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醜妃子的普通嫁妝,竟成為故宮鎮館之寶!

2020-12-18 玉雕匠人衛喜珍

對古玉和古董感興趣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中國臺灣的臺北故宮博物院裡,珍藏著鎮館的三件珍品:東坡肉奇石,翡翠白菜和毛公鼎。

毛公鼎屬實稱得上中華文明的瑰寶,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但要論背後的曲折故事,還要屬另一件珍寶更為傳奇。#翡翠#

理所當然的說,與毛公鼎相比,東坡肉奇石和翡翠白菜充其量是最出色的文玩水平。與博物館中的許多稀有的珍貴藏品相比,乍看之下似乎並不起眼,尤其是翡翠白菜。

那麼,為什麼獨獨選中了翡翠白菜,它又如何成為「鎮館之寶」的呢?

歷史的見證者

翡翠白菜最初放在紫禁城的永和宮中,那是光緒皇帝的妃子,瑾妃的宮殿。而這玉白菜就是瑾妃的嫁妝之一。

這個故事源於很久很久以前。當時,大清還沒有滅亡,光緒皇帝正在進行選妃,需要提前了解的一個知識點:瑾妃很醜!

按照我們現在的想法,找一個妻子絕對不能很醜。但是光緒沒有選擇的權力,不用說慈禧老太后了,他甚至連死太監李蓮英都搞不過。

李蓮英其人

禮部大臣長敘給李蓮英送去了厚重的大禮,讓珍妃和瑾妃兩姐妹進入皇宮,成為了光緒的妃子。而嫁給皇帝的嫁妝,自然不能隨便做做!儘管宮殿裡不缺少食物和衣服,但嫁妝是為女兒裝點門面的裝飾品,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其他嫁妝暫時不提,這玉白菜所用的翡翠原石,並不是很珍稀的寶貝。它只是一塊雜色玉,頂部為灰綠色,底部為白色。

最初,玉雕工匠想用這種雜色玉為瑾妃雕刻一些手鐲,玉釵子和其他珠寶。但是,經過長時間的衡量,玉匠發現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塊玉白色和綠色混合在一起,雕刻成珠寶顏色一定是不好的。

因此,工匠心血來潮,將這種雜色的翡翠雕成一顆玉白菜,充分利用了白色和綠色。甚至在翡翠白菜的葉子上,雕刻了一個螽斯和蝗蟲。大家猜猜,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巧妙的雕琢者

從遠處看,這塊玉白菜與真正的白菜非常相似,這表明了工匠的技藝非常高超。

在白菜的深綠色葉子之間雕刻了一個螽斯和蝗蟲。他們低下頭,專心地咀嚼著翠綠的葉子。

傳統玉器的雕刻著重於寓意和意境。它不一定要求形狀中物體結構的比例絕對正確。它只需要在順勢雕法中,達到合意合境即可,但是這種玉白菜不僅意境到位,雕刻得還非常生動,充滿靈氣。

吉祥的祝願者

這種玉白菜受歡迎的原因是它具有良好的寓意。白菜的諧音「百財」。瑾妃來自一個有名的官宦世家,以翡翠白菜作為嫁妝,不僅展示了地位之尊貴,而且表達了希望女兒永遠享有繁榮和富貴的祝願。

另一方面,白菜的葉子是青翠的,根是白皙的,這意味著清清白白。對於古代沒有出閣的大家閨秀來說,純真是最美的稱讚。當然,當前的白菜擺件,也可以理解為做人要坦坦蕩蕩、清清白白的。

最後,菜葉上刻著的螽斯和蝗蟲,昆蟲的繁殖能力非常強。寓意著希望瑾妃能夠為王室開枝散葉、延續後代。

這款翡翠雕刻的白菜,完美地詮釋了古時名門望族,對即將出嫁入宮的女兒的美好祝願。

玉白菜一直是臺北故宮博物館中最受歡迎的寶藏。這個寶貝的展臺前,總是到處圍滿了遊客。參觀者僅出於兩個目的來看這個玉白菜,一個是聚百財,一個是造福子孫。

喜珍說:

總而言之,這件嫁妝的玉白菜,可以說是藝術欣賞價值與歷史文化價值完美並存的典範。尤其是在寓意上,我們都知道博物館中的大多數文物都是古時的生活用具或祭祀禮器,通常沒有特別美好的寓意或故事。

這種玉白菜可以成為「鎮館之瑰寶」,也側面體現了我們中國人民對改善生活的嚮往和願望,玉友們在選擇玉器時,是否也會特別注意寓意呢?

