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的解剖結構和基本功能

2021-02-13 國際臨床與康復醫學
髖關節是連接軀幹與下肢的重要關節,也是全身負荷體重最多、受力最重的關節。髖關節在日常功能活動中承受巨大應力作用的同時,也在人類直立行走中起著特殊的力傳導作用。因此它既有穩固性,又有很大的靈活性。如何才能更好的保護髖關節,首先得從最基礎的結構和功能說起。下面我將從髖區域的解剖特點和功能性聯繫兩方面進行闡述。

骨盆和股骨的結構作用:承載重量和傳遞髖關節的力。

1)骨盆

髖骨由髂骨、恥骨和坐骨共同構成,從而形成一個結構單位。左、右髖骨在恥骨聯合前方相互連結,而在骶髂關節後方與骶骨相互連結。當這三個關節在骨盆區域相互傳遞時,輕微運動可以減少受力。但是,骨盆主要還是在閉鏈運動中扮演著個體的角色。

2)股骨

股骨的形態使其能夠承受身體重量,並且通過股骨體、頸和頭將地面反作用力傳遞到骨盆的髖臼處。在額狀面上,股骨頸和股骨體之間形成一個夾角(通常125°)。前傾角是股骨頸的軸線與股骨內外髁的髁間連線間有一向前扭轉的角度,範圍8°--25°,平均12°。

1)特點

髖關節是多軸性球窩狀關節,由股骨的股骨頭和髖骨的髖臼兩部分組成。由髂股韌帶、恥股韌帶和坐股韌帶支撐,使得關節囊更加穩固。兩側髖關節通過骨盆相互連接,而通過骶髂關節和腰骶關節連接脊柱。

①關節面

髖關節的凹面,即髖臼,位於骨盆的外側並朝向前下外方。周圍有關節唇,使髖臼變深,以防脫位。關節囊是馬蹄形的,外側尤其厚實,因為此處傳遞主要的承重力量。髖臼的中心部分是沒有關節的。

股骨頭是髖關節球臼結構中的凸出部分,相當於圓球的三分之二,方向朝上、內、前。

髖關節的關節面形態、關節囊和韌帶的加強機制等,使得髖關節在功能活動中能靈活穩健地完成較大範圍的動作,這與其特殊的機構分不開的。

②韌帶

在加強關節囊穩定的三條韌帶中,髂股韌帶、恥股韌帶位於前方,而坐股韌帶位於後方。

髂股韌帶是人體強有力的韌帶之一,起於髂前下棘,向下呈「人」字形,經關節囊前方止於轉子間線。主要作用是加強前部關節囊,限制大腿過伸(使其只能伸15°左右),限制髖關節外旋;恥股韌帶加強關節囊的前下方,可限制髖的外展;坐股韌帶雖然也是加強後方關節囊,但是能防止髖關節過度內收內旋。

2)關節運動

在許多活動中,如深蹲、行走或者是做壓腿訓練,骨盆和股骨都在移動。因此,關節運動機制可以描述成股骨在髖臼中的運動或者是當骨盆在股骨上移動。

① 股骨運動

股骨頭滑動方向與股骨的生理運動方向相反。因此,當髖關節屈曲和內旋的時候,關節面向後滑動;當做伸展和外旋時,則向前;外展時向下滑動;內收時向上滑動。

② 骨盆運動

當下肢遠端固定,如當站立或在處於步態的支撐相,髖臼的凹面在股骨頭上移動,因此髖臼的滑動方向與骨盆一致。骨盆是閉鏈運動中的一環;因此,當骨盆移動時,兩髖關節和腰椎都會運動。

關節囊受機械性感受器的充分影響,能對於位置的變化、壓力以及姿勢的控制、平衡和移動採取的運動做出反應。整個運動鏈的反射性肌肉收縮,稱為平衡策略,當站立時的平衡能力被破壞需要恢復時,就會發生在一個可預測的序列中。關節病變,限制運動,或肌肉無力都會對平衡和姿勢控制造成影響。

