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 | 從#MeToo看女性賦權:女權主義變味了?

2020-12-16 搜狐網

#獨家專業視角,權威解析時事#

Megan McArdle

彭博專欄作家,《新聞周刊》、《大西洋月刊》、《經濟學人》撰稿人

  就在一年前,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還是女權主義運動的化身。當時根據她的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使女的故事》(Handmaid’s Tale)由於「出人意料地合時宜」(我還小小取笑了一番這種說法),受到了廣泛好評。

  不過,如今時間過得可真快。阿特伍德突然發文為自己作辯解,她被指控為「壞女權主義者」,僅僅是因為她表示在沒有任何正當程序的情況下解僱被指控性騷擾的人,最終不會讓社會取得進步。

  當今的女權主義出現了奇怪的傾向,年長和年輕的女權主義者存在明顯分歧。達芙妮·默金(Daphne Merkin)最近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發表的關於女性對#MeToo(我也是)運動存在疑慮的專欄文章就暗示了這一點。最近有篇披露約會細節的文章把喜劇明星阿齊茲·安薩裡(Aziz Ansari)當作羞辱的對象,此後凱特琳·弗拉納根(Caitlin Flanagan)站出來說,「在過去的100年裡,西方的性倫理變化如此之快,以至於到你50歲的時候,對年輕人常見性行為的詳細描述看起來像是科幻小說,」她寫道,「你理解詞彙和句子結構,可是所有的行為都發生在外太空。你只是太老了。」

  我已經和幾十位同齡或比我年長的女性談論了#MeToo的話題,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表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這並不是說我們反對#MeToo運動;哈維·韋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這樣的敗類被趕出娛樂圈和電影界,讓我們感到喜出望外。可是我們也看到,韋恩斯坦和那些主動求歡(令人尷尬、手段拙劣)的傢伙有明顯的區別。對於20多歲的年輕女性來說,她們似乎看不出這種區別,要求對後者進行的社會懲罰不亞於對暴力強姦罪的懲處。

  我們還注意到一點,某些東西似乎與正義訴求有著深刻聯繫:這些女性雖然沒有在身體上或經濟上受到威脅,可是她們卻表達出強烈的無助感。作為人類歷史上最有能力的一代女性,她們怎麼會覺得對身體的控制還不如自己的祖母輩?

  請讓我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我認識的一位頭腦睿智的社會科學家指出:女性有這種感覺,是因為我們不再用任何道德語言來談論性行為,只能表示同意。所以,當男性的做法讓女性感到不妥時,比如極力追求隨意的性行為而不在乎被追求女性的感受,我們只能想辦法把這描述成並非兩廂情願,即使她同意了發生性行為。

  當然,按照過去的做法,我們有很多難聽的字眼來形容那些隨意與女人上床、忽略她們感受的男人,比如下流鬼、好色之徒、浪蕩子和無賴。這些字眼現在已經成了老掉牙的說法。不過在我看來,這正是年輕女性想要表達的意思,而她們卻把男女酒後亂性和糟糕的一夜情說成是男人濫用權力,違背她們個人意願,即犯罪或者近乎犯罪的行為。很多人對此感到不可思議:現在當個壞情人就是犯罪嗎?

  ……

  新聞背景:瑞典加入#MeToo反性騷擾隊伍

商業周刊中文版知識商店是《商業周刊/中文版》新媒體最新推出的付費產品系列。《思·辨》將為讀者每個工作日提供一篇由著名經濟學家和權威專欄作者對熱點事件的獨到觀點和解析,可單篇購買或訂閱全年,#獨家專業視角,權威解析時事# 。大量新產品也將陸續登陸商店,請大家持續關注。

