她,也很少關心她,現在她長大了,母親年齡也大了,不再繼續打工,回到家裡,倒是想處處插手她的生活。她對父母也是又愛又恨,這很讓她很痛苦,和父母的關係上有很多糾結的地方。每次回去都讓她感覺很壓抑,所以現在放假了她很少回家。

曉月的經歷讓人感到很心酸,當然和她有相似經歷的孩子不在少數,關於留守兒童的討論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很多孩子的父母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外出打工,把孩子託付給祖輩或者親戚照顧。父母由於長時間不在孩子身邊,對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很難做到細緻地了解和照顧。

網上看到一組照片,讓人心疼。照片裡孩子裝好衣服要跟父母一起走,出門時發現父母已經走了。孩子號啕大哭的背後,是無數留守兒童的真實寫照!

由於父母的長期缺位,缺少父母情感上的關心,價值觀上的引導,留守兒童更容易出現問題,成為社會眼中的「問題群體」。

一、 父母的長期缺位,留守兒童的影響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一名女子去取快遞,結果被一個小朋友哭著追著她喊「媽媽」,女子心疼孩子,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抱抱,神奇的是孩子立馬就不哭了!隨後孩子爺爺趕來將孩子帶走了,據爺爺說,孩子是太想媽媽了,才會把女子錯認成媽媽。

有網友看到這一幕就回憶起自己小時候的經歷:小時候在外婆家長大,每次父母回來,又匆匆離去的畫面現在還印在腦海裡,我也是追著車子一邊哭一邊喊,但是留給我的只有背影……

由於父母長期和孩子兩地分隔,無法做到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和情感變化。孩子有了困惑或遇到困難,無人求助,只能自己消化。如果消化不了就成了成長中的問題。

親情的缺失和周圍人的歧視,讓孩子過早地承受太多的壓力,容易造成留守兒童的孤僻、內向和多疑,內心缺少安全感。有的孩子會表現得自卑、情感淡漠,性格會過於內向、不愛說話,嚴重的甚至患上自閉症。

還有的孩子經歷過多次失敗經歷後,由於沒有父母在身邊鼓勵他們,引導他們走出情緒的低谷,很容易陷入長久的情緒低落,產生「習得性無助心理」。一旦形成習得性無助,孩子就陷入了絕望的深淵,很難走出來。

另外,留守孩子因為缺乏正確管教和引導,容易產生叛逆心理。有些孩子對學習產生無所謂的態度,有人管就去學校待兩天,沒人管就整天逃課,不僅荒廢了學業,還四處惹是生非。很多孩子沒有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就輟學了。

二、 父母應當怎麼做,才能撐起留守孩子傾斜的天空

01.告訴孩子父母不能守在他身邊的原因

父母工作之餘應當和孩子增加聊天的機會,和孩子像朋友一樣相處,告訴孩子自己為什麼不能經常在家,讓孩子理解自己,孩子更能體會到父母離開家,離開自己是為了賺錢,給自己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也可以聽聽孩子的想法,引導孩子學會表達自己,有心裡話願意和父母交流,教導他們學會關心和理解他人。

02.對留守兒童,應以關愛為主

孩子長時間看不到父母,在情感上是非常缺少關愛的,他們也非常渴望得到更多的關愛。這個時候父母和孩子非面對面的溝通,應以關心和交流情感為主,不要一上來就詢問孩子成績,批評孩子錯誤,這樣孩子一定很難接受。孩子會覺得「你們都不回來陪我,憑什麼我要聽你們批評教育!」在這種負面情緒影響下,孩子會關閉自己的心門,不再願意和父母交流。

心理學家說,當一個孩子被愛包圍,很多問題就不再是問題。

03.多和孩子聊聊父母自己的事情

很多父母覺得自己的事情沒必要讓孩子知道,只要督促好孩子認真學習就行。其實,越是父母不在身邊,孩子越關心父母的事情,他們內心是很希望父母能夠跟自己分享一下的。

其實,讓孩子多了解自己的事情可以讓孩子更好地理解父母,知道父母在外的辛苦,拉近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距離。

04.多與孩子溝通,對孩子的愛要讓孩子知道

父母在孩子身邊的話,可以通過肢體語言或行動等多種方式,讓孩子感受到對他們的愛。比如日常的擁抱、親吻,為孩子做美味的飯菜。但是留守兒童由於長期與父母兩地分離,卻缺少這樣的機會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疼愛。父母唯一表達感情的方式就是和孩子溝通交流。

