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班列遭「甜蜜的煩惱」:出口暴增,邊境口岸雙向大塞車

2020-12-17 新浪財經

來源:一財網

只要洲際循環一天不暢通,物流領域的空箱難尋、口岸擁堵等問題依舊難以解決。

今年以來,逆疫馳騁的中歐班列在空運、海運因疫情頻繁受挫的情況下,成為國際貿易領域的一匹黑馬。然而,臨近年末,中歐班列卻頻頻遭遇「甜蜜的煩惱」。

「中國與哈薩克斯坦邊境口岸的汽車與火車都亂成一鍋粥了。」近日,一位貨代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很多司機已經準備在口岸過新年了。」

疫情下臨近年末,中俄、中蒙、中哈口岸的擁堵告急。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亞歐大陸橋與國際班列服務中心國際事務高級協調員楊傑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中歐班列幾乎全部出境口岸均發生了擁堵,包括阿拉山口、霍爾果斯、二連浩特、滿洲裡以及綏芬河。」他表示,與往年擁堵常在年末出現大有不同,其實,今年的擁堵已提前至6月,「儘管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曾經發布過幾次停裝令,但效果基本不大。口岸擁堵出現了常態化的勢頭」。

上周,第一財經記者看到的發往各地方鐵路局集團公司的「調度命令」文件顯示,因口岸嚴重積壓,決定自12月8日18時起至12月13日18時止,到滿洲裡(境)、二連(境)、阿拉山口(境)出口的各類貨物,一律停裝。如有重點物資,各局可另行向國鐵集團提報。13日早追加的鐵總調令已將此次停裝延期至16日18時,且除圖定中歐班列外一律停裝。

所謂口岸停裝,是指在一定期限內,等到鐵路局方面把積壓的貨物處理完之後才會裝運新的貨物。在出口旺季,往往會造成後續貨物出口排隊的現象。

多位貨代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已不是今年首次出現口岸停裝的情況,此前已多次經歷過。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在此次停裝令前,11月19日國鐵集團就曾發出類似通知,當時口岸停裝持續至11月25日。這一次,中外方的貨代們都在觀望,擁堵究竟會何時疏緩。

國鐵集團貨運部負責人日前介紹稱,隨著西方聖誕節即將到來,中歐班列運輸需求持續旺盛,但受口岸站疫情防控措施加強和境外惡劣天氣等影響,口岸出現交接能力下降,部分通道發生班列途中移動緩慢。為此,鐵路部門積極採取應對措施,科學調配口岸能力和運輸需求。

雙向貨物都卡在口岸

歲末貨物流通創新高,中國陸路出境口岸的貨物擁堵有多嚴重?

國鐵集團11日消息稱,今年11月,中歐班列穩定暢通,繼續保持高位運行,開行1238列,運送11.5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64%、73%。

一位俄羅斯貨代公司中國區代表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公司有2列出口班列即將抵達二連浩特口岸,據他了解,國內發往二連的班列在途已經受到了口岸擁堵的影響,國內運行時效出現了延誤,已經需要排隊進入二連浩特。

同時,他還透露,在蒙古國境內,截至12月8日,至少有37列來自俄羅斯的班列正在排隊等待進入二連浩特口岸卸貨。

除了鐵路,公路的擁堵情況也十分嚴峻。

截至11月30日,在哈薩克斯坦多斯克(Dostyk)至阿拉山口邊境口岸方向上仍有11829輛貨車和約3000個貨櫃;在哈薩克斯坦阿爾蒂恩科爾(Altynkol)至霍爾果斯邊境口岸方向上雲集著3447輛貨車,超過1.8萬個貨櫃堆積在那裡。

目前,哈薩克斯坦鐵路上已經滯留了約1.2萬輛向中國出口產品的車皮,其中有8000輛由於無法越境而已經被暫時拋棄,這導致了另一個問題:車皮短缺。

據報導,哈薩克斯坦外交部正尋求與中方進行談判,以解決哈薩克斯坦與中國邊境的貨物過境問題。一位貨代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中哈邊境的通行速度為平均每天20輛汽車和500節車皮;而以前,每天可通過100~150輛汽車和900節車皮。

據主要以俄羅斯方向為主的滿洲裡口岸的數據,12月8日,滿洲裡出境後在俄方後貝加爾落地貨櫃數量為844個,滿洲裡站內存貨櫃為803個,每天出口班列3~4列,進口則為5~6列。

楊傑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今年以來,疫情導致的東西向貨物運輸的不平衡加劇,是造成口岸擁堵常態化的主要原因。

