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簡與苛繁:古代中國立法的供需關係論

2020-12-14 光明網

  作者: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 沈瑋瑋、劉陽

  中國歷代統治者都十分看重立法,皆因法典乃王者主權地位和統治中心的象徵。不過,歷代皆逃不出從寬簡之法走向苛繁的歷史怪圈,這是因立法者多從供給側考量,而對需求側有所忽視,供需關係嚴重失衡所致。

  公元前536年,鄭國執政子產「鑄刑書」,大夫鄧析提出質疑,並做《竹刑》與之抗衡,此乃中國歷史上法制需求側最早發出的立法動議。子產的繼任者駟歂雖「殺鄧析,而用其竹刑」。(《左傳·定公九年》)此後,鮮有法制需求側的聲音出現,一直是供給側的意志主導了立法的寬簡或苛繁。雖然法家很早就對苛繁之法有所警惕,如韓非認為「法省而民訟簡」(《韓非子·八說》),故而主張「以簡治繁」。儒家以仁德立身,更是寬簡之法的力推者,道家老子主張的「治大國若烹小鮮」(《道德經·第六十章》)則成為後世治國的圭臬。立法尚簡成為統治共識,然而事與願違,古代法律的增長速度與人口增長頗有同步性,王朝前期在經歷戰亂後傾向採取休養生息之策,約法簡刑,人口逐漸增長,社會逐漸發展,統治者強化的統治願望愈濃,更多的法律成為必須。到了王朝後期,亂世再起,同樣需要依賴法典來加強統治,苛繁之法成為必然。十一世紀晚期的儒者劉摯對先賢關於法律演進的神話進行了總結:「法者,天下之大命也。先王製法,其意使人易避而難犯,故至簡至直而足以盡天下之理;後世製法,惟恐有罪者之或失也,故多張綱目,而民於是無所措其手足矣。世輕世重,惟聖為能變通之。」(《宋名臣奏議》卷九十八)他一語道出了古代中國立法從寬簡走向苛繁的原因,即立法滿足的是統治者的治理需求,而非守法者的實際要求,且只有聖人才能變通製法。這就是說,歷代君臣多在供給側上考慮立法,而很少在需求側上平衡供需關係,難以實現立法的繁簡適中。

  秦漢魏晉南北朝法制簡繁之變的供給側改革

  秦亡於苛法,是漢人給出的答案。然而,漢代在批評秦法苛繁的同時,卻從最初相當簡約的「約法三章」逐步走向了苛繁。到西漢末年,已是「文書盈於幾閣,典者不能遍睹」,以致「罪同而論異。奸吏因緣為市,所欲活則傅生議,所欲陷則予死比」。(《漢書·刑法志》)漢代的比(漢代法律形式之一)沒有得到很好地控制,給了酷吏上下其手的機會,致使冤獄泛濫。而法網應當「疏而不漏」,這一觀點在後世不斷被強調,否則正如通儒杜林所言:「漸以滋章,吹毛求疵,低欺無限」,故「國無廉士,家無完行,至於法不能禁,令不能止,上下相遁,為敝彌深」。(《後漢書·杜林傳》)因西漢「通經入仕」的誘惑,經學大興,解經的章句之學成為引經注律的主要方法,不同的經學師法和家法導致法律解釋雜亂。這種基於供給側的功利主義注律觀忽視了需求側的意願。最後,君王只能強制推行「一家之言」,刪繁就簡,據《晉書·刑法志》所載:「叔孫宣、郭令卿、馬融、鄭玄,諸儒章句,十有餘家,家數十萬言。凡斷罪所當由用者,合二萬六千二百七十二條,七百七十三萬二千二百餘言。言數益繁,覽者益難。天子於是下詔,但用鄭氏章句,不得雜用餘家。」不過,此種權宜之計並未徹底化解法律苛繁的難題。