相關焦點

  • 我國的女權主義是否已經變味?讓我們捋一捋女權主義的發展歷史……
    最近幾年,我們能發現,網絡上關於「女權」的話題越來越多,然而在這些話題下面,往往是吵得不可開交的男女群體。女權主義主張男女地位平等,消除對女性的壓迫,那麼為什麼這樣一個合理的訴求卻在我國逐漸變味,逐漸引爆男女群體之間的戾氣呢?我們先來捋一捋世界上女權主義的歷史。
  • 女權主義的流行,已更像一場關於身份的營銷?
    在流行女權主義者們看來,以往女性長期被剝脫自主選擇的權利,被傳統的性別規範安排好擔當的角色,所以現在,女性能夠作出選擇本身,就已經是在反抗男性中心的壓迫。換句話說,只要女性在做選擇,她就是在做女權主義式的選擇。
  • 在中國,女性「超A」風格的崛起會變成消費女權主義嗎?
    Martens的馬丁靴越來越成為新一代女性反抗傳統女性美學的賦權象徵,在中國更是如此。其他品牌當然也想加入競爭。中國上海——從朋克樂手、歌迷到趕場的模特,Dr. Martens在過去幾十年裡始終是眾多人群趨之若鶩的鞋履品牌。
  • 佟新|女權/女性主義認知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
    摘要:』95世婦會的召開有效地促進女權/女性主義知識在校園的生產,並延續到網際網路中的各類新媒體寫作,新的社會空間作用於女權/女性主義的認知共同體的發展。從大學校園看,首先,性別研究課程使學生有機會將自身性別社會化的經驗納入反思中,學生對自我認知的渴望和探索直接或間接地形塑了性別知識的生產。
  • 女權主義抬頭是否說明女性真正開始獨立?
    近幾年女權主義者的呼聲越來越高,呼籲全社會關注女性生存狀態,以使喚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獲得與男性相同的機會。女權主義到底是什麼?拋開理論層面的解釋,女權主義是指婦女和男人徹底平等的思想和社會活z動,而女權主義也叫女性主義,即女性解放,性別平等主義。
  • 男權社會,為女性代言,如何對待女權主義
    曾有女權主義學者問我:「我們怎麼做才能成為你?」這更加深了我對這個觀點的自豪感。每次演講之後,我都會收到新的意約。這讓我在經濟上也有了些保障。很多年過去了。很多我的忠實女粉絲離婚了,我只能猜想問題應該出在她們丈夫身上。她們都表示贊同。但是我注意到這些持女權主義觀點的女性朋友們有一個共同點:對男人的怒氣越來越多,而且在她們眼裡事情永遠都有更深層的含義。
  • 「瘋女人」與女性主義丨思泉3月書單
    思泉閱讀思泉由來自哈佛、哥大、康奈爾、賓大、芝加哥、牛津等頂級名校導師組成,旨在為9-11年級學生提供廣泛且有針對性的閱讀活動方案,致力於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探索各學術領域知識。 思泉導讀會思泉導讀會是一個共同閱讀、交流,以及思想碰撞的線下空間,每期邀請一位重磅講師,為學生解讀每月閱讀書單,加深學生對各個學術領域的認知,為未來的學術生涯做準備。她對自己的經驗擁有權威。
  • 現代女裝演變史 女權主義時尚 打造非一般的時尚氣場
    本期小編總結了近100年來女權主義時尚的演變史,希望能給喜歡女權時尚的女生一點啟示~ 女權主義演變史 她的標誌性裙裝使用了斜紋軟呢,這種材質可以讓女性有更挺括的身材,這種具有商業頭腦的極簡主義也出現在她鍾愛的針織面料和標誌性的小黑裙中。在多維爾的社交圈裡,香奈兒穿的是褲子,這在當時是一個令人震驚的選擇,這也為未來的女權時尚鋪平了道路。
  • 為餘秀華貼上「女權主義」的標籤是對女權主義的褻瀆
    總體而言,我並不認為中國有所謂的女權主義者,頂多就是鼓吹女權主義的人。男權主義是顯而易見的存在。正因為此,作為挑戰男權主義的女權主義者才讓人心生敬佩。不知什麼時候起,詩人餘秀華被一些女權主義鼓吹者貼上「女權主義」的標籤。
  • 女權?女拳?—談談女權主義的「前世今生」
    這是一個很值得討論的社會現象,因為「女權主義」本身是一個舶來品,其發源於西方的女權運動,並在現當代發展壯大,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逐漸傳入中國並擁有了相當大的市場,女權主義究竟是什麼?它是如何演化發展的,筆者整理了一些相關資料進行簡要論述,聊聊女權主義的」前世今生「。
  • 如何正確認識「女權主義」?「偽女權」的本質是什麼?
    女權主義是怎麼發展的?女權主義思想是什麼時候萌芽的?現在一般認為女權主義思想萌芽於18世紀末期,代表性事件就是英國女權主義者瑪麗.沃爾斯通-克拉夫特出版了世界歷史上第一部女權主義著作《女權辯護:關於政治和道德問題的批判》。
