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數軸
「虛數i」到底是什麼?為何如此神奇?到底有哪些重要作用?
下面從數軸說起:
「數軸」是學習數學的重要工具。
自然數、整數、負數、無理數等「一切數的問題」只有放在「數軸」中去討論,才不會顯得亳無頭緒。
在虛數還沒發現之前,單條數軸,足以描述所有的實數。但到了17世紀時,數學家笛卡爾發現了虛數,這時一條數軸己顯得不夠用了,於是創立了著名的「笛卡爾直角坐標系」。
「笛卡爾直角坐標系」可以描述為:兩條相互垂直於「原點」的兩條數軸。當我們討論「數的關係」時,「笛卡兒坐標系」就成了非常有用的工具,一切數都能在「直角坐標系」中找到對應的點。
「直角坐標系」第一次建立起了「數形結合」的思想,第一次使用數學公式描述幾何圖形中的「距離」和「角度」,在代數與幾何之間架起了橋梁,笛卡爾建立了一門劃時代的數學分支「解析幾何」。
解析幾何第一次引入了「變量」的概念,牛頓和萊布尼茨以此為基礎創建了「微積分」。
「微積分學」進一步發展為「實變函數論」。
二、虛數與複平面
笛卡爾發現虛數出現後,在「直角坐標系」上建立了「複平面」,用公式可表示為:z=a+bi。
在人們沒有發現複平面時,人們常常感覺「數不夠用。
而現在,數學家們現己經嚴格證明,「一切數」都能在複平面中找到,「數的範圍」不會再超過複數的範圍。
複變函數以「複數為變量」,用於分析函數的規律與變化,其內容豐富,實用性極強,被用於「流體力學」和「航空動力學」,解決了飛機機翼的結構問題。
著名的歐拉公式以「虛i和π的積」做為「自然底數e」的指數,將「複變函數」與「三角函數」聯繫在了一起,這使得「複變函數」也籠罩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數學家稱讚「複變函數」是一種非常和諧的理論,研究它簡直是一種享受。
三、虛數與量子力學、相對論
虛數的發現在自然學科中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20世紀初,「量子力學」誕生,具有傳奇色彩的薛丁格方程問世,令人著迷的是,這個著名方程裡也含有「虛數i」,
但虛數這個東西,一開始實在是看不出它有什麼意義,所以即使它在數學計算裡大量出現,數學家們一開始還是不承認它的名分。比如著名的數學家歐拉就說,虛數是想像出來的數,是不可能存在的,它們什麼都不是,純屬虛幻。不過話雖這麼說,歐拉該用虛數的時候還是用,因為實在沒辦法,不用的話,很多計算根本無法進行。
虛數的這種尷尬地位持續了整整有200多年,最後還是兩個業餘數學家給了它一個名分。這倆人一個是測繪員,一個是會計師,他倆從幾何的角度,給虛數做了這樣一個解釋:你看啊,我們平常說的「數軸」,一般就是畫一條橫線,然後標上一個零點,左邊是負數,右邊是正數。那虛數如果要在數軸上找一個位置,應該怎麼找呢?這兩位說,在這條橫線上,那肯定是找不到的,我們應該在零點處畫一條跟橫軸垂直的縱軸,也標上1、2、3、4……只不過這條線是代表虛數,所以其實是1i、2i、3i……這樣一來,兩條線組成一個坐標系,所有的數字,就都能在這個坐標系裡找到了。比如15i,也就是根號-15,就在坐標軸裡的縱軸上,如果是20+根號-15,那就在橫軸上找到20,縱軸上找到15i,然後二者一交會,就能在坐標軸裡找到這個數字。
你肯定想問,道理我都懂,但這個虛數不還是沒用嗎?其實,虛數還真有用,而且有大用處。我們可以用虛數,來把時間和空間結合起來,構建出一套四維空間的幾何學。而這套幾何學會讓我們發現,時間和空間並不是絕對獨立的,也不是恆定不變的。如果你對物理學比較熟悉就會發現,這個觀點就是愛因斯坦相對論的雛形。
我們生活的世界,在空間上是一個三維世界,意思就是說,確定任何一個位置,無論你採用哪種方法,都至少需要三個維度的數據才能確定,比如經度、緯度和高度。但如果我們要確定某件事情的具體狀況,那光有空間還不夠,還得加上另一個維度,時間。比方說,在2017年9月24日晚上10點,北京市海澱區下了一場雨,這才能準確地說出一個具體的事件。所以,我們需要四個維度,才能準確地確定某件事的時空位置。也就是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四維的時空世界中。
但如果要把時間看成是第四維度,就必須要面對一個問題,就是怎麼才能把時間和空間聯繫到一起進行計算呢?比如說,我們怎麼才能測量一個四維時空裡兩個事件之間的距離呢?如果要測量長寬高,那我們可以用統一的單位,比如多少米、多少英尺。但如果要測量時間的話,就只能用小時、分鐘、年這些計量單位。那1米跟1小時,怎麼結合?