  魏晉玄學為簡約律法提供了契機。晉代律學家張斐看重名教,以20個法律基本概念以及「刑名」為總則,高度精煉了律典。如同儒家之「正名」,基本法律概念統一了法條適用的尺度,而總則整頓了律條的重複或矛盾,均使律典大為簡化。在司法上,張斐還提出「慎其變,審其理」的用律原則,注重「常」與「變」,要求在不破壞律典的穩定的前提下,從既有的法條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而不是無節制地制定新法。這是「以不變應萬變」的規範法學進路。與張斐並稱的杜預則從供給側道出了苛繁之弊:「簡書愈繁,官方愈偽;法令滋彰,巧飾彌多。」(《晉書·杜預傳》)他還進一步提出律令分野,以剔除律典摻雜的令條,為律典「瘦身」。在二人的努力下,晉律共620餘條,27000餘字,相較於漢律竟壓縮了90%。為了保障晉律的實施,張斐和杜預又響應需求側,為晉律作注,後被帝王認可而賦予了同律典一樣的效力,因此,晉律又稱「張杜律」。

  時至南北朝,由於漢化之需,律典成為北方統治者合法性來源的重要基礎。北魏首開北朝重視法典編纂之風,《北魏律》歷經90年改定而成,足見其慎重。《北魏律》維持了晉律20篇體例,但條文增加了約200餘條。到了《北齊律》,條文已有949條,但將20篇壓縮為12篇。西魏推行周官制度,以吸引漢族士族的支持。到了北周,則按《尚書》《周禮》起草法典,為了與《尚書·大誥》相當,將北周律稱為「大律」,共25篇,1537條,相比《北魏律》條文增加了近一倍,古今雜糅,繁而不當。此種只考慮供給側統治者一方,而忽略需求側的做法,實在是律典淪為具文的濫觴。隋代統治者深知此法不當,故而雖承北周立國,但立法卻以北齊為藍本。

  遵循注律的習慣以及對注文的依賴是南朝律典適用過程中的普遍現象,南朝齊統治者曾試圖把張斐、杜預所做律注與晉律合為一書,但未能如願。這算得上是基本考慮了立法的供需關係。梁律便是按南齊合併張杜律注的底本修訂律典的,並將不少律注加入律條,使條文增至2500餘條。這是唐代將律文和疏文合併成律的先河。南陳完整地承襲了這一立法遺產,後被隋唐吸收。

  唐宋之際法典繁簡變換的供給側爭論與實踐

  傳世經典《唐律疏議》的簡約和周全完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初唐和中唐時期的立法成就,且被嚴格遵守。統治者憑藉502條便開創了盛世善治,實屬舉世之成就。而到了晚唐,地方藩鎮割據,中央政令難行,皇帝不得不通過修改律令以及直接發布敕來號令地方,律令和制敕數量驟增,立法趨於苛繁。安史之亂後直到唐亡,修律達10次之多,修令和格各14次。除去數量繁多的式和大規模發布的敕,中晚唐較為集中的立法多達46次,平均每6年就有一次。(陳靈海:《唐代刑部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317頁)針對這一密集的立法供給側所為,有識之士爭相評論。最為典型的評論當屬白居易的,他認為止獄措刑關鍵在於富而教之:「刑之繁省,繫於罪之眾寡也;教之廢興,繫於人之貧富也。聖王不患刑之繁,而患罪之眾;不患教之廢,而患人之貧。故人苟富,則教斯興矣;罪苟寡,則刑斯省矣。」(《白居易全集·策林四·止獄措刑》)此乃儒家經典預防犯罪的觀念。他還認為:「官不察其所由,人不知其所避。若然,則雖有貞觀之法,苟無貞觀之吏,欲其刑善,無乃難乎?」也即,作為供給側一方的官員的主觀能動性對善治起著關鍵性作用,可謂荀子之論「有治人,無治法」(《荀子·君道》)的絕佳注釋。那麼,立法如何平衡繁簡才能到達善治呢?白居易指出刑政應當適中,疏密合制,恰如「理大罪而赦小過也」。法律過於苛繁,則「刑煩猶水濁,水濁則魚喁」;法律過於寬簡,則「政寬猶防決,防決則魚逝」。「是以善為理者,舉其綱,疏其網。綱舉則所羅者大矣,網疏則所漏者小也。」如此這般才能做到既不「失於恢恢」,又不「務於察察」,「上施畏愛之道,下有悅服之心。」(《白居易全集·策林四·使人畏愛悅服》)這是白居易對立法當「疏而不漏」的詳細闡釋。至於立法要如何具體操作,他並未給出詳細的答案。