我是從事和田玉行業30年的衛喜珍,在這裡與你共賞國玉之美~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翠玉白菜:獨具匠心的珍寶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存放著一件名氣很大的文物——翠玉白菜。我國古代的玉器雕刻藝術一向世界聞名,因此具有巧奪天工技藝水準的這件「翠玉白菜」理所當然成為了臺北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可為什麼這件接地氣的「大白菜」能夠既受當年皇家大內的喜愛,又得到如今芸芸眾生的推崇呢?
  • 翠玉白菜,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為什麼能成為無價之寶
    翠玉白菜,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為什麼能成為無價之寶一說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很多人都去過,並參觀過。在歷史上,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珍藏的大批珍貴文物,被運抵到到了臺灣地區,後來在臺北修建了,以展出故宮文物為主的博物院,命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可以,這很中國!
    臺北故宮博物院,依託清朝宮廷珍藏的歷史文物而建。抗戰爆發後,國民黨政府為保護紫禁城文物不被戰火毀壞,曾挑選其中的部分藏品打包運往南京。敗逃臺灣之前,將其中的一部分運到臺北。臺北故宮博物院中,的確有相當一部分珍品,其中各個品類的鎮館之寶,也確實稱得上是國寶。
  • 博物館 | 細數臺北故宮博物院裡的鎮館之寶
    臺北故宮始建於1962年,1965年落成,坐落於臺北市基隆同北岸士林鎮外雙溪,佔地面積1.03萬平方米。臺北故宮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院前廣場聳立由6根石柱組成的牌坊。
  •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玉白菜五花肉都排不上號,珍貴藏品來了解一下
    對於 臺北 故宮,每一個國人都有著難以言明的特殊感情。那段割裂的歷史讓許多珍貴的藏品都漂洋過海來到了 臺北 ,甚至有一種說法「 臺北 有文物沒有故宮, 北京 有故宮沒有文物」。很顯然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據說由於當年的海運能力有限,所以只挑選了故宮藏品中的六分之一運到了 臺灣 。
  • 臺北故宮博物館三大鎮館之寶,兩件人氣遠高另一件,卻飽受爭議
    歡迎來到溜溜達達看世界,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臺北故宮博物館的兩大鎮館之寶:肉形石和翠玉白菜。這兩件文物一直是臺北故宮博物館的人氣國寶,許多國內外遊客來這裡專門就為看它們,在對外宣傳的時候,」東坡肉形石、翠玉白菜和毛公鼎」也一直被列為三大鎮館之寶,但卻引起了很大爭議,毛公鼎實至名歸,但肉形石和翠玉白菜就藝術價值而言並不足以擔當鎮館之寶的重任。
  • 農民挖到吃不了的「菜」,專家800元買下,如今成博物館鎮館之寶
    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之一就是一顆白菜,河南省博物館裡也有顆白菜被稱為鎮館之寶。我們先來說說臺北故宮博物館裡的這顆白菜,這是一顆翠玉白菜,整顆白菜由翠玉雕琢而成,從白色的菜幫到翠綠的菜葉,通透無暇,菜葉上還有2隻昆蟲,觸角清晰可見,栩栩如生。這顆白菜原來陳設在光緒帝的妃子瑾妃的寢宮永和宮。
  •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到底是什麼?可不是「翠玉白菜」和「肉形石」
    臺北故宮最為人熟知的無疑是「翠玉白菜」、「肉形石」和「毛公鼎」了,幾乎成了臺北故宮內名氣最大的藏品,也常常成為遊客眼中的「鎮館之寶」。翠玉白菜而在曾經一則新聞中,北京故宮博物館單館長透露,臺北故宮裡面的文物只佔了故宮文物總數的22%,而所謂鎮館之寶的翠玉白菜、肉形石只能算其中的「三級品」。
  • 東坡肉石:渾然天成,栩栩如生,從故宮運走,為臺北故宮鎮館之寶
    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之一的東坡肉石,看上去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豬肉皮上面的毛孔也清晰可見,栩栩如生,讓人覺得都能聞到香味,而且更妙的是它居然是渾然天成,並未經過任何的雕刻,真正稱得上是人間極品,價值連城。這塊東坡肉石出自內蒙古阿拉善左旗,清朝康熙時間被供入內府 。
  • 四大鎮館之寶:上海從垃圾堆撿,安徽是冰箱,最後一個是紅燒肉!
