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教學活動有效,這是開展任何一項教學活動都必須遵循的一條原則。守住這條原則,教學就有效,學生就有收穫;撇開這條原則,教學就無效,學生就會學無所得。由此可見,讓教學活動有效,實乃是教學活動的一條底線、紅線、生命線,作為教師,碰不得,更不能突破。那麼,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如何去做,才能使教學有效呢?這裡,筆者從教學策略的角度介紹5條策略,供參考。這5條策略是:激發興趣的策略、先學後教的策略、先教後學的策略、學有所得的策略、提高效率的策略。下面一一做一分析。
一、激發興趣的策略
常言道:興趣是學習的先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中的時候,為了使活動效益最大化,就必須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了,教師所設計的任何一項教學活動都會使學生興趣倍增,都會使學生從中獲益。
教學中,教師常用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主要有:
1. 故事法。教學伊始,或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饒有趣味的給學生講一則同教學內容有關聯的小故事,通過這則故事來激發學生進一步進行學習的欲望或興趣。
2. 問題法。即在教學伊始或教學過程中,恰當地設計一兩個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通過這一兩個問題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或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 過渡法。引導學生學完上一項學習內容後,為了使學生打起精神,增進學習下一項內容的興趣,教師可在這兩項內容之間設計一個過渡環節,通過這個過渡環節把學生的精神提起來,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
4. 實驗法。此法一般適用於理科課程的教學。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內容的特點,設計一個有趣的實驗,通過這個實驗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先學後教的策略
傳統教學很重視先教後學,對先學後教往往不大看重。但是,就學生的實際情況而言,先學後教實乃是最具針對性的一種有效教學的策略。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老師教之前,學生先學了,至少有以下三個好處:
1. 學生對老師所教的內容瞭然於心。換句話說,學生上課時,哪些內容、哪些環節是需要仔細去聽的、仔細去記的;哪些內容、哪些環節只需簡略地聽聽、簡略地記記即可的;哪些內容、哪些環節不必去聽、去記的。這樣,就可以大大地提高學生聽課的效率。
2. 教師對學生現有的認知狀況掌握得更精準。大家知道,上課,從教師這方面來講,要想提高教的效率,上課之前,教師必須對學生現有的認知狀況了解得一清二楚,只有這樣,教師的教才能教到學生的薄弱之處,才能教到學生最需要發展的地方,一句話,教師的叫才能教到學生心上。
3. 從課堂教學效率上講,先學後教的策略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從前邊的論述中,讀者諸君不難看出,先學後教的策略提高了學生學的效率、提高了教師教的效率,它使學生學有所得,且學得輕鬆,它使教師教有效果,且教得輕鬆。兩者合起來看,自然就從整體上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先教後學的策略
先教後學的策略雖是傳統教學的特色,但從今天的眼光來看,有很多弊端,雖然如此,教學過程中,教者如能同先學後教的策略搭配使用,依然能使這條策略放射出豔麗的光彩。具體來說,用好這條策略,它至少可以有以下三種作用:
1. 可以引導學生的學習,使學生的學習更具針對性;
2. 可以啟發學生的學習,使學生的學習更有創意性;
3. 可以督促學生的學習,使學生的學習更有效率性。
四、學有所得的策略
這本是有效教學的核心內涵之一,之所以將其視為有效教學的策略,是從兩個方面來考慮的:一方面是教師,一方面是學生。
從教師方面來講,教者在實施教學的時候,必須想方設法保證自己實施的教學能使學生學有所得,能使學生在技能方面有所提高,能使學生在素養方面有所提升。
從學生角度來講,學生在接受完教師的教導後,可以明確地感受到自己在教師教授的這個方面有了收穫,或者說有了提高。這就是學有所得策略的基本內涵。在這裡,讀者諸君可以明顯地看到,這條策略有沒有作用,或者說作用大不大,起決定作用的不在學生,而在教師。
因此,教師在實施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來設計教學,只有這樣,學生在每堂課上才能有所收穫,有所提高,也只有這樣,有效教學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五、提高效率的策略
有效教學不僅要有效,而且要有效率,這是有效教學的基本內涵之一,也是有效教學要達到有效必須運用好的策略之一。運用這條策略,教者必須樹立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能夠獲得最大的收益。有效教學提倡的有效不能以犧牲學生的休息時間為代價,有效教學提倡的有效必須在提高教學效率上狠下功夫。這樣的有效教學才是我們提倡的真正的有效教學。
總之,有效教學雖然是在當今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一個教學理念,但實際上,我們完全可以這麼說,只要有教學活動,就必須講究有效性;否則,所謂的教學活動也只能是在做無用功,是在浪費學生的生命。因此,追求教學的有效,使有效教學在任何時候都能在每個教師的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當是每一個教者永遠要面對、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本文所談的5條策略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來思考的,但願筆者的這個思考能帶給正在從事這一事業的每個「靈魂工程師」以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