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9日,布魯斯弗納爾德和同伴出海捕蝦。(圖片來源:華盛頓郵報)
中國日報網5月6日電(信蓮)在美國,中國經常被刻畫成一個「惡棍」:股市暴跌、發展中國家經濟衰退、「藍領」崗位消失……所有這一切,都得歸咎於中國。然而,美國緬因州一個小小的海島,卻在陷入絕境時依靠中國重獲新生。這個島上發生的一切說明現實遠比言語複雜。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5月15日報導,小紅莓島(Little Cranberry)是緬因州一個偏遠的海島,島上居民人數僅為70人,大家都以出海捕捉龍蝦為生。近年來,以龍蝦為紐帶,小紅莓島和遠在萬裡之外、人口多達14億的中國建立起越來越緊密的聯繫。
布魯斯弗納爾德,祖上六代均為漁民。每逢天氣晴好,他便頭頂日出時溫暖和煦的陽光,駕駛自己38英尺長的玻璃鋼漁船、載著半噸重的魚餌,出海捕撈緬因州著名的水產品——龍蝦。
一個接一個地,弗納爾德仔細檢查自己放置於緬因灣海底的800個捕蝦籠。他身手敏捷地把一個個鐵絲籠拉上船,一隻手戴好保護手套伸入籠內,拽出仍在揮舞利爪、負隅頑抗的龍蝦。出水的龍蝦中,「老弱病殘孕」被扔回大海,剩餘的「青壯年」則裝進海水槽,被生龍活虎地運往7000英裡(約合1.13萬公裡)之外的中國。
「盡一切努力不要讓它們過度勞累、緊張,」64歲的弗納爾德認為保持龍蝦鮮活的秘訣很簡單,「它們承受的壓力越小、它們就會越健康,就跟人一樣。」
《華盛頓郵報》指出,隨著世界經濟的風雲變幻,小紅莓島和中國的關係愈加緊密,中國中產階級的崛起恰好同緬因州龍蝦產量的大幅增加「撞到了一起」。短短十年間,緬因州向中國的龍蝦出口總額從零激增至去年的2000萬美元,煮熟後外殼鮮紅、象徵著好運的緬因州龍蝦成為中國人宴席上的常客。
「龍蝦的傳奇驗證了全球市場的複雜性,也證明了橫亙在經濟贏家和輸家間的那條界限並不總是清晰。不論是在華爾街還是總統競選活動中,中國總被說成是一個惡棍,股票市場暴跌、發展中國家經濟衰退、藍領崗位消失,統統歸咎於中國。」《華盛頓郵報》稱,「但現實卻與這些論調存在細微差別。即便外來競爭壓力摧毀了美國部分經濟,但中國依舊是最大的國際買家。去年,中國進口總額達到1160億美元,緬因州龍蝦僅僅佔據其中一個小之又小的份額。」
中國市場研究集團總經理肖恩賴因表示:「中國正在經歷一場經濟轉型,正是這個新興的購買階級改變了全球的貿易模式。」
從賣不出去到市場需求激增,中國可謂是緬因州龍蝦產業的救星。但緬因州仍在測試雙邊貿易關係的潛力和極限,緬因州希望與中國建立起更緊密的聯繫,進而協助發展其他關聯產業。不過,這一嘗試也會增加當地經濟的對外依賴性,導致抵禦風險的能力降低。
遠眺一望無際的澄清海面、頭頂萬裡無雲的朗朗晴空,耳邊響起漁船馬達的轟鳴聲以及鹹濕海風的呼呼聲,弗納爾德說他信奉的人生哲學很簡單,「我的父親總告訴我『繼續拉下去(捕蝦籠),你就會賺到一天的報酬』。大多數時候,這是條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