骨盆連接脊柱和下肢。骨盆的運動引起髖關節和腰椎關節的運動。臀部的肌肉組織通過相反的動作造成骨盆運動。屈髖肌使骨盆前傾;伸髖肌使骨盆後傾;外展肌和內收肌,使骨盆向外側傾斜。旋轉肌使骨盆旋轉。當股骨在髖關節上移動時,為了防止過度的骨盆運動,骨盆必須由腹肌,豎脊肌,多裂肌和腰方肌穩定。

1)前傾

當骨盆在髖關節的軸線前方旋轉,髂前上棘的骨盆向前方和下方移動,從而更接近股骨的前部。這是由於髖關節屈曲和腰椎的伸展造成的。

造成此活動的肌肉是屈髖肌和背伸肌。

站立時,軀幹的重力線落在髖關節的軸前方;這就是骨盆前傾的時刻。此時,髖關節的穩定性是由腹肌和伸髖肌提供。


2)後傾

當骨盆在髖關節的軸線後方旋轉,髂後上棘的骨盆向後方和下方移動,從而更接近股骨後方。這是由於髖關節伸展和腰椎屈曲造成的。

造成此活動的肌肉是伸髖肌和軀幹的屈肌。

站立時,軀幹的重力線落在髖關節的軸後方;這就是骨盆後傾的時刻。動態的穩定性由屈髖肌和背伸肌提供,而被動的穩定由髂股韌帶提供。

3)骨盆的外側傾斜

額狀面的骨盆運動使得在每個髖關節處運動相反。骨盆抬高的一側,髖關節內收;骨盆降低的一側,髖關節外展。站立時,腰椎向骨盆抬高的一側屈曲。

4)骨盆旋轉

旋轉發生在下肢,固定在地面上。不受支持的下肢向前或向後沿骨盆搖擺。當骨盆懸空側向前移動,這就是所謂的骨盆向前旋轉。軀幹同時向相反方向轉動,股骨內旋。當骨盆懸空側向後移動,它被稱為向後旋轉;在穩定側股骨同時外旋,與軀幹旋轉方向相反。

5)腰椎骨盆節律

腰椎和髖關節在矢狀面上的運動關係。

當腰椎和骨盆向同一方向運動,有用的活動如伸手夠物。

當腰椎和骨盆向相反方向運動,如走路、跳舞等一些需要姿勢穩定的動作。

髖部的異常結構和損傷功能如腿長度差異、靈活度下降,或肌肉失衡會給脊椎或其他下肢關節造成壓力。

1)靈活度下降

髖關節靈活性下降,使承重力傳到脊柱而不是在骨盆吸收。當大腿屈曲時,緊的髖伸肌導致腰椎不斷屈曲。當大腿伸展時,緊的髖屈肌導致腰椎不斷伸展。

2)不對稱的腿長度

①單側短腿

骨盆外側傾斜,並使軀幹彎曲遠離單側短腿。這可能會導致功能性或最終的結構性側凸。單側短腿的原因可能是單側下肢不對稱如平腳,膝外翻,髖內翻,髖關節的肌肉緊張,髖骨向前旋轉,或不對稱骨生長等。

②髖外翻和髖內翻。

股骨頸和股骨體之間較大的病理傾斜角度被稱為髖外翻;較小的傾斜角度稱為病理性髖內翻。單側髖外翻導致該側腿較長,並伴有膝內翻。單側髖內翻導致該側腿較短,並伴有膝外翻。

