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家長要時刻把握主導權

2020-09-05 遇到書櫥

2-3歲的孩子,基本有一定的思想意識了,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喜歡什麼;而且,他們已經懂得通過某些辦法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但事實這往往是這樣子的:

情景一:早上起床,媽媽叫孩子自己去刷牙洗臉,孩子無動於衷;反而跑到電視機前,打開電視看起來了,媽媽看到後,立馬叫他停止電視,做完事情再看電視。小孩沒有自制力,完成當媽媽話耳邊風,媽媽生氣了,關掉電視機,孩子立馬大哭大鬧起來,不停地說自己要看電視,不喜歡刷牙洗臉,不要刷牙洗臉。由於,這種辦法在奶奶身上成功實現了看電視的效果,孩子故伎重演,想在媽媽身上也用這種辦法。

情景二:在購物商場裡,孩子看到了喜歡的汽車玩具,大聲哭鬧著要買這個玩具,媽媽堅決不給買,因為家裡剛不久才買過一次玩具;但孩子不理,一定要買。就在商場裡大吵大鬧,吸引了周邊的顧客注目,在眾目睽睽之下,媽媽為了避免丟人現眼,無可奈何給孩子買了玩具。

而對面這些情景,家長對孩子進行教育時,用與其實小朋友的例子進行對比分析,跟孩子不斷地講道理等,不管用上何種威逼利誘的方法可能都不會產生效果,因為這個方法已經在孩子內心中形成了固定的思維。

漸漸地,每每碰到這樣的情況,孩子都是通過哭鬧來獲得某件東西;隨著成功次數的不斷增多,這種屢試不爽的方法成為了孩子必會出現的行為,而且這種行為隨著孩子心性的成長,不斷變本加厲,愈演愈烈;家長無法抵制這樣行為的發生。

深層的原因,其實是在這孩子的哭鬧中,是家長教主導權的喪失;又或者說,孩子緊緊地抓住了家長的命脈,讓他們對自己毫無辦法,只能被牽著鼻子走。

出現這樣的情景,被動是家長,卻十分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這樣小孩很容易養成,嬌生慣養的惡習,以後想要改過來就非常難了,而且這樣的孩子普遍比較地懦弱,只懂得通過發洩情緒來實現目標。

家長對於這樣的情況是不是完全束手無策呢;當然不是,只要方法得當,在孩子改正這種錯誤做法也是有很大可能的,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開展。

堅持與孩子進行事前約定的原則。

既然已經知道孩子存在這種不良的心態,家長就應該儘量避免孩子出現這個情況,而最好的做法就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與孩子進行事前的約定。

比如孩子要看電視,可以看,但要先完成某件事情才能看。這個時候由於看電視這個情景尚未出現,孩子為了得到看電視這個目的的實現,基本都會滿足家長的要求,而這時候,家長就要與孩子約法三章,並要求孩子切記這個約定,如果出現違規的行為,就會立刻拒絕他實現目的。

又比如去超市,首先就要跟孩子說好,帶他去超市可以,但必須得聽爸爸媽媽的話,不能玩具,不能到處亂跑等,有了這些約定,孩子內心就會多了一份警惕,讓他有這個小心眼,時時刻刻記住自己的約定。

時間久了,孩子亂發脾氣,大吵大鬧的習慣將會被事前約定的習慣所取代。

當真正出現大哭大鬧的情景,家長可以適當選擇不理會的態度,從而避免與孩子的正面衝突。

孩子有時候會大吵大鬧這是正常的情緒發洩行為,我們應該正確地去分析和理解孩子的這些行為,是出於何種原因。

如果是想通過哭聲來要挾家長,從而達到某種目的的;這種時候,家長可以選擇避重就輕,在確保孩子不會出現其它意外情況下,先行走開,不理睬孩子的這種哭鬧行為,或者當作沒發生,沒看見孩子正在哭鬧,去做自己的事情;通過暫時避免與孩子的正面衝突,獲得從時間上瓦解孩子這種無理的情緒發洩方式。

當孩子看到自己的這種行為動作對於父母毫無作用效果的時候,他就會放棄這種行為,因為哭是很耗費能量的,出於本能,孩子會停止哭鬧。在孩子完全停止哭鬧後,家長才重新理會孩子,並且從另一方面去轉移他的注意力,讓孩子把剛剛哭鬧和想要達到的目的的想法忘掉。

如果每次通過這樣的手段在家長身上並未獲得效果,那麼漸漸地他就會放棄採用哭鬧這種方法去實現目標了。


制定相應的懲罰手段。

這裡的懲罰手段並不是對孩子進行打罵,或者摧殘;而是要與孩子一起制定相關的懲罰措施。也就是假如孩子出現了某些約定的行為,那麼家長可以提醒孩子,因為你發生的無理哭鬧的行為,那麼下午你就得不到喝酸奶的獎勵;或者,由於孩子提出了無理的要求,那麼給他買玩具的時間會被延後,等他知道錯誤,並改正錯誤後才能重新獎勵等這些措施。而獎懲手段的制定中,獎懲大小不是關鍵,關鍵是家長要把握好獎懲的時機,什麼時候確實要懲罰,而什麼時候要給予安慰,什麼時候要給予獎勵。這些時機的掌握是家長必須要做好的。因為並不是一味的懲罰就能使孩子做好,也並不是無所畏懼地獎勵,孩子就是更好。


