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社會上有很多課程都在打著提升孩子專注力的旗號,販賣焦慮,讓家長為孩子的專注力提升買單,這其實是一個誤區。你說孩子專注力不好,甚至可能有多動症,你只要看這個孩子看電視、看動畫片的時候有沒有專注,有沒有聚精會神,就可以自己做個判斷了。如果孩子看動畫片是能坐得住的,肯定不是多動症嘛!
所以說,只是強調提升孩子的專注力是不準確的說法。我們這裡要講的就是心理學裡對注意力的研究,注意力通俗地說就是我們對某個事物的指向和關注。注意力其實有四個特點:有廣度、穩定性、分配和轉移四個方面。注意力的廣度就是我們所說的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注意力本來就是可以關注多個方面的,就像是有的人可以一目十行一樣,他同時看到的內容就會多,而且也能識別出來,有時候我們不也是想讓孩子有這樣能力嗎?那怎麼又會苛求他只專注在同一個目標上呢?
注意力的穩定性就是我們通常所說專注力的其中一項指標,專注力是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一個目標上,而且能夠持續一段時間並且很穩定,但其實偶爾有不穩定的起伏,這一樣也是正常的,就像眼睛還會眨眼,不可能一直都是瞪大的狀態。
注意力的分配就是人腦可以同時給眼睛、耳朵、口鼻、手腳等分工的,就像你可以一邊騎車一邊說話、一邊看電視還可以一邊織毛衣,這些都是注意力資源的分配。只不過有些動作佔的資源多,有些動作佔的資源少一點而已。就像你剛開始學開車的時候,經常手忙腳亂,教練跟你說話都聽不見,就是開車這些動作佔的注意力資源比較多。等到開車熟練了以後,這些動作成了自動化了,所佔的腦力資源少了,你開車的時候就可以跟身邊的人聊的很自如了。
那注意力的轉移就是,當開車的時候突然有了突發狀況,你能迅速反應過來,從聊天的大腦資源裡迅速轉移過來,採取剎車或者其他措施。孩子在做完語文作業之後,能夠把注意力轉移到數學作業上,這也是一種注意力的轉移。在上課的時候,突然有一隻小鳥飛進教室,孩子們的注意力都被轉移到這個小鳥身上,這也是注意力的轉移。
聽到這裡,你應該已經明白,孩子的注意力本來就是起伏不定的,強行要求他專注在一件事上,需要大腦資源的分配也要有傾向,需要非常強的控制力。而其實從孩子大腦的發育來看,人的腦區除了左、右腦之分外,還有枕葉、顳葉、頂葉、額葉之分,其中前額葉是腦中之腦,就像大腦的司令部,可以控制人腦的大部分活動,比如認知、情緒等等,但是這個前額葉的成熟是最晚的,要到25歲左右才能完全成熟。所以在前額葉沒有完全成熟之前,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很難發育完善的,就像到了青春期,孩子還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還會經常衝動,也是這個道理。
所以,如果想要孩子能夠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首先要遵從孩子注意力和大腦發育的活動規律。孩子不能長時間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目標上是正常的,3-6歲的孩子能夠有5-10分鐘的專注力就不錯了,到了上小學,孩子在課堂上能夠專注15-20分鐘,老師還要結合孩子的特點,教學還要講解和練習相結合,不能全堂課都是老師講、學生聽。家長就更不要奢望孩子像機器人一樣半小時到一小時長時間坐在那裡一動不動寫作業了。
這裡還有一件事情要提醒家長朋友們,孩子的注意力本來就不太容易集中,在孩子好不容易坐下來寫作業的時候,家長就不要總是去打擾孩子的專注力了,一會兒去送個水果吧,一會兒去問問孩子喝不喝水呀,一會兒去問他餓不餓呀。這樣做都是打斷了孩子注意力的集中,即使你不問他,他一般也堅持不了太長時間,要是渴了餓了,他肯定也會出來找吃的找喝的。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家長要負很大一部分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