③前傾和後傾

股骨頸的扭矩增加稱為前傾,並使股骨體內旋;股骨頸的扭矩降低稱為後傾,並使股骨體外旋。前傾通常導致膝外翻、平足。單側前傾發生在相對較短的腿的一側,後傾則相反。

3)髖部肌肉的不穩定及其影響

肌肉功能通過習慣反映出來。錯誤的機制如過長或過短以及力量的不平衡都會導致髖關節、膝關節和背痛。過度使用症候群,軟組織應力和關節疼痛都是長期異常應力所引起的。


相關焦點

  • 肌肉解剖、起止點及功能講解高清圖,收藏隨時查看
    包括三角肌、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和大圓肌。其中,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共同構成一種叫做「肌腱袖」(又稱「肩袖」)的結構,有加固和保護肩關節的作用。功能:基本與橈側腕長伸肌相同。
  • 基礎解剖:手和腕部解剖結構與生物力學,圖文講解
    專門針對手和腕部的解剖結構與生物力學詳細闡述幫助讀者直觀了解手和腕部解剖學結構與功能點擊圖片,了解詳情在手外科領域有句諺語:「不用止血帶的手部手術就像在裝滿墨水的桶裡修鐘錶。」如果沒有紮實的手部解剖學知識,操作起來更像是「在湯裡攪和」。
  • 智慧樹(知到)|2019功能解剖學 答案
    功能解剖學第十二章測試問題:下列關於呼吸疾病或病理字描述錯誤的是選項λ:胸膜炎是由胸膜發炎導致的靜息疼痛疾病B:肋分離是指肋骨和肋軟骨的分離c:上呼吸道感染是指涉及到鼻煙和喉的任何感染D: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氣管到支氣管的所有結構E:哮喘症常因支氣管壁痙攣引起,導致呼氣異常困難
  • ——第一篇:讀懂髖關節再練
    想練好髖關節的前提是我們先要了解髖關節的運動力學機制,要了解運動學機制,就要先懂解剖。髖關節的解剖:骨骼:腰骶骨、髂骨、骶髂關節、股骨頭、肌群:前面連著腰方肌、腰大小肌、腹內外斜肌、腹橫肌、縫匠肌、內收肌等等肌肉;後面臀大肌、臀小肌、臀中肌、闊筋膜張肌、豎脊肌、多裂肌、股直肌、股方肌、股外側肌、髂腰肌、恥骨肌等等,好多肌肉,詳見下圖。
  • 解剖與功能的完美統一
    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見的一類,約佔各種先天畸形的28%,是由於胚胎發育時期心臟及大血管的形成障礙或發育異常而引起的解剖結構變異,或出生後應自動關閉的通道未能閉合(在胎兒屬正常)的情形。最輕的先心病可以終身無症狀,重症者出生即出現嚴重症狀如缺氧、休克甚至夭折。所以早期明確診斷各類先心病對於臨床判斷其預後和制定治療方案非常重要。
  • 年輕人髖關節疼痛,原因是什麼?
    對於中青年髖關節的疼痛,有很多診斷:滑膜炎?股骨頭壞死?關節炎?很多人診治了很長時間,還是疼痛,這是什麼原因呢?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先講一講髖關節撞擊症候群的診斷和治療。在醫學專業來說,髖關節撞擊症候群(FAI)是一組以髖關節解剖結構異常為特徵的疾病,這種異常導致股骨近端和髖臼邊緣間的撞擊,損害髖臼盂唇和相鄰的髖臼軟骨,引起髖關節慢性疼痛,髖關節活動範圍受限。醫學的解釋有些晦澀難懂,簡單的說,就是大跨關節的兩個骨頭在活動時出現相互撞擊,從而引起病變的疾病,而這種撞擊是由於自身骨頭長的比較多引起來的。
  • 成人髖關節發育不良怎麼辦?需要換關節嗎?
    髖關節炎通常是指由於髖關節面長期負重不均衡所致的關節軟骨變性或骨質結構改變的一類關節疾病,許多成年人髖關節功能障礙、走路困難、髖關節周圍疼痛都是由髖關節炎造成的。​成人髖關節炎的病因據統計很大一部分(20%-40%)患者的病因是成人髖關節發育不良!
  • 髖關節肌動學分析
    髖關節內外旋和內收外展 在討論髖關節內外旋的時候不可避免就需要討論到梨狀肌這塊「狡猾」的肌肉,當髖關節屈曲不超過90°時,梨狀肌作用是外旋;當屈髖超過90°之後梨狀肌就和臀大肌前束和臀小肌後束一起成為了內旋肌群。