相信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方法,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會再被孩子牽頭鼻子走,而能牢牢地把握主教育的主導權。

相關焦點

  • 青春期的孩子,家長教育把握力度,孩子才會信任家長
    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鯉魚跳龍門,做個有出息的孩子。所以家長都把重心放在孩子的學習上面,忽略了孩子的性格還有習慣。生活中教育孩子經常會遇到越管孩子,孩子越比較難教。家長管的太多,孩子越會反抗。家長要是太過於放縱孩子,孩子可能無法無天。
  • 這「四個時刻」不要批評娃,教育要分時間點,家長們把握好分寸
    和大人一樣,孩子也會時不時犯些錯誤。這些錯誤在我們眼裡,可能是幼稚的,甚至是荒謬的。但我們不能以成人的視角去審視孩子犯的錯誤。當孩子犯錯時,我們要在合適的時機教育孩子,選錯時間點,可能會適得其反。除此之外,也不要用批評四歲小孩的話術去批評十四歲的孩子,年齡不同,教育方法也應該轉變。
  • 哈佛研究表明:孩子一生最寶貴的「黃金7年」,家長要好好把握
    隨著生活質量的提升,夫妻對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視,從調查來看,父母在孩子學齡前的教育開支和大學相似,佔年收入的26%。不少家長為了能讓孩子讀名校,還會特意購買學區房,就算房價高、貸款壓力大也不心疼。為何父母在孩子前期教育的投入那麼大?其實早期教育的程度,決定孩子今後的發展高度。
  • 不聽話的孩子不等於壞孩子,在溝通中,家長要把握好教育的重點
    在很多人眼中,只要孩子對家長言聽計從,事事遵從,就是「好孩子」。孩子小的時候,聽話的孩子確實方便家長管教,但是當孩子越長越大,家長也許會發現,那些曾經很聽話的孩子卻越來越讓人窩火。在溝通中,家長要把握好家庭教育的重點
  • 孩子總說「對不起」,就是「討好型人格」?家長要把握好教育契機
    文丨蹦蹦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你有沒有因為孩子老是喜歡說"對不起"而感到困擾過?經常可以看到有家長在朋友圈吐槽"我家的孩子真的是太懦弱了,不是他的錯,他也要和別人道歉,簡直就是"討好型人格"的典範,我都替他感到委屈"。
  • 把握教育初心,讓孩子健康成長,才能開花與結果,成為家長的驕傲
    中國式家庭教育中,家長教育孩子應該做到:把握教育孩子的初心,營造教育孩子的氛圍,培育教育孩子的情商,堅守教育孩子闖入誤區界限,才能教育好。一、把握教育孩子的初心,讓孩子健康成長。中國式家庭教育中,為人家長,首當其中就要擔負著教育子女的使命,把握教育孩子的初心:儘量讓孩子學得好,儘量讓孩子過得好,能健康成長就好。(一)關注智商的發展,讓孩子健康長大。
  • 教育小孩,「嚴厲管教」和「放任自流」都不行,家長要把握好度
    所以總是發現自己的教育總是欠一點火候,害怕要不過了度了,要不就是沒有到好好管得了孩子的程度。教育小孩,"嚴厲管教"和"放任自流"都不行,家長要把握好度家長想要做"權威性"家長,這其實對孩子來說不是最合適的度假如家長過分嚴厲地去對待孩子,無論在孩子的日常生活,還是在學習上,事無巨細的全方面的去要求孩子必須在自己的規則制度下,這樣的孩子就是完全生活在一個毫無溫暖的家庭氛圍裡面,有時候甚至還會害怕犯一點錯誤就會遭到家長的懲罰
  • 想讓孩子更獨立?維護孩子的「安全感」同樣重要,家長要把握分寸
    文 | 林竹媽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在很多家庭的教育觀念中,都有想讓孩子獨立的目標。但是家長們要注意了,在讓孩子獨立的過程中,非常容易使孩子缺失安全感。因此把握好獨立的尺度,才更有利於孩子成長。
  • 教育孩子要賞罰分明,家長把握好管教尺度,幫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
    鄰居家有一個三年級的小孩子,平時都是爺爺和奶奶一直照顧,父母工作比較忙,只有在周末的時候才能夠和孩子在一起,最近孩子的父母經常被老師叫到學校,因為孩子上課的時候坐不住,還總打擾別人上課,甚至很多時候去上學還忘帶書本,父母覺得自己努力工作,就是為了讓孩子能有一個好的未來,可是孩子的學習成績一直不理想,被叫了幾次家長之後,父母決定看著孩子,不能再任由孩子發展下去,要看著孩子學習
  • 父母教育孩子,要把握住4個關鍵
    下面談談父母在教育的時候,要把握住的4個關鍵:教育孩子要把環境營造好。很多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要上廁所,一會兒又玩弄一下橡皮,一會又在那裡發呆,他就是不想寫作業。這個時候,你不要去打罵孩子,試著這麼做:當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家長不要去玩手機,不要去看電視,你可以坐在他對面看看書,營造一種家庭學習的氛圍,這樣的話孩子就可以心態平和,心思都會在學習上面。