    四大鎮館之寶:上海從垃圾堆撿,安徽是冰箱,最後一個是紅燒肉!一、《上虞帖》。是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上海文物清理小組的人員在倉庫中清理書畫,偶然從垃圾堆撿到的《上虞帖》,差點就失去珍貴的文物。二、吳王光鑑。
  • 溥儀被趕出宮都懶得帶走的東西,搖身一變,成為臺北故宮鎮館之寶
    翠玉白菜可不是一道菜,它是臺北的 "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由翠玉雕刻而成。雲南綠玉自傳入清代宮廷之後,就深受上層達官貴人的喜愛,一些琢玉名匠更是精細地將中華文化完美的詮釋在一小塊綠玉上,晚清尤甚。在臺北十次的民意調查中,翠玉白菜都居 "10大國寶之首",其價值不可估量。
  • 溥儀縫在衣服裡的寶物,死都不肯放手,如今成為故宮鎮館之寶
    1924年11月5日下午,溥儀離開了他出生的地方,此時溥儀沒有傷心反而有一點喜悅,因為出生在這個高牆裡面,從小也生活在這裡面,終於能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他一點也不擔心,因為早在1922年就有所預料,陸陸續續打包好大大小小几十箱寶物運到宮外,這裡面有很多都是現在的鎮館之物。
  • 故宮的珍寶館裡的鎮館之寶,不是那些珠寶首飾,而是這兩座山
    對於故宮,我們都知道是曾經的皇帝和他的家人住的地方,那麼這個地方肯定有許多的值錢的金銀首飾一類的,而且清朝有這麼長的歷史,那麼在位的這麼長的期間,肯定有許多的寶物,除了自己發現探索的寶物,一定還有著別人所進貢的寶物,而且就看看清朝當時的貪官和珅的屋子的屋裡堂皇的程度,都足以令人咂舌
  • 大陸人跑到臺北故宮,專門為看大白菜?
    小小冰箱貼看大千世界 這次聊聊臺北故宮的翠玉白菜 說到臺北故宮,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這句話,為什麼這麼說呢?
  • 大英博物館十件鎮館之寶,其中三件都是來自中國
    博物館就是聚集當地各個朝代歷史文物的地方,裡面放置的都是古人留下的文物,中國許多省市都有文物,而且文物的數量還不少,最著名的一家博物館就是用明朝和清朝的皇宮修改成的故宮博物館。然而,故宮博物館的數十萬件文物都是中國歷史上的,或者是中國考古學發現的,沒有一件是搶劫的西方文物,但世界其他博物館裡的文物或多或少都可見中國文物的身影。
  • 北宋愛國畫家,75歲畫了《萬壑松風圖》,成為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
    他是北宋愛國畫家,75歲畫了《萬壑松風圖》,成為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李唐的《萬壑松風圖》有別與《早春圖》和《溪山行旅圖》,這幅畫作裡沒有出現任何一個人物,其中之意表達的是什麼?又有著怎麼樣的故事?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李唐的《萬壑松風圖》。
  • 故宮缺「鎮館之寶」?單霽翔:不突出特定文物
    ■ 2.8萬首乾隆詩稿開啟整理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昨日透露,故宮將開展藏品三年普查計劃,將對部分之前未徹底整理的文物藏品進行系統清理。2010年12月底,故宮完成了建院後第五次藏品清理,當時的數據顯示故宮藏品共1807558件(套)。很多在之前觀念中不屬於文物範疇的物品,如清代錢幣、帝後書法等都被納入了文物資料。
  • 沒有高顏值的紅牆綠瓦,老物件才是臺北故宮真核
    沒有做攻略,沒有看錦囊,沒有查找圖片,臺北故宮到底什麼樣子,腦海中有無數想像:是如同北京故宮一樣青磚綠瓦氣勢宏大?還是更接近瀋陽故宮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抑或是完全不同於以上兩者的另一個模樣?這是一個藍天白雲的明媚冬日,空氣中略帶涼意,卻也正是一個舒爽的好天氣。
  • 翠玉白菜稱不上臺北故宮鎮館之寶
    去臺北故宮參觀了幾次之後,我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普通觀眾對臺北故宮的認識頗有偏差,大家把翠玉白菜和肉形石這種東西當成國寶,排大長隊參觀。翠玉白菜(圖片來自網絡)翠玉白菜排不上號關於臺北故宮,很多去過的朋友都知道,有「鎮館三寶」最值得一看,分別是毛公鼎
  • 臺北故宮十大鎮館之寶:「翠玉白菜」排最末,沒有「肉形石」
    散氏盤在康熙年間出土,嘉慶年間被進貢上京,作為慶賀嘉慶皇帝壽辰的賀禮,從此成為皇室收藏。盤上的銘文共 357 字,記載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約。位於今日陝西寶雞鳳翔一帶的散國,被西北方的國侵佔了土地,兩國議和,戡定國界, 國割地賠償,過程與合約均鑄在盤上,作為證明。散氏盤造形與紋飾均呈現西周晚期青銅器簡約的風格,文字線條宛轉靈動,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