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在位於廈門海滄的中歐班列集貨中心,來往的拖車正忙著貨物裝箱,裝有機電產品和防疫物資的X8098次貨物列車即將發往德國漢堡。作為連接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物流通道,中歐(廈門)班列近期由早前的每周4列,增加到現在的7列。
這是中歐班列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堅持不斷檔,跑出「加速度」,架起全民攜手抗疫「連心橋」的一個縮影。今年一季度,中歐班列共開行1941列,發送貨物17.4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15%和18%。3月份,中歐班列開行數量突破了800列,其中去程班列的數量突破了500列,均創下了單月歷史最高紀錄。
受疫情影響,歐洲防疫物資需求量不斷增加,但國際空運價格波動、海運班次大幅削減,作為重要國際物流通道的中歐班列近期逆勢增長,在實現多國之間貨物進出口的同時,為全球戰「疫」按下「快進鍵」。
01
有目標:當好國際防疫「排頭兵」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歐洲國家正是「重災區」。中歐班列飛馳在亞歐大陸,給歐洲載去了急需的防疫物資,更增添了中歐攜手抗疫的信心。
4月14日,一列始發自武漢的中歐班列抵達德國杜伊斯堡,承載的貨物包括支援歐洲各國的疫情防控用品、匈塞鐵路建設物資、出口汽車零配件等,其中包括160多噸歐洲急需的醫用無紡布、醫用桌布等防疫物資。班列抵達杜伊斯堡後,隨車貨物被分撥至德國、法國、匈牙利、捷克和波蘭等國。
疫情期間,各類物資搭乘中歐班列緊急運往歐洲,彌補了空運量小价高和海運運期長的「先天不足」,成為疫情期間物流運輸的「黃金通道」。
3月25日凌晨,搭載出口歐洲防疫物資的X8020次中歐班列在阿拉山口口岸換裝出境,駛向西班牙。列車搭載的防疫物資包括11萬餘個醫用口罩和766套防護服,共計70餘箱。
「截至目前,中歐班列累計發運防疫物資44.8萬件,共計1440噸,主要運往義大利、德國、西班牙、捷克、波蘭、匈牙利、荷蘭和立陶宛等國家,並以這些國家為節點,分撥到更多的歐洲國家,有力促進了國際防疫合作。」在4月18日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貨運部主任趙峻介紹,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境內和聯通內外的各類交通運輸線因疫情防控需要,實施了不同程度的減少開行乃至停運,中歐班列作為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聯繫最為緊密的路徑,及時開通救援物資綠色通道,助力物資運輸提速,成為暢通國際合作防疫物資運輸的重要物流通道。
中歐班列在疫情中不斷發揮著關鍵作用,構架起中歐各國之間物資運輸的重要通道,成為促進國際防疫緊密合作的堅實橋梁。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丁長發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鐵路物流打通疫情防控的「補給線」,不可或缺的中歐班列在這一特殊時期對保障國際物流通道暢通、維護世界經濟正常秩序,特別是外貿進出口的穩定發展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02
勇擔當:爭做經貿往來「急先鋒」
疫情期間,在國際空運航線和海運貨櫃航線大幅減少的情況下,中歐班列成為特殊時期國際供應鏈的重要支撐,在穩定我國外貿貨運通道中發揮出了重要作用。
「國外訂單如果不能按期交付,不僅構成違約,也會影響企業持續穩定發展。」冠捷顯示科技(廈門)有限公司物流經理王為弟告訴記者,當了解到企業因國內貨運不暢趕不上預定的船期、可能導致國外的生產線停產時,中歐班列的運營團隊第一時間為該企業申請加開班列,確保企業供應鏈的正常運轉。
2月26日清晨,一列滿載50個貨櫃、貨值516.7萬美元的中歐(廈門)班列從廈門自貿片區海滄園區開出,沿著跨越亞歐大陸的「鋼鐵絲路」直達德國漢堡。
「我們因疫情延遲出庫的貨物,雖然沒能趕上最初預定的海運船期,但得益於中歐(廈門)班列的持續穩定運行,可以按時抵達位於歐洲波蘭的工廠,及時滿足海外工廠的生產需求。」王為弟表示,今年第一季度,公司通過班列出口歐洲電子貨櫃483個,價值約5860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9.6%和45.1%。
「受疫情影響,一些國際海運、空運停班或減班。」廈門國際班列有限公司業務經理陳鷺超說,運力縮減和物流不暢讓不少城市的外貿業務受到一定影響,班列則從中尋機,「疫情期間,我們發揮班列『船小好掉頭』的特點,根據客戶實際需求靈活調整班列數和運載量。」
中歐(廈門)班列是中國中歐班列的縮影。今年第一季度,中歐班列「多點開花」,裝貨運量逆勢增長:中歐班列(長沙)共發運國際貨運班列79列,同比增長139.4%;中歐班列「長安號」共開行656列,是去年同期的2.3倍;二連浩特口岸累計開行中歐班列379列,同比增長19.6%……
目前,西安、重慶、成都、鄭州、義烏、蘇州等主要班列開行城市均已恢復去程運輸,中歐班列開行數量和貨物發送量穩步增長,成為進出口貿易的「黃金通道」。
「得益於中國的疫情率先得到控制,在國際海運集體停運的背景下,中歐班列的鐵路運輸成為了唯一的運輸方式,反映了中歐班列在全球遭遇極端情況下的特殊戰略價值。」丁長發表示。
一季度中歐班列實現開行數量和貨物發送量穩步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空運和海運的運力下降,保障了重要防疫物資以及重要重點產品的流動,為降低疫情給全球產業鏈帶來的衝擊、促進貨物跨境流動發揮了難以替代的作用。
03
能應變:打好轉型升級「主動仗」