  • 「別人有的,我都要!」面對孩子的攀比心,家長應該怎麼教育
    在孩子小的時候,他看到別的小朋友有什麼之後,就會回家對家長說: 「XX有滑板,我也要」; 「XX有艾莎公主裙,我也要」; 「XX有藍色畫筆,我也要」…… 如果只是這樣,家長們大多還可以選擇拒絕,因為這是無理的要求。
  • 教育孩子,家長要多呵護,而不能「過度幹涉」
    而是每次都用和緩的語氣,像是對待一個成年人一樣尊重他,跟他談心,直到孩子真正理解,真正懂得了他們的付出。我想,可能是因為他們心裡是真的愛孩子,真的從孩子的處境出發,時刻都在呵護孩子吧。不想讓孩子變得孤獨沒主見,就應當儘早離開對孩子的「過度幹涉」,任孩子自由決定自己成長的步伐,父母靜觀其變。我們家長要儘可能滿足孩子的願望,剩下的就是在一旁靜待花開了。
  • 上大學之後,家長到底要不要管孩子?把握好「度」很關鍵
    即將進入大學校園,在學校裡的學習內容、人際交往、生活方式等等,都與高中階段截然不同,孩子很有可能出現不適應的情況。那麼此時就需要我們家長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了,不過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麼管控得過於嚴厲,要麼乾脆撒手不管,這個度到底應該如何把握呢?
  • 孩子差一點就被拐走了,人販子的騙術防不勝防,家長要時刻注意
    導讀:孩子差一點就被拐走了,人販子的騙術防不勝防,家長要時刻注意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差一點就被拐走了,人販子的騙術防不勝防,家長要時刻注意!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家長養孩子應該嚴一點還是松一點?把握好教育度,才更有底線
    想要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都不能掌握自己的度,總是會選擇用錯誤的方法來教育和培養孩子,不但沒有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反而還害了孩子。家長們管教孩子應該嚴一點還是松一點?把握好這3個原則才會更有底線。
  • 學口才:要把握孩子口才教育的關鍵時期
    口才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正如孩子的成長發育要分為各個不同的階段一樣。如:父母逗孩子的時候會問:寶寶可愛嗎?孩子就會鸚鵡式複述:可愛。如同回音一樣,醫學上稱為「回音語」(「回音語」一般要持續到2歲左右消失)。語言發育第二期(1.5歲至2歲)又稱「稱呼期」。這個時期的幼兒開始知道「物有其名」,喜歡問名稱,詞彙量迅速增加。不過,這時孩子還只是知道名稱,常常鬧出張冠李戴、指鹿為馬的笑話。
  • 家長為孩子學習忙的不亦樂乎,卻忘記身為家長對孩子教育的職責
    家長都為能教出一個學霸為榮,除了正常管孩子的吃住行之外,還要操心孩子的學習、考試的成績。每天還得替老師批改作業,可以這麼說如今家長的教育專業水平絕不次於學校的老師。但是這樣的教育理念真的該提倡嗎?在成績分數上升所呈現的「虛假繁榮」背後,隱藏不住的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 孩子的大腦只有三次發育高峰期,家長要把握機會,別失去了才後悔
    雖然後天的努力能讓孩子變得更聰明,但是方法用不對,時機把握不好一切都是徒勞。但是這個時期孩子對於世界的認識幾乎全部來自於父母,因此父母這個時候不要禁錮孩子的行為,讓孩子親自去感受。孩子這個階段處於完全的模仿期,所以家長要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作用。
  • 孩子寫字難上檯面?把握孩子寫字「黃金期」,家長只需做好5步走
    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身體和大腦各方面的發育都很好,並且對漢字的認知能力有一定的基礎,家長一定要把握好孩子的這個黃金年齡。>1、家長要把自己的心態端好有些家長總是憂心過度,覺得孩子學寫字的年齡比別人高,擔心孩子無法把字學好。
  • 3歲前的孩子,家長應該教什麼?3個方面的教育家長要重視
    3歲前的教育很重要,孩子教育的方向沒把握好,將會影響孩子的未來!老師了解了磊磊的教育經歷後,嘆氣道:「您可能把握錯了孩子教育的重點,磊磊2歲時,卻學了七八歲孩子才會學的東西,但是卻連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和禮貌都沒有,孩子這麼小就要上這麼多課,他會開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