商務部外貿司司長李興乾8日在一場小型吹風會上表示,中國進出口規模創下歷史同期新高。

李興乾說:「1~11月,進出口總額29.04萬億元人民幣,增長1.8%。以美元計,進出口4.17萬億美元,增長0.6%,增速首次轉正。在我外貿規模進一步擴大的同時國際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其中,機電產品出口佔比提升至59.3%。集成電路、計算機、醫療器械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強勁,增速分別達14.8%、10.7%和44.5%。

「出口市場的旺盛凸顯了運力的嚴重不足,導致無論海運還是鐵路均出現了待裝運貨物的積壓。而為消化積壓的貨物,部分航運公司甚至取消班期、停止接受新的貨運委託。鐵路方面,由於部分鐵路開行計劃的取消,部分中歐班列始發站也已經出現了積壓待發出的貨櫃貨物。」楊傑說道。

疫情以來,中歐班列逆勢增長。在空運、海運受到極大影響之際,大量防疫、生活物資的運輸壓力直接轉移到了中歐班列上。國家發改委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5日,2020年中歐班列開行已達10180列,已超過去年全年開行量,運送貨物92.7萬標箱,同比增長54%,往返綜合重箱率達98.3%,運輸網絡持續拓展,已通達歐洲21個國家、92個城市。

疫情衝擊歐洲供應鏈

除了中歐之間原本去多回少的貿易結構外,楊傑認為,疫情對歐洲的供應鏈帶來了衝擊,加劇了中歐間原本不平衡的貿易結構,使得中歐班列去回程不平衡的情況相比往年也更為嚴重,「從而對中歐班列出境後寬軌段的車板在洲際間的周轉帶來了壓力,到達歐洲的寬軌段車板因為缺少回程貨物而沒有辦法快速回到中方邊境口岸接車,進而形成了出口貨物在邊境口岸的積壓與擁堵」。

中歐班列的通行,涉及到途經各國之間的鐵軌軌距、海關監督、報關等各個方面的對接,因此比海運、空運更為複雜。比如,一趟由中國發往德國的中歐班列,途中至少要經過兩次換裝,使用不同技術標準的火車車板做三段運輸:中國的車板、寬軌段的車板,以及歐洲的車板。

楊傑還強調,進入11月以後,隨著與中國相鄰的哈薩克斯坦、蒙古國、俄羅斯等新冠疫情出現新一輪的暴發,中國口岸防控壓力陡增因而收緊防控措施,再加上部分口岸正在改擴建,使得裝載進口貨物的外方鐵路車輛沒有辦法及時進入中國口岸進行卸貨,進而也沒有辦法返回外方口岸,對出境的中歐班列貨櫃進行換裝操作。

以中歐班列中最關鍵的場站——位于波蘭與白俄羅斯邊境的馬拉舍維奇場站為例,為擴大接納中國貨物的能力,波蘭國內最大的鐵路公司PKP已對馬拉舍維奇場站進行擴建,但根據計劃要到2028年才能完工。因此,由於基建施工,在現階段也制約了班列的通行效率。

此外,在防疫方面,在確保貨物運輸通行的同時,不僅僅是中國的口岸,沿途多國的各大口岸也採取了嚴格的消殺措施,對入境貨物的外包進行統一消毒。對此,一位貨代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由於當前恰逢冬季,口岸所處地區寒冷,一冷一熱容易造成外包裝表面結成薄冰,因此在貨物進入內地,尤其是進入恆溫的室內後,薄冰融化了,露出了真正的外包裝,因此也要再及時進行消殺防疫工作。

展望未來,楊傑認為,隨著年底以及中國農曆春節的臨近,預計接下來中歐班列的火爆仍將持續至明年春節。而節後的市場表現,則取決於接下來各國疫情防控的結果。他認為,只要洲際暢通循環一天不恢復,物流領域的空箱難尋、口岸擁堵等問題依舊難以解決。

