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福州3月20日電(林長生)20日晚,全國第一檔福州話方言雜誌型電視欄目《攀講》在舉辦八周年慶典晚會。火爆的現場,有不少文化名流力挺福州話的市井文化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
「《攀講》這個欄目好,它在福州方言裡算個寶,天天都要看,誰都少不了。」現場,民間優秀文化傳承人、民俗專家方炳桂告訴人民網記者,他年紀大了,但一定要來支持,大家也都很愛護。他說,福州這個唯一的方言電視節目風風雨雨堅持八年不容易。
「剛開始做《攀講》這個節目的時候,我突然覺得有些福州話說得疙疙瘩瘩的。」作家、評論家、福建師範大學教授林焱也表示,《攀講》存在的意義比節目內容的意義大得多。他作為一個福州人,之前和海外歸來的人交流,會因為對方說的一兩個福州方言而楞一下,現在說多了本地話會好很多。
「最早把中國的《紅樓夢》、把中國的傳統小說翻譯到西方的是福州人,是講福州話的福州人陳季同,現代文學開端的第一個十年編的一套《中國新文學大系》翻開第一篇是福州人的,第二篇翻起來還是福州人的。」林焱說,「一個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福州話的貢獻作用還沒有得到更充分的認識。」很多人不知道福州有多麼好的近代史和文化成就,對為什麼很多中國近代的翻譯家、作家出在福州,福州的方言有什麼優勢等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我每天都看《攀講》節目,對土豆、依璋等主持人都很喜歡。」現場,來自福州晉安區的觀眾劉碧珍告訴人民網記者,她今年66歲了,就是喜歡福州話的節目,覺得特別親切而有味道。她說,自己的兒子不看本土節目,但會說福州話,到孫子那一輩,就不怎麼看電視也不會說福州話了。
「福州話是保護福州文化的大船,如果沒有福州話方言,相關的閩劇、伬唱、評話等『非遺』文化就跟著沉下去了。」方炳桂表示,方言有獨特的社會和文化價值。為了弘揚福州方言文化,他還讓人在福州林則徐小學和銅盤小學教小學生說福州話,年青一代也多了些會說福州話的人了。
為了普及普通話,福州方言曾經成為控制的對象。林焱認為,過去覺得福州話很土,現在很多北方人覺得福州是個好地方,這得益於福州話的普及。他覺得,福州方言不太可能成為廣為流通的語言了,但是,從日常和實用的層面,從文化和研究的層面,方言還有特殊的價值。最近的一首叫「拗九粥」的歌流傳比較廣,它所承載的市井文化必須用福州話才能充分體現,這就是方言文化藝術的獨特價值。
「馬祖的福州話普及做得比我們本土好,臺灣做的福州童謠作品也比我們好。」林焱說,如今,不僅是福州話、閩南話,還有些方言,包括歐洲的一些方言的空間都面臨壓縮的危險。但是,就像書法不會絕跡一樣,福州方言區那麼大,福州在海外的鄉親對語言的熱情比本土還高,在海外做的傳承更多,福州話也會得到更好的傳承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