乍看起來,這個問題就跟負數的平方根一樣,毫無意義,但其實也有辦法解決。舉個例子。如果你出門問路,說地鐵站還有多遠啊?那人家可能會跟你說,有點遠,走路還要20分鐘,你不如騎個共享單車,5分鐘就到了。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用時間來表示距離的辦法。我們只要找到一個確定的速度,就可以把時間轉換成空間。那怎麼找到這個確定的速度呢?你可能已經想到了,就是光速。科學家已經發現,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恆定的,不受任何情況的影響。如果我們把光速和時間結合到一起,就可以得到一個距離單位,比如光年就是一個距離單位,代表光在一年時間內傳播的距離。如果我們要計算5分鐘相當於多遠,那就用5分鐘乘以光速,就能得到一個距離。
現在所有的工具都全了,我們看看科學家是如何確定四維時空裡,兩個事件的距離的。測量兩個事件在空間上的距離很簡單,而時間上的距離剛才也說了,我們可以測出兩個事件之間的時間間隔,然後乘以光速,就能得到一個距離。
關鍵在於,時間和空間,畢竟還是不一樣的兩種東西。不能把這兩個結果簡單地加在一起,那樣是沒有意義的。這兩個距離必須要有所區分,顯示出不同才行。那怎麼區分呢?科學家想了個辦法:建立一個坐標系,然後把空間距離當做橫軸,時間距離當成縱軸,這樣一來,四維時間裡的距離,就既有空間意義,也有時間意義,能把兩者完美地結合到一起。
聽到這個坐標軸,你應該想起了剛才說到的虛數吧?沒錯,在這種計算中,虛數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為代表時間距離的那根縱軸,實際上就相當於虛數軸。在四維空間的計算中,時間距離前面,是要乘以i的,也就是乘以根號負1,以顯示出時間和空間的本質不同。
利用虛數將時間和空間結合在一起,組成坐標系之後,科學家發現了一個非常奇異的現象:我們平常所說的兩個事件之間的時間距離和空間距離,其實可以看作是四維距離在時間和空間這兩根坐標軸上的投影。這麼一來,一旦旋轉這個四維坐標系,就可以讓時間和距離相互轉化。從這一點出發,我們會發現,時間和空間都不是恆定不變的,而是跟物體的運動狀態有關。什麼意思呢?一個靜止的人,和一個高速運動的人,時間在他們身上流逝的快慢是不同的。這就相當於運動旋轉了時空坐標系,因此改變了四維距離在時空坐標軸上的投影。聽到這裡,你可能已經意識到了,這不就是狹義相對論嘛。也就是說,數學家們曾經以為沒用的虛數,在相對論的計算中就派上了一個大用場。人們恍然間發現,原來看似毫無意義的虛數之下,居然隱藏著如此重要的意義。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數學文化"方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