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眾多的飲食習俗中,有人喜歡辣,有人喜歡甜,南方人喜歡清淡,北方人愛鹹。多次到山東省臨沂市旅行,吃在沂南等地數天,發現這裡人口味重,吃鹹,粥裡大多放鹽,一日三餐離不開山東大煎餅,早上最愛喝一種叫"糝"的香辣鹹粥,尤其到了冬天,餐館裡每天喝"糝"的人更是多。
糝是啥?是一種鹹味帶胡椒辣的肉粥。糝(sá ),魯南地區的方言,在現代漢語拼音中沒有這個讀音,網上也拼不出,外地人往往一眼也讀不出這個字到底念啥。在沂南,被當地人帶著去這裡最為傳統正宗的"糝"館吃糝,這家店名氣大,門面卻不起眼,一個鮮紅的大大的"糝"字,貼在玻璃上倒是十分顯眼。
店裡來喝糝的,有當地人,也有慕名而來的外地遊客,牆上"誠信"兩個字掛牆上。早上6點多,已見室內坐滿了喝糝粥的食客,據說來的再晚點,就要排長隊。冬令食糝,有祛風除寒,開食健胃之功效,因而糝在冬天最受歡迎。據說戀這口的人,一年四季都喝,即使夏天,脫掉外衣甩開膀子,也要每天來喝。
"糝"是臨沂一帶人特別喜愛的一種傳統美食,喝糝的歷史,要追溯到東晉時。作為臨沂傳統飲食文化的著名小吃,糝,還入選了「非遺"目錄。糝,又名"肉粥",一般以牛肉糝為主,近年陸續出現了雞肉、羊肉,豬肉等為主料的糝。
糝粥的做法,是用大骨頭熬製,主要用料有肉、麥米、五香粉、鹽、胡椒粉,花椒粉,姜粉等來配料,成為一道地地道道的香辣粥。天冷時,沒等吃完,已渾身冒汗,初次吃的外地人,往往吃不習慣。不吃辣的小編就被辣得吃到一半,就實在喝不下去了。
一碗熱糝配以油條、燒餅、烤排,雞蛋等食用,是當地人習慣吃的早餐。按照放的肉多少,一碗糝粥的價格從5元到10元不等。當地人說,之所以人們都喜歡它,是早上喝一碗,能夠精神一上午。
在臨沂人的其它地方也喝過這糝粥,味道香辣鹹,基本差不多。臨沂人最津津樂道地,是給你講一段"糝"名字的由來和皇帝的淵源故事。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走到臨沂地界時偶感風寒,不思茶飯,後有人推薦臨沂當地名廚為乾隆制膳,做了一碗糝粥,治好了皇上的病,由於當時這粥還沒名,皇帝賜名"糝",後來這糝就出了名,一直流傳到今天。
《說苑·雜言》中有"七日不食,黎羹不糝"的記載,可見臨沂人對"糝"的喜愛。
經營糝的店鋪很辛苦,頭天需要備好各種主輔材料,第二天凌晨兩三點鐘就要點火熬製,必須文火滿熬,人不離灶,從五、六點鐘開始生意上門,一直忙到快中午,所以,開"糝"店的並不多。
臨沂人招待外地貴客,早餐一定是請客人喝碗他們的"糝",說這是一件比較有「文化」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