父母只有利用好這種聯繫感情的方式,把心中的愛告訴孩子。不要因為羞澀把愛藏在心裡,只有說出來,通過電波或網絡,孩子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讓孩子知道,雖然我們不在一起,但是我們彼此時刻牽掛著對方。

留守兒童的問題丞待解決,父母要針對孩子的問題「對症下藥」,幫助孩子趕走心中的陰霾,陽光快樂地成長!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愛的天空」
    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愛的天空」 2020-12-22 15: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攜手「童」行 靜待花開 為萬名留守兒童撐起愛的天空
    攜手「童」行 靜待花開為萬名留守兒童撐起愛的天空陽光下的奔跑,同伴間的嬉戲,父母前的撒嬌,是我們能想到孩子們美好童年的模樣。但有這樣一群孩子,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將他們留在了農村,他們大多缺少父母的陪伴,心靈的成長面臨眾多現實的挑戰……湘潭市致力於超越城鄉之別,扎牢關愛農村留守兒童保護網,為全市10363名留守兒童撐起愛的天空。
  •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回顧與反思
    留守兒童的父母一方或雙方進入城市,導致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使這些孩子無法享受正常的親情關愛,成為社會不可忽視的弱勢群體。因此,如何保證農村留守兒童公平接受教育,為他們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已成為中國社會轉型期的一個獨特的社會問題。
  • 為他們撐起一片愛的天空——農村留守婦女兒童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的這一要求,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如何幫扶這三類特殊群體指明了方向。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建設面臨哪些缺失?這三類人群最突出的現實需求是什麼?相關政府部門應該重點解決哪些突出矛盾……  帶著上述問題,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 給留守兒童一個「家」
    當許多城市裡的孩子在父母的關愛下參加各種夏令營時,在廣大的農村,卻有一大群孩子在時不時地眺望遠方的城市,想念著在外打工的父母。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留守兒童。    生活上缺少照顧、心理上缺少關愛、行為上缺少管制,仍是許多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困境。如何讓他們健康快樂地學習成長?沈丘縣從本地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探索。
  •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狀生存狀態調查: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調查研究中發現了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並對此提出對策建議。現報告如下:       一、 存在的九個突出問題       (一)留守兒童的意外傷害凸顯       在家庭生活中,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差別最突出的是意外傷害。
  • 留守兒童與網遊|關於留守兒童遊戲成癮問題的研究反思
    【編者按】隨著數字中國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數字生活與數字文化的中湧現的新問題日益增多,近年網絡上出現的關於農村青少年網遊成癮「重災區」以及網路遊戲原罪論的爭論便是其中一例。如何正確理解、看待這些新問題,便成為擺在社會各界面前的一道難題。
  • 鹽都區樓王鎮打造留守兒童「關愛之家」
    為構建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長效機制,為留守兒童撐起愛的天空,鹽都區樓王小學依託學校「鄉村少年宮」現有資源,積極打造留守兒童「關愛之家」。  樓王鎮組織關工委、司法所、婦聯、團委等部門定期開展文體娛樂、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動,努力給留守兒童提供多方面的關愛服務。多年來,藉助「鄉村少年宮」,開展各種行之有效的活動。
  • 留守兒童的心酸變甘甜 文/李翠平
    (圖/李翠平) 一次家長會,孩子與家長互動時,兩個孩子的家長沒有來,孩子很無助,很可憐的樣子,我一手拉著一個孩子,我陪著孩子一起哭泣難過,其中一個孩子哽咽地對我說「老師,我已經記不清我媽媽的模樣了」我聽了心裡一顫,孩子繼續說「我從幼兒園時爸爸媽媽就把我送到了寄宿學校,每年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見到爸爸媽媽
  • 留守兒童長大後成了留守兒童的老師 他從不給孩子的作業打叉
    5年間,積極探索,勇於實踐,為孩子們做好英語啟蒙教育,引領他們飛向更高的天空。近日,他被評為2020年重慶市「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他在村小開設英語課2008年,陳偉從重慶理工大學機械設計專業後,成為了重慶工商學校的一名老師。工作幾年後,年邁的婆婆在老家大埡村生病了無人照顧,他便辭職回家。