相關焦點

  • 口岸雙向積壓嚴重 中歐班列一艙難求
    來源:貝果財經原標題:口岸雙向積壓嚴重 中歐班列一艙難求 本報記者 孫麗朝 北京報導「現在中歐班列回程和去程基本上都是滿艙,12月艙位已很難訂上,要到明年1月才能有報價和艙位《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因口岸站嚴重積壓,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鐵集團」)12月13日在內部發布調度命令,自13日18:00起到16日18:00止,各站裝到滿洲裡、二連、阿拉山口出口的貨物除了圖定中歐班列外一律停裝。這是國鐵集團在近一個月內因口岸積壓所發布的第三道停裝令。
  • 口岸擁堵停裝、缺箱缺艙、運力不足……中歐班列逆勢增長的基礎...
    口岸擠壓,鐵總削減運力以緩解口岸壓力。但是在境外段,波白邊境的馬拉舍維奇始終是多年來中歐班列難以逾越的難關。馬拉需要處理90%的中歐班列貨運量。行業開發了新通道,比如加裡寧格勒、羅斯託克和穆克蘭港。加裡寧格勒口岸的過境貨物量也大增。
  • 物流又崩了,中歐班列停擺,中亞班列暫停運營!
    2020年疫情以來,中歐班列開行量增長迅速,部分口岸從下半年開始出現了較嚴重的擁堵情況,大量班列積壓在口岸無法準時出境。在鐵總的要求下,多個中歐班列公司削減了部分運力,以「緩堵保暢」。 今年有更多的城市開行中歐班列,加上疫情影響,部分海運、空運訂單轉移至鐵路,造成了上半年中歐班列的運力增長迅速,超過了口岸的換裝能力。 為確保中歐班列的暢通,部分中歐班列運營公司還收到通知,要求暫停中亞班列的運營,以全力解決歐洲方向的班列積壓問題。
  • 我國最大陸路口岸今年以來進出境中歐班列突破3000列
    新華社發(果乃輪 攝)新華社呼和浩特11月18日電(記者於嘉、哈麗娜)記者從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滿洲裡站獲悉,從今年初至11月17日,經我國最大陸路口岸滿洲裡口岸進出境中歐班列達3073列,同比增長30.3%,這是經滿洲裡口岸進出境中歐班列開行以來,年內首次突破3000列,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有力支撐。
  • 連接歐洲 轉運日韓——吉林「中歐班列」促開放
    一箱箱地板、玻璃、顯示器、洗衣機,將通過中歐班列運往俄羅斯、德國等地。負責運送這些貨物的中歐班列「長滿歐」(長春-滿洲裡-歐洲)自2015年開始運行,是吉林省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項目。班列由吉林省長春市始發,經滿洲裡鐵路口岸出境,途經俄羅斯西伯利亞、白俄羅斯布列斯特、波蘭華沙,終點到達德國紐倫堡。
  • 去程和回程開行數量極不平衡,中歐班列如何探索優化?
    今年年初隨著全球範圍內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造成了全球產業鏈的部分停擺,中國國內2月初逐步復工後的中歐班列主要以出口班列為主,承擔著在中歐間海空運運力受到影響的情況下運送防疫物資和日用消費品的任務。例如國內復工後的3月至5月,中歐班列共開行了2821列,其中去程1648列,回程1173列。
  • 滿洲裡站出境中歐班列突破1萬車|出口貨物以日用百貨、家用電器等...
    滿洲裡站出境中歐班列突破1萬車|出口貨物以日用百貨、家用電器等為主 2020-03-13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山東港口日照港首條中歐回程過境班列實現常態化開行
    海鐵聯運站中轉,順利發至韓國平澤,標誌著山東日照首條中歐回程過境班列實現常態化開行。近3年「照蓉歐」班列運行穩定,累計開行793列,出口貨物20916標箱。但是過去從歐洲返程的貨運班列一直沒有常態化開行,車次時間不固定,一些企業通過中歐班列出口,但
  • 新年霍爾果斯口岸首列中歐班列順利出境駛往德國曼海姆
    1月1日11時整,隨著汽笛一聲長鳴,由西安新築站發出的「長安號」中歐班列從霍爾果斯鐵路口岸順利出境,駛往德國曼海姆,這是2020年經霍爾果斯口岸出境的首列中歐班列。  該班列共計編組50節,主要裝載健身器材、服裝鞋帽、廚具、燈具等商品,貨物總重610噸,預計5天後到達目的地。
  • 中歐班列風雨兼程、聯通歐亞
    從2012年第一批中歐班列開通以來,中歐班列形成了安全快捷、綠色環保、受自然環境影響小等綜合優勢,已成為國際物流中陸路運輸的骨幹方式。「與空運比,運量大,成本低,運輸成本只有空運的1/5;與海運比,只有海運時間的1/4。中歐班列具有空運和鐵運的綜合優勢。」國家發改委西部開發司司長田錦塵說。