  對敕的過度依賴是造成唐宋法律苛繁的根源,致使唐代的律令體制被宋代的敕例體製取代,雖然宋代專門成立了編敕所這一機構規範敕的編纂。敕的肆意增長尚未得到控制,例又開始盛行。如果說敕是為了方便行政,例則是為了便於司法。二者皆是在供給側拋棄正律之後的立法應對,但均是供給側以新法(敕例)來救舊法(律令)之弊的結果,遂使兩宋立法日益苛繁。此種「立法以救法」的供給側偏好,乃因宋帝欲以法律竟事功,通過制度建設完成帝國功業,故而兩宋帝王十分熱衷立法,人均制定13.4部法典,立法之頻,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士大夫對此多有回應,或贊同或批評,例如北宋蘇洵的《衡論》強調:「古之法簡,今之法繁;簡者不便於今,而繁者不便於古,非今之法不若古之法,而今之時不若古之時也。先王作法也,莫不欲服民心,服民之心必得其情,情然耶而罪亦然,則固入吾法矣。而民之情又不皆如其罪之輕重大小,是以先王忿其罪而哀其無辜,故法舉其略,而吏制其詳。」蘇洵認為苛繁乃時代之所需,但他未考慮到苛繁帶來的危害。加之,北宋和南宋均有主流思想家主張嚴刑峻法,例如司馬光和朱熹,前者主張 「嚴刑峻法,以除盜賊」。(《司馬溫公文集·言除盜札子》)後者認為「刑愈輕而愈不足以厚民之俗,往往反以長其悖逆作亂之心,而使獄訟之愈煩」。因而主張「嚴刑以為威」,「懲其一以戒百」。(《朱子大全集·戊申延和奏札》)二人的地位和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供給側對苛繁之法的偏愛。

  當時主張「寬仁」的名臣亦有很多,譬如竇儀、包拯、陳亮和葉適等人。竇儀主張「哀矜在念,欽恤為懷,網欲自密而疏,文務從微而顯」。(《宋刑統·進刑統表》)包拯則主張「王者亦當上體天道,下為民極,故不宜過用重典,以傷德化」。(《包拯集·乞開落登州冶戶姓名》)這些主張都是傳統儒家思想的具體化,是從道德層面來討論立法的寬簡。南宋楊萬裡《刑法論》也是如此回應:「古之聖人,其法初不及後世之備也,惟不使仁之窮而民之狎也,是以法立而刑不試;後之法蓋詳且密矣,然文詳而舉之也略,網密而漏之也疏也,天下之民窺其略也,則知其詳必至於不舉;習其疏也,則知其密必至於甚漏;知其不舉,則犯之也易;知其甚漏,則犯之也頻,刑安得不數?而民安得不怨哉?」他認為法詳則必不舉,唯有疏而不漏才是立法之準。陳亮則指出「持法深者無善治」。(《陳亮集·持法深者無善治》)因為「法愈詳而弊愈極」。(《陳亮集·銓選資格》)只有立法寬簡,才能收「獄治日簡,教化浸行」(《陳亮集·謝楊解元答》)之功效。然而,這些大儒們的論述均未超越前人,未能從技術層面給出解決方案。畢竟他們無法了解立法的需求側,尤其是民眾的意願,不能真正深入民眾調研實情。即便是北宋初年的張載早就喊出了「為生民立命」的橫渠四句,立法的供不「應」(回應)求也依然如是。

  明清遵循的簡約立法及其需求側的改革回應

  鑑於宋代依靠苛繁之法仍未避免亡國,明太祖朱元璋在制定大明律時,始終秉承「法貴簡當」的原則,並定為祖制,永世遵循。然而,需求側不會因為律的簡約而減少需求。為了確保簡約之律,明代不惜代價,順應需求側,造就了「以律為依據的例的時代」(楊一凡總主編:《日本學者考證中國法制史重要成果選譯·明清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頁)。條例開始成為律之輔助以應對社會之需。不過,明代的條例修訂者幾乎都貫徹了「因時制宜,不貴於繁,惟貴於簡;不貴於多,惟貴於精」(《明孝宗實錄》卷75)的精神,這是來自前人不斷警示苛繁之弊的啟示。以弘治十三年(1500年)三月草成的《問刑條例》為例,該條例僅279條,3萬餘字,隨後經三次修訂後即成定製,自1585年到1643年約60年再無修訂。這與明代疆域縮減,皇帝奉行簡約治理的思路密不可分。例的增多逐漸讓統治者意識到必須提升其地位,萬曆十三年(1585年)遂將條例與《大明律》合編為《大明律附例》。與此同時,民間也撰成《大明律集解附例》加以回應,此乃需求側鮮有的發聲。