  • 關愛留守兒童 關注家長困惑 觀湖「童心圓」家長學校開班
    這是留守兒童的 「群像」。 「非常自責,由於經濟能力有限和工作的不穩定,不能保證孩子的上學條件,只能把孩子留在家裡。面對溝通教育以及親子關係如何彌補,我們束手無策。」這是留守兒童家長的困惑。 留守兒童是伴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過程而出現的特殊群體,分布在包括經濟發達地區的全國各地。
  • 農村空心化、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如何破解空巢老人的養老困局?
    留在家裡的都是一些兒童和老人,這早已經成了多數農村的一種普遍現象,因為隨著外出務工的熱潮,使得農村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越來越多。中國傳統家庭結構的逐漸瓦解,越來越多的「空巢老人」正在打破中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
  • 挑戰與機遇:解決當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新思路和新對策
    這是6月28日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留守兒童課題組第二次來到安徽省臨泉縣調研後,調研組成員傅雪薇在和學生做心理測試時的互動對話。 臨泉縣地處皖西北,近年來,有10多萬孩子因父母外出打工而成為留守兒童。小霞今年14歲,是臨泉縣眾多留守兒童中的一員。從記事起,她就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父母分別在不同的城市打工,聚少離多。
  •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對策分析
    可是,在農民背井離鄉,使自己生活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城市不斷繁華的情況下,新的問題即「留守兒童」問題卻日漸突出。按照學界的一般定義,所謂的「留守兒童」是指農村流動人口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具體是指與父母雙方或者一方分離並「留守」在老家的少年兒童。
  • 深入解析《米花之味》:留守兒童親情的缺失,家長要如何彌補
    但我們能從歡快的場景中,依舊能夠對電影中所反映中的留守兒童、城鄉衝突、新舊觀念衝突等問題進行反思。另外,因為故事積極向上,我們不再只是沉浸在留守兒童這樣悲慘生活的氛圍中,而是關注到留守兒童親情缺失的重點問題。同時,電影的結局也為我們家長如何去彌補"親情缺失"這一問題給予了啟示和思考。
  • 留守兒童心理疏導實施方案
    (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龍舟坪鎮中心學校 楊愛農)目前,平均不到四個農村兒童中就有一個留守兒童。如何解決留守兒童學習、心理、性格以及人身安全等方面的問題意義重大。龍舟坪鎮中心學校覆蓋12個自然村,經濟較不發達,外出打工現象普遍,留守兒童現象也較為普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係著和諧社會的發展。
  • 關愛留守兒童 呵護七彩童年
    上午9時,志願者們如約而至,孩子們的臉上露出了純真的笑臉,這一群孩子都是橫坎頭村的留守兒童,平日的生活只有老人陪伴,在他們的心裡,有著一份對關愛和知識的憧憬。在志願者的帶領下,孩子們來到了橫坎頭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電力展廳。
  • 平橋區洋河鎮開展留守兒童假期安全家訪活動
    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上級關於做好未成年人暑期安全工作要求,密切學校、幼兒園與家庭、教師與家長的聯繫與溝通,更好地指導兒童度過平安、健康、快樂的暑假生活,提高兒童及家長的安全防範意識, 近期,洋河鎮各學校、幼兒園開展了全面性的家訪。
  • 警惕「窮家富養」害了留守兒童
    作者:吳板橋  16歲孩子不會自己洗澡、一餐飯沒魚沒肉就嚷著點外賣、不好好學習天天玩手機上網追星——這是剛摘帽貧困縣裡一個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態。儘管這個案例有些極端,但根據筆者調研,這並非個案。「富養」留守兒童現象在一些地方比較普遍,令人憂心。
  • 用愛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藍天——記城固縣五堵小學陳雲
    有這樣一位教師,她紮根鄉村,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用愛心溫暖留守兒童、用耐心教誨學生、用恆心紮實工作,她就是90後特崗教師——五堵小學陳雲。陳雲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同時,積極幫扶困難兒童和留守兒童在脫貧攻堅教育扶貧工作上先後幫扶過9名學生,她利用課餘時間幫孩子輔導功課、談心疏導,鼓勵他們努力學習,每一次入戶都把這些貧困家庭孩子當做自己的家人,盡心幫他們解決困難。2018年秋季她幫扶的一個留守小姑娘吳某對她說:「老師,我媽媽為了掙錢,常年在外面打工,你每次來都幫我梳漂亮的頭髮,還給我買漂亮的手套,你在我心裡就像媽媽一樣」。小姑娘簡單的話語道出了內心對她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