忙碌的場站,堆積的貨物,穿梭的列車……隨著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越來越多的企業陸續復工復產,中歐班列跑出一條引人注目的「加速曲線」,正在不斷釋放經濟社會全面復甦的積極信號。
打好轉型升級「主動仗」,才能抓住新的機遇。強勢飄紅之外,在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背景下,作為向西開放重要陸路運輸的中歐班列,開啟了融合發展的新進程。
3月27日,在汽笛轟鳴聲中,滿載著電子配件、機械製品等貨物的兩列中歐班列分別從成都國際鐵路港、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駛向數千公裡外的歐洲大陸,標誌著成渝兩地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10000列。
這兩列中歐班列有了新的名稱——中歐班列(成渝),標誌著成渝兩地的鐵路港口岸合作有了一個全新的開始。
以「敢闖敢試」為衝鋒號,中歐班列開發開放在逆勢中飛揚、在高位上起跳。
成渝兩地日前籤署《成都市青白江區國際鐵路港管理委員會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管理委員會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通道口岸互聯、產業招商互補、開放創新共享、機制協同互促等4個領域、20個層面開展深入合作,共同提高以兩港為軸心的內聯外通水平,服務區域產業錯位發展、有序競爭和相互融合。
「為充分發揮雙方在中歐班列中的帶頭作用,共享市場及政策信息,共同提升中歐班列市場化運營水平,合作是必然選擇。」丁長發表示。
除此之外,技術創新築牢中歐班列逆風馳騁的「最後一公裡」地基。3月27日下午,滿載690臺中國產沃爾沃XC60汽車的中歐班列「長安號」從西安始發,標誌著沃爾沃汽車對歐洲的出口全面恢復。
汽車通過中歐班列出口也有短板——換裝。中國鐵路採用的是1435毫米國際標準軌距,而蒙古、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國家鐵路採用1520毫米的寬軌軌距。
這就導致中歐班列「出國」前,必須在鐵路口岸辦理裝卸作業,將貨物換裝到符合目的地軌距標準的列車上。
「受制於汽車換裝作業程序複雜等因素,出口汽車在口岸換裝往往要耗時3—5天。」中鐵特貨所屬世鐵特貨公司總經理徐紅瑋介紹,隨著新一代專用列車投入使用,這一短板得到有效解決。
4月13日,一列承載著250臺商品汽車的中歐班列,經過更換輪對後,從內蒙古二連浩特口岸邊境站出關,駛向蒙古國烏蘭巴託站。這趟「只換輪、不換裝、不解編」的車型,就是中國鐵路自主研發的JSQ型商品汽車專用列車。
徐紅瑋表示,新車型常態化出境使用後,能夠顯著提高國內汽車行業跨歐亞進出口規模化運作能力與專業化水平,填補大批量貨源出境運輸空白。「這也是鐵路貨運供給側改革的重要產品,相信會對中亞、中歐汽運市場產生深遠影響。」
04
會求變:開啟高質量發展之路
中歐班列的常態化運營,開闢「綠色通道」,穩定進出口貿易,持續推進中歐各國經濟貿易往來,是推動各國持續建設「一帶一路」的「助燃劑」。
「不過,中歐班列應有的價值尚待進一步發揮與挖掘。」丁長發說,當前,中歐班列更多停留在國際運輸功能實現層面,關注班列開行數量和運量等方面的增長,特別是多地將拓展回程貨源作為政策重點,缺乏從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產業布局與協作、國際經貿、金融協同等方面的系統性思考和頂層設計。
丁長發進一步解釋,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原油價格大幅向下波動,國際海運成本明顯降低,一旦疫情結束,傳統海運企業為搶佔疫情期間失去的訂單多數會選擇下調運費,中歐班列在價格競爭上仍然不具備優勢。
因此,立足長遠,中歐班列仍需打掉「攔路虎」,讓高質量發展之路暢通起來。
對外開放好中有憂,如何提升開放層次?丁長發建議,依託中歐班列,要建設以服務強大國內市場、實質性嵌入國際產能合作的國際經濟廊道。
同時,進一步規範市場秩序,從減少和平緩國際貿易摩擦角度,逐步取消單純的運輸補貼,加強對經貿、產業等聯動以及金融、信息、單據、規則、標準等方面資金和政策支持,重點培育具有全程國際運輸組織和金融服務能力的企業。
「要跳出單純運輸功能視角,發揮交通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功能,帶動中歐班列規模化發展和貨值提高,不斷提升我們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集美大學航海學院院長邵哲平表示,應不斷加強國際對話和合作,依託中歐班列,加快研究以提單為核心載體且符合實際的國際多式聯運規則體系,探索設立國際多式聯運提單。
服務互惠互利的地區合作,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能從跨境運輸中獲益,是中歐班列實現長遠發展的基礎。丁長發認為,應充分發揮中歐班列在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中的作用,將中歐班列與沿線國家的貿易、投資合作和改善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聯通。
同時,將中歐班列的發展與沿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結合起來,在改善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狀況的同時,解決中歐班列發展的設施瓶頸,提升運行效率。
踏過「萬水千山」,中歐班列將不斷推動中歐各國之間交流合作,加深貿易往來,成為「一帶一路」倡議落地實施的成功樣本。
來源:中國水運報
作者:全媒記者 王有哲
責編:楊瑾
審核:洪波
重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