  滿人入關後,攝政王多爾袞提出「參漢酌金」的立法原則。面對統治疆域內大部分的明代遺老遺少,清廷尊重需求側的意願,《大明律集解附例》成為順治朝的立法模板,律例合編體製得到延續,不過,此時例依然只是副法而非主法。雍正五年(1727年)頒行《大清律集解》,含律文436條,附例824條。該律名刻意省去了「附例」,實現了制定一部純正的大清律之願望,因為在皇帝看來,只有正律才是立國之基。然而,明代以來律例並存的立法供給模式,清人斷不可強行「去例」。於是,乾隆五年(1740年)刊行了《大清律例》,一改明代「律附例」之名,共436條律文,相較於《大明律》的460條數量更少,反映了清廷追求更少的律文統治更大的帝國之目的。隨後,例依舊繼續增多,為了調和供給側和需求側,清廷為此確立了「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的修例原則,將例的規模控制在1200餘條。然而,到了清中後期,社會進一步發展加劇了律典的供給不足,清廷只有依靠不斷增長的例,才能維持立法的基本供給。同治之際,例更是增至1800餘條,「以例破律」層出不窮。「律既多成空文,而例愈滋繁碎」。(《清史稿·刑法志》)隨著律權威的喪失,中央權威也開始淪喪。尤其是在列強入侵後,社會急劇變遷,律例組合的立法供給模式難以應對。晚清法制遂喪失了自主設計和應變的能力,只得求助西方法律移植,以西方為需求側改革法制,藉以改變清廷的法制頹勢。

  寬簡之法可以省去很多麻煩,而且可以凸顯治國能力之高超,當然是歷代帝王的首選。不過,隨著帝王對統治技術掌握的日益精進和對專制集權統治的極度追求,寬簡之法就會走向苛繁,兩漢即是例證。歷經魏晉的精簡之路,南北朝之時,北方民族政權本可在沒有任何歷史包袱的前提下大刀闊斧地創新法典,但在漢化過程中卻深受漢人苛繁立法的影響,法典趨繁。為了維護律典之簡約,歷代帝王們發展出了一系列其他的法律形式來彌補統治階層對複雜而精細統治的需求,到隋唐定型為「律令格式」這一經典的立法供給模式。到了晚唐,統治者根據亂世之需發展出了新的法律形式以試圖改善統治,動搖了「律令格式」,並深刻地影響了兩宋。唐宋立法的成熟及其不斷向縱深方向探索的經驗,引發了諸多關於寬簡與苛繁的法律供給之爭,這些爭論雖然只是重複先賢之論,並未根本改變苛繁的立法偏好,但深刻地影響了明清統治者。以史為鑑,明清統治者始終堅持簡約的法制供給之路,而且能很好地處理律為主例為輔的關係,也能頗具偶然性地回應需求側的民間訴求。一旦到了王朝後期,「以例破律」又出現,重蹈宋代「以敕破律」之覆轍。直到來自域外的衝擊打碎了歷代均未慎重考慮立法供需關係的簡約立法之夢,清廷才開始變法修律,但結果又導致供過於求,制定了太多迎合西方需求側而忽視國民需求側的超前之法,最終自絕於世。就此而言,古代中國立法的供需關係演變無不時刻提示當下,立法的民主性何其重要。

[ 責編:秦超 ]