  • 多點開花 逆勢增長 中歐班列何以成為「寵兒」?
    疫情期間,各類物資搭乘中歐班列緊急運往歐洲,彌補了空運量小价高和海運運期長的「先天不足」,成為疫情期間物流運輸的「黃金通道」。3月25日凌晨,搭載出口歐洲防疫物資的X8020次中歐班列在阿拉山口口岸換裝出境,駛向西班牙。列車搭載的防疫物資包括11萬餘個醫用口罩和766套防護服,共計70餘箱。
  • 聚焦|首次實現滿載雙向運行!塞爾維亞1000噸電解銅搭乘中歐班列抵漢
    1000噸電解銅乘中歐班列安全抵達武漢吳家山站。13日,記者從中國鐵路武漢局了解到,這也是首次實現了中歐班列中國與塞爾維亞兩國間滿載雙向運行。7月12日上午,在中鐵聯集武漢中心站內,四臺高大的門吊正在來回往復、繁忙有序工作,將一隻只貨櫃從停留在28道的鐵路平板車上吊起,然後穩穩地放置在一輛輛等待在線路旁的集卡車上。
  • 中歐班列「長安號」的「五個最」
    近日,中歐班列「長安號」亮出開行成績單——截至10月18日,中歐班列「長安號」共開行3004列,是去年同期的1.8倍,運送貨物總重230.9萬噸,是去年同期的1.5倍,班列開行量、重箱率、貨運量等核心指標位於全國前列,連續11個月蟬聯中歐班列質量評價指標全國第一。
  • 中國最大陸路口岸2020年進出境中歐班列增長逾三成
    新華社呼和浩特1月6日電(記者 於嘉)記者6日從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滿洲裡站獲悉,2020年,經滿洲裡口岸進出境中歐班列達3548列、324310標箱,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35.1%和37.6%。   在全球疫情下,航空和海運出現不同程度禁飛、停運、減運等情況,導致物流不暢。
  • 中歐班列開出逆勢上揚曲線:前3月同比增長18%
    張丹華攝(人民視覺)二連浩特口岸,中國正北方的國門,中歐班列往來運輸不斷,運行數較去年提前近一個月突破500列;在重慶,中歐班列重要的始發地,全國首趟郵包專列載運著44個貨櫃緩緩駛出,為國際郵件開闢新的通道。
  • 德國杜伊斯堡—中國中歐班列進口運郵測試成功
    ,中歐班列運郵常態化進程也在不斷推進。26日,在重慶國際郵件互換局鐵路口岸中心,隨著中歐班列貨櫃被工作人員緩緩打開,一批來自德國的郵包出現在人們的面前。這標誌著中歐班列首次成規模郵件進口測試成功。德國郵政作為歐洲最大的郵政服務業巨頭,整合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國際經驗,隨著中歐班列逐漸融入歐洲鐵路運輸體系,德國郵政現在正在進行一項新的嘗試——用中歐班列運郵。
  • 中歐班列全線爆單 高光背後凸顯運力瓶頸
    資料顯示,成都、重慶開行的中歐班列是國內運輸貨值最大、輻射範圍最廣、產業帶動最強的兩大中歐班列。截至2019年底,成渝地區的中歐班列累計開行數量佔全國的比重超過40%。據了解,自3月中下旬開始,中歐班列出入境口岸尤其是阿拉山口和霍爾果斯,就已經接近滿負荷運行。而自6月下旬起,上述口岸出現嚴重的擁堵情況,在國鐵集團要求下,多個中歐班列公司削減了6~7月的部分運力,確保口岸暢通。
  • 2018年中歐班列(成都)開行量穩居全國第一
    經過五年多的運營,中歐班列(成都)已成為國內開行數量最多、運行頻次最高、輻射區域最廣、運輸時效最優的中歐班列。借力中歐班列的開行,成都在國際通道拓展、樞紐功能完善、運行機制創新、跨境貿易聚集、臨港產業承接、對外開放合作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加快建設「蓉歐樞紐」,全力打造泛歐泛亞開放型港口城市。
  • 中歐班列(成都)7年累計開行超過5000列,泛歐泛亞「開放樞紐」漸成型
    堅持「四向拓展,全域開放」助推成都朋友圈越來越大7年來,成都國際鐵路港認真落實省委「一幹多支,五區協同」「四向拓展,全域開放」戰略部署,推動中歐班列(成都)蹄疾步穩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路徑,助推成都國際國內朋友圈越來越大。
  • 中歐班列「長安號」:絲路經濟帶上的「陝西名片」
    中歐班列作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統一運輸組織、統一服務標準等措施,創造了安全快捷的全新陸路運輸方式。2018年開行數量將突破1000列圖為中歐班列「長安號」3月7日,滿載中國製造產品的X8001次中歐班列從西安新築車站駛出,成為2018年陝西開行的第100列中歐班列。記者了解到,目前已超過去年全年開行194列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