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煉,講究得是「內外兼修」。
我們所認識的世界最頂級耐力運動員們似乎都有一種「歇斯底裡」的能力,有的人管這叫「受虐狂」,也有人稱之為「大勇氣」。當疲憊感讓他們的腿和肺到達極限時,他們依然能推動自我去超越這當下的苦和痛。在他們眼裡,席捲而來的疲憊並不讓他們恐懼,而會像一個挑戰、一次機遇一樣,讓他們變得更加興奮。
一定程度上,這種能力與生俱來,但它同樣可以通過某些方式的磨練後天習得。
而我們當下所面臨的處境,正是一個再好不過的學習「心理耐力」的時機——疫情背景下,每個人都成了耐力運動員,在我們各自的人生跑道上面,進行著一場暫時看不到重點的競逐,這更多的是在考驗著我們的心理極限。
為什麼這些頂級耐力運動員們總能絕境求生?為什麼在面臨生活中的挑戰時,他們可以不只是一味地忍耐,還能從中收取能量,繼續成長?
他們所達成的一個共識是:你遠比自己想像得更強大,每個人都有潛力去突破不可能。而有一些他們經常會使用的方法,可以幫助你提升「心理耐力」。
對於耐力運動員們來說,訓練的其中一個收穫,就是學會和不舒服「和諧共處」。我們無法完全摒除身體和心靈上產生的不適,所以我們只能學會與這些痛苦共存,學習如何去緩解它,減少它。
在我們通過照料肌肉,來減輕身體上的痛苦時,我們同樣要尋獲一種辦法,好讓你在面對充滿未知的全新挑戰時,依然保持著穩定節奏,沒有自亂陣腳。設定自我的節奏需要我們對自己有規劃,多進行一些積極的自我對話,同時,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過程中,而不是只盯著結果看。我們無法去掌控未來,但是可以把握當下的每一天。
對此,57歲的登山運動員Conrad Anker的建議是,「給自己留有餘地」。Conrad曾三度登頂珠峰,還曾在登喜馬拉雅山時遭遇過心臟病發作的危機。
一旦你過早地耗盡了自己的儲備,你會很容易陷入麻煩。如果在一個漫長的備戰期或是訓練期內,你在短短的幾天或幾周的時間裡,就把自己的戰鬥意志全消磨掉了,然後你發現情況遲遲沒有回歸正軌,這會讓你更加難以接受現實。
所以我們要把握好節奏,就像是登山一樣,分配好自己的體能和心理耐力。
「因為過於想要到達頂峰,我們會用盡身體的每一分力,但如果能量提前耗盡,這時候你處於半山中,上不去下不了,你就把自己置於險地。所以,別急著一次性就把手頭的牌全打出去,給自己留個後手。」Conrad這麼說道。
我們常說要「志存高遠」,這話當然沒錯,但如果我們想要的是一個大目標,為什麼不把它分解成階段性的進展,一個裡程碑一個裡程碑地去完成它呢?這樣的話你在過程中會有更多的來自於「實現」的喜悅,這能讓你更加有耐心。
職業超馬跑者Coree Woltering特別擅長做這件事,在從50公裡級別跨升到百英裡級別之後,他已經多次站上領獎臺。這個夏天,他把目光投到了「打破冰河世紀遺蹟路段的跑步紀錄」上,冰河世紀遺蹟是橫跨威斯康星州的約1147英裡的路程。他以每天50多英裡的速度,連續跑了3周之後實現了這個計劃。
他能把目標分解成多小呢——「我以10秒鐘為單位,你得專注於當下,確實你可能感受當下不是很愉快,或者非常痛苦,但是在這一路上,也許過了10秒鐘之後,情況就會變得不一樣。」雖然事實上,變化沒有如他想得那麼快到來。
他在整個過程中,可能有6個多小時的時間花在了「數十個數」上,他不斷從1數到10,然後你就會不由得對「變化遲早會發生」這件事深信不疑。
疫情和封鎖讓很多打算歇一段時間的運動員們不得不把「假期」無限延長,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把自己在運動中收穫到的耐心用到自我隔離的生活中。而在有限的條件中給自己尋找樂子,讓自己變得充實起來,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對抗寂寞和重複。
比如我們在上文中提到的登山老哥Conrad,他就會在每天早上起來之後,拿上肥皂,好好洗一個熱水澡,把全身上上下下全洗個乾淨。這是他在外出探險時養成的習慣,算是他最樂於體驗的享受。然後他就能放鬆地投入進即將面對的新徵程。
沒辦法出門登山,他就到處找可以攀爬的地方,像個小孩子一樣爬樹爬房子,用這種方法不讓自己的手腳生鏽。
我們自然可以借鑑同樣的辦法,日復一日的訓練不枯燥不累人嗎?你可以在訓練中加入一些新內容來讓它變得有趣,也可以在訓練前後獎勵自己享受一件喜愛的事情,讓訓練也變得有儀式感起來。一味地苦練修行並不一定能更高效,勞逸結合反而能讓自己更堅定地投入其中。
當我們感覺自己進入絕境的時候,不如考慮暫時放一放手頭的事,去接觸一些新的事物。
我們都渴望擁有「心理耐力」,它能幫我們克服很多困難,但有的時候,心理耐力和靈活多變劃等號,不要死磕到底,反而能讓我們找到新的出路。
就比如比賽中,你身體某一個部位出現了疼痛的情況,你不斷地為此煩惱,只會加重自我的心理暗示,讓情況越來越嚴重,這個時候大可以轉移轉移注意力,不要一直想著這一件事。
生活中也是如此,你遇到了某個一時之間難以解決的挑戰,不斷嘗試不斷失敗,生活停步不前了。那麼「以退為進」不失為是一個更好的辦法,不往前走,可以看看兩旁的風景,退一步,也許就是海闊天空。再來面對挑戰時,或許情況已經變得不同。
「學會用樂觀情緒去消除不安」,何嘗不是「心理耐力強大」的一種表現呢?
我們一直都在不斷打磨自己的身體,卻往往會忽視對於自己心理耐力的建設。既然前方是漫漫長路,那麼無論是強健體魄還是強大意志都不可或缺,內外兼修,才能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