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緬聊美食。說到汕頭很多人立馬就會想到吃,畢竟食在廣州,味在潮汕,每天就會有很多人,不遠萬裡奔赴到汕頭去品味那新鮮打撈上來的海鮮,經過千錘百鍊製作出來的牛肉丸,還有那個一代代傳承下來用古法製作出來的滷鵝等,到了汕頭你就會發現,吃是一件根本停不下來的事情。也可以說汕頭是一座有故事的美食城市,在這裡不僅能欣賞到美如詩畫的濱海風光,還嘗到原滋原味放入潮菜還能品嘗到花樣百出的特色小吃,讓你的整個味蕾都能得到滿足。話不多說,下面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來品嘗下潮汕的美味吧。
腸粉在廣東可以說是一大特色的小吃美食,因為每個地方的做法和口感都不一樣,但只要吃過潮汕腸粉的人對其他地方的腸粉就不再入眼,有一種「除巫山不是雲」的感覺。話說腸粉最早起源於廣州,早在清末時期,廣州街頭上就已經可以聽到腸粉的叫賣聲,再加上味道鮮美,價格便宜,所以在廣州十分暢銷,因此成為一道大眾化的小吃,在那個時候腸粉分為鹹、甜兩個口味,鹹腸粉的餡料主要是豬肉、牛肉、蝦仁和豬肝等,而甜腸粉的餡料主要就是用糖浸過的蔬菜,再拌上炒香的芝麻。
腸粉也叫布拉蒸腸粉,是一種米製品,因為腸粉的形似豬腸也稱之為拉腸、卷粉、豬腸粉,早期因為銷售量比較大,多數店家又供應求,人們常常會排隊吃,所以被稱之為「搶粉」,出品時以「白如雪,薄如紙,油光閃亮,香滑可口」著稱。腸粉作為一種非常普遍的街坊美食,又因為它價廉、味美的特點,使得老少皆宜,婦孺皆知,從不起眼的攤位到五星級的高級酒店,幾乎都有供應。你可能聽過甜粽、鹹粽,甜湯圓或者是鹹湯圓,但關於腸粉也有甜鹹之說多數人應該都是第一次聽說。
大概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時候,在廣州經商的潮汕人嘗到了廣州腸粉後大讚,善於做生意的潮汕人決定把腸粉的做法移植到潮汕。經過潮汕人口味的改良和原料的改用,造就了現在基本成熟的潮汕腸粉的做法。廣州腸粉在做法上和潮汕腸粉有些不同,廣式腸粉一般用的是布拉式,而潮汕腸粉用的則是抽屜式,在鐵抽屜刷上一層的油,再淋上一層米糊,經過左右搖晃使其變得均勻,再放上青菜、肉類、海鮮類、菌類等放到蒸爐上蒸熟之後再拉出來,用腸粉把餡捲起來之後再切成小段,最後澆上特製加工過的醬油,撒上菜脯粒,就這樣美味的潮汕腸粉就做出來了。
因為潮汕人愛新鮮,所以在用料方面會將蝦仁、魚片和魷魚等各種海鮮菌類一併加入,用料方面十分豐富,很多人到了腸粉店往往都會因為種類太多難以抉擇。廣式腸粉一般會用到蝦米、肉類和蔬菜,這樣做出來的口味會比較清純。而在製作麵皮方面潮汕腸粉更為講究一些,有經驗的師傅一般都會用過冬的優質大米,這樣的大米會相對更硬一些,黏性也會比較強,做出來的腸粉能更加柔軟。大米製作米漿之前要提前浸泡兩個小時左右,米漿最好按照3:1的比例進行兌水,這樣的腸粉吃起來才會更加的嫩滑爽口。
都說腸粉的點睛之筆是在於醬汁,而醬汁好不好吃就能直接影響到生意的紅火程度,所以醬汁的配方會十分保密,想學製作腸粉就需要找個有經驗的師傅傳授。廣式腸粉中的醬汁只有醬油和食用油,在鮮味上沒有明顯的提升,不過確實順應了廣州飲食「快餐化」的潮流,但是潮汕醬汁更豐富多樣一些,醬油、沙茶醬、花生醬、滷汁、辣椒醬甚至是芥末都能經過特殊的加工成為提鮮腸粉的醬汁。而食用最廣泛的腸粉醬汁則是用特製的醬油,在市面上沒有單一的成品,而是店家用多種醬料經過自己加工而製成的,俗話說得好:「各地皆不同,家家有一套」,在潮州醬汁一般就是用花生醬和沙茶醬製作,吃起來更有花生的香味,非常有特色。
因為潮汕菜的時時創新,與時俱進,同時朝著多元化的方向在不斷地努力,所以說自從腸粉傳入潮汕地區後,通過包容與智慧的潮汕人們造就了如今忠實食客的潮汕腸粉。時至今日,潮汕腸粉仍在不斷地改進中,相信很多在外的遊子無時不在想念家鄉腸粉的味道,對於潮汕人來說吃就是一種懷念,想必這就是潮汕腸粉最吸引人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