相關焦點

  • 《中國經濟立法史》|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結構
    古代經濟立法作為社會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社會經濟基礎的制約。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結構決定了古代經濟立法的性質和發展方向。社會經濟結構主要是指生產關係的諸般要素及其相互關係,包括所有制結構、分配結構、交換結構、消費結構、生產結構、技術結構和勞動力結構等。學習中國經濟立法史,必須對古代社會經濟結構有所了解。
  • 【中國傳統文化】歐明俊教授:古代文章學與經學關係論 ——再論學術視野中的古代文章學
    古代文章學與經學關係論——再論學術視野中的古代文章學文 | 歐明俊(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摘要:蕭統《〈文選〉序》闡述選文標準時,明確將經、史、子三類文章排除在外,文章即「集部」之文,文章學即「集部」之學,文章學與經學、史學、子學對立。
  • 立法後評價初論
    立法後評價初論四川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辦公室 馬濤 來源:   瀏覽字號: 大 中 小2006年06月09日 00:00:00         立法後評價是指在法律法規公布並施行一定時間後對其進行的總結評價,它通過對法律法規的功能作用、實施績效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和評估
  • 中國古代法制史(唐律疏議)
    《唐律疏議》是我國封建時代保存下來最早最完備的法典,是秦漢以來封建法律的結晶,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極盛時期的政治經濟特點,文字簡明扼要,註疏確切全面,不僅被後世奉為立法楷模,而且對於統一適用法律起了重要作用。通過《唐律疏議》闡明許多封建法制理論原則和概念,大大推動了封建法學的發展,對後世的封建法典體例和亞洲其他國家的立法都有深刻影響。
  • 明代法律的立法思想:重典治國、法貴簡嚴、明刑弼教
    以朱元璋為首的明初統治集團大多出身於社會底層,曾切身感受到元末吏治腐敗,統治秩序混亂的狀況,他們在總結歷史經驗,特別是在吸取元朝亡國的歷史教訓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具有封建社會後期時代特點的立法思想:重典治國、法貴簡嚴、明刑弼教。
  • 漢簡無「零」:古代中國人有沒有「零」這個概念?
    現代數學的整數符號「0」是印度人在公元5世紀發明的,傳入中國就更晚了。中國先秦秦漢的古籍中,找不到任何表示這個整數的字眼,「」壓根兒沒有,「零」也只有「零落」一類的意思,尚未表示數字。學者研究指出,古代中國人是有類似「零」的概念的。比如中國哲學很早就有了「無」的觀念,和「有」相對。再比如古人利用算籌進行計算時,會以空位表示該位「沒有值」。
  • 論科學立法及其實現
    [8]有論者則認為,科學立法是立法過程中必須以符合法律所調整事項的客觀規律作為價值判斷,並使法律規範嚴格地與其規制的事項保持最大限度地和諧,法律的制定過程儘可能滿足法律賴以存在的內外在條件。所以,立法必須遵從經濟社會發展等客觀規律。馬克思指出:立法者「在任何時候都不得不服從經濟條件,並且從來不能向經濟條件發號施令。無論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記載經濟關係的要求而已。」
  • 中國古代故事:論文章與時代的關係(下)
    上文說到,謝靈運已曾注意建安文人作品與其遭亂漂泊的關係,他主要是就詩歌的內容而言。劉鰓則著重指出作品風貌與時代的關係,指出了那種慷慨多氣的時代風格形成的原因。東晉玄言詩的興盛是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南朝人論及者頗多,如檀道鶯《續晉陽秋》、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以及鍾嶸《詩品序》都有所議論,每每指出與學術風氣的關係。檀氏還指出東晉「佛理尤盛」,故其時作品除《老》《莊》語外,還「加以三世之辭」(指佛家語)。劉勰的議論,當頗受檀、沈二氏的影響。劉勰指出了文學發展與帝王的愛好提倡、與政治社會環境以及與學術風氣之間的聯繫。
  • 《中國古代畫論類編·山水》俞劍華
    《中國古代畫論類編》是將我國歷代各種研究繪畫理念論的著作,擇要編為一部資料性的書籍。由編者將收錄的各種著述,分類編輯,按時代先後次序排列,並進行校勘整理,刪訂增補了衍文和缺文,加註標點。相關研究成果也注於文章之後,便於讀者了解歷史上的爭論情況。《中國畫論類編》一書由著名美術史論學家俞劍華先生編著。本書初編始於1936年。
  • 論中國古代法律監督制度
    並論述了中國古代法律監督制度的特點,指出了其發展規律,整理出了古代法律監督的發展線路。  [關鍵詞]:中國古代  法律監督概況  特點  規律   中華民族有著燦爛的五千文明,有豐富的法律文化。作為皇權至上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存著怎樣的法律監督制度,它們是怎樣的萌芽並逐漸發展成熟,又有著怎樣的特點與規律,筆者試圖通過本文的論述找到某些答案。