  • 中國女權主義發展簡史
    民國後期和新中國初期,經歷了封建王朝到西方民主意識的更迭,中國女性,中國女權開始覺醒,中國一大批有識女青年走出國門,學習西方文化,將女權帶入中國,給正處於封建社會末期的女性以新的希望,最顯著的就是上海,南京當時比較開放的城市,人們的思想逐漸開放,女性的權利逐步提升,當時就出現很多女權主義典範:宋慶齡,向警予,何香凝,秋瑾,鄭毓秀等等,他們參與中國社會建設,為女權奔走
  • 馬小鹽:女權主義,還是義和團式的女拳主義?
    女權主義便是諸多主義的其中之一。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使得女性開始捍衛自己正當的權益,這是一件值得讚美的事。但女權意識的過度敏感和話語尋敵,使得中國的女權主義幾乎演變為一種喜感十足的義和拳表演。由此可見,女權主義已經成為「主義秀場」的時髦詞彙,女性們爭著搶著穿,誰一穿上這件「主義」的禮服,不但佔據了網際網路話語權的高地,還神功附體、刀槍不入、天然正確、風華絕代起來。
  • 女性主義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與反思
    女性主義學者如何看「新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學者麗莎·杜根(Lisa Duggan) 認為,新自由主義並非一套定義明確的思想和理論,它在不同國家的呈現,是全球、本土和國族勢力在各自時空背景下,發展出的一套新自由主義版圖,其最終指向財富和權力向上分配以及對南方國家資源的榨取。
  • 你還在誤解女權主義嗎?
    女權主義是一種原是20世紀60年代起源於美國的一種政治思潮,其最終目標是爭取男女平等。關於「女權主義」一詞的定義,向來眾說紛紜、各執一詞。事實上,「女權主義」一詞的含義一直處於不斷的變化中。另外,一般也認為,女性主義和女權主義本質上相同,只是在概念上稍有不同,一些學者認為「女性主義」比「女權主義」顯得更加溫和,因而容易被人們所接受。一方面女權主義者認識到女性正在遭受來自社會的不公平待遇,另一方面這些女權主義者肯定女性的價值,並沒有將女性置於一種工具化的、私有化的物品或者無關緊要的次要角色。
  • 2017年性別平等狀況出現倒退,女權主義成為公共輿論焦點
    2017年11月,世界經濟論壇發布《2017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該報告對女性的教育程度、健康與生存、經濟機會與政治賦權等四大指標進行測評和排名,2017年這四項指標的指數均有所下滑,經濟與政治兩項尤其明顯。
  • 論重慶女孩的「女權主義」
    我經常聽到重慶女孩不乏自豪地說:「我們重慶女娃『女權主義』很強烈。」重慶女孩的辣我是承認的,但是如果說這是一種「女權主義」的話,作為個人,我就不認同了。從「女權主義」的定義和發生、發展的歷史來看,所謂的「女權主義」,強調的是女性不是男性的附屬品,女性應該享有與男人同等的權力,同時女性也有能力承擔同等的責任。
  • 從迪士尼公主看女權主義(兒童節睡前故事特別分享)
    今天借兒童節,讓我們來八一八這幾年迪斯尼電影中公主角色「女權運動」演變史!從1973年的《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到2016年5月底熱映的《愛麗絲夢遊仙境2》,這些公主電影從最初的女人要是「傻白甜」到現在極力追捧的」女性自強」,充分表明了在美國女性地位的提升和女權主義的發展。下面讓我們來按時間順序分析下每一個公主!
  • 為"女權主義"正名:女權運動與性別理論雜談(上)
    在訪談結束後我總是急切地想為女權主義正名,我想告訴他們,女權運動的浪潮有其深刻的歷史與社會背景,女權主義理論內部有諸多流派劃分,女權絕非平權的對立面;我想告訴他們,之所以會出現令他們反感的微博「女拳」,也許正是因為我們的教育中缺乏對性別問題的重視,才導致大多數希望爭取女性權益的人缺乏對女權主義更為深入的認識。
  • 陳雁:女權主義術語在近代中國的翻譯與流轉
    (27)當時,與「女權主義」同時流行的,還有以往研究罕見提及的「女性中心說」一詞,其在多本辭典中都與「女權主義」同時被收錄。「女性中心說」,也是譯自美國的女權理論,高希聖曾撰有長文介紹瓦特(Ward)的「女性中心說」,細述了「人類中女性的優勝」、「從女性分離出來的男性」等點,都是屬於非常「女權主義」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