  • 鐵礦石期貨供需關係變化情況分析
    總結: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分析了鐵礦石期貨3-4月的供需關係變化情況,本文我們站在中期的角度,探討鐵礦石期貨2季度較1季度供需關係的變化情況。 根據我們整理的四大礦山的產銷計劃和季節性規律來看,考慮發往中國的比例之後,澳洲二季度供給較一季度增加約2140萬噸,巴西二季度供給較一季度增加約1040萬噸,但考慮到船期問題,巴西方面供給增量預計要到下半年才能得到體現。國內精粉產量在二季度預計將恢復正常狀態,二季度環比一季度增加676萬噸,不出現意外因素幹擾的話,後期供給逐步增加的格局較為明顯。
  • 中國古代哲學經典詮釋方法論探勝
    中國詮釋學和中國哲學詮釋學的發生發展及其規律,成為中國學者關注和研究的重要課題。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當今時代,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詮釋學,不僅應該借鑑西方詮釋學的精華,而且必須發掘和闡揚中國古代詮釋學的精神、法則與效應,使之相互補充、相互融合、共同發展。
  • 中國環境法學亟須「解釋論」轉向
    中國環境法學亟須「解釋論」轉向 2016年07月27日 08:0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陳海嵩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環境法學亟須「解釋論」轉向?
  • 中國古代的婆媳關係:行為準則與實際操作
    當然,婆媳間的衝突是一種歷時性的問題,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中就向人們生動地展現出了發生在東漢獻帝年間的一樁婚姻悲劇。焦仲卿與劉蘭芝夫婦受到兩人情深意切,但是迫於世俗禮教的重重阻礙,不得不一別兩寬。
  •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增值稅和消費稅立法的理想與現實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中國的稅|增值稅和消費稅立法的理想與現實增值稅法和消費稅法徵求意見稿陸續發布,這說明兩大稅種立法已進入臨門一腳的關鍵時刻。中國在四檔稅率並三檔的基礎上,2018年將增值稅稅率三檔並兩檔作為改革目標,並在2018年和2019年連續採取措施,以更靠近簡併稅率的目標。簡併稅率最容易為社會接受的做法,是降低較高的稅率,並儘可能向較低的稅率靠攏。17%的基本稅率先是下降1個百分點,再接著下降3個百分點;11%的稅率連續兩年下調1個百分點,形成了當前13%、9%和6%三檔稅率的格局。稅率的下調與減稅降費政策的要求一致。
  • 轉 | 中國學前教育立法的前世與今生!『學前教育立法特刊』(附PDF下載)
    汪丞、周洪宇.關於學前教育立法的思考.教育探索,2013(02).陳亮.我國學前教育地方立法的現實困境及其改進方向.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1).餘雅風、吳會會.論學前教育立法的宗旨與原則.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9(05).
  • 中國文明起源研究要覽 試論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
    試論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 劉式今 《考古與文物》1982年第4期第63—70頁 作者認為中國古代文明發祥地並不局限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也具備了文化發祥的條件。
  • 論中國文化精神
    受此影響,中國古代思想家始終聚焦於生命哲學本身,沒有創世神話,不向外追求第一原因或最終本質等抽象答案,不向超越的、外在的上帝觀念致思。所謂「生機的自然主義」,指中國哲學認為「自然是一種不斷活動的歷程,各部分成為一種有生機的整體形式,彼此動態地關聯在一起……此種活動的歷程是陰與陽的相互變動,在時間的歷程中來實現自己。」
  • 中國古代為政智慧探微
    如果說自然之善在萬物生生卻縱橫交錯而無隔閡,那麼,國家和社會之善則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中縱橫交錯而無隔閡,引導人向善。凡為政者,必本於此法而求乎斯境。所以,中國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們莫不重視為政之道。例如,荀子就強調,只有得道以為政,方能大安也,大榮也,積美之源也。反之,則大危也,大累也,甚至有之不如無之。那麼,究竟該如何循道而為政呢?
  • 透視中國古代盛世的興與衰,至今幾個輪迴?
    漢文帝是開啟「文景之治」的先行者,為選拔人才開創察舉制,吸取秦朝亡國的教訓,刑罰寬簡。堅守休養生息的國策,推行老莊的重視農業耕作親力親為,皇室成員身先士卒,皇后採桑養蠶,上行下效。為減輕平民百姓的負擔,漢文帝從農業稅開始減免,人頭稅降至原來的三分之一,縮短徭役等等,全面恢復社會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