  • 解剖必備!人體肌肉解剖套圖(建議收藏)
    菱形肌的解剖  部位:斜方肌深層。  功能:近固定時,使橈腕關節伸,參與手關節內收。  橈側腕長伸肌  起點:肱骨外上髁。  止點:第二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時,使手關節伸,參與橈腕關節外展及肘關節伸。  橈側腕短伸肌  起點:肱骨外上髁。  止點:第三掌骨底。  功能:基本與橈側腕長伸肌相同。
  • 髖關節有積液了咋辦?醫生:千萬不能一消了事!
    首先我們說一下什麼是腹股溝,就是腹部的腹,股就是大腿的一個簡稱,腹股溝就是大腿和腹部相交界的一個位置。從上面這張解剖圖片可以看得到腹股溝區域,之所以叫做腹股溝,是因為跟腹部和大腿部的解剖結構都相關的一個區域,但其實它的下方就是我們髖關節的位置。
  • 脊髓的解剖和運動定位
    因此,了解脊髓解剖和識別典型的常見脊髓症候群可用於評估患有脊髓病的患者,並且可以進行更直接的診斷評估。   脊髓解剖— 有31個脊髓節段,每節有一對腹側(前)和背側(後)脊神經根,分別控制運動和感覺功能。前側和後側神經根在兩側結合形成脊神經,因為它們從脊柱穿過。
  • 啟動你身體的「美麗發動機」:髖關節的功能解析與訓練分享
    在我們的身體結構中,髖關節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承載上肢的重量,執行下肢的活動;今天,我給大家分析髖關節訓練對身體的重要性,並給大家列出科學高效的訓練模板;內容較多,但是相信讀完,你一定會有所收穫!
  • 五蓮縣人民醫院超聲科開展新項目—新生兒髖關節篩查
    新生兒髖關節篩查能讓危害寶寶健康的疾病被及時發現,若能對這些疾病早期幹預治療,寶寶就能過上和正常人一樣的生活。那麼,寶爸寶媽的問題來了,什麼是髖關節發育不良?新生兒髖關節篩查真的有必要嗎?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DH)是描述嬰兒及兒童期先天性或發育性髖關節解剖結構異常的統稱,是兒童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包塊髖臼發育不良,髖關節半脫位及髖關節脫位。
  • 髖關節疾病確診法寶——關節外科專家王德利教授科普系列
    如果說這種疼痛在你反覆深蹲、久坐站起、長久行走時明顯加重,甚至影響到你的日常活動,那麼這就要引起你的注意了,因為你有可能患上了髖關節疾病。當遇到這種情況時,不要慌張,應及時就醫進行相關檢查和治療。那麼,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了解髖關節疾病的相關檢查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 呼吸系統的臨床解剖和生理功能
    呼吸系統的臨床解剖和生理功能呼吸系統由鼻、咽、喉、氣道和肺等器官組成。要理解呼吸系統的正常生理功能,首先應了解呼吸系統的結構。下面介紹與呼吸內科臨床有關的呼吸系統的解剖、結構和功能。一、呼吸系統的正常解剖相結構呼吸道以環狀軟骨下緣為界,分為上、下呼吸道兩大部分。
  • 老人胯骨(髖關節)痛,是不是股骨頭壞死了?
    髖關節的概念 髖關節由股骨頭、髖臼兩個骨性結構和軟骨、盂唇、圓韌帶、關節囊等軟組織結構共同構成,周圍包裹著肌肉、肌腱、神經、血管等組織。
  • 核心,髖關節外展肌和臀肌尤為重要
    大家好,這篇文章穎子帶大家通過解剖結構學,了解以正確的肌肉為目標,來保護膝蓋。常見的瑜伽練習過程中為了保護膝蓋,老師會提醒練哪些肌肉可以保護膝蓋?一般都是側重於股四頭肌,但醫學博士Ray Long說,它們缺少其他一些更關鍵的肌肉。
  • 股骨頭壞死疼了26年 換了個髖關節治好了 關鍵在這個技術
    黃剛首先為鄒阿姨進行了CT掃描,將鄒阿姨雙髖關節CT掃描數據傳輸到3D印表機,按照1:1的比例用3D技術「列印」了一個一模一樣的髖關節模型。該模型將鄒阿姨的壞死關節及脫位程度和其他細節完美呈現。藉助該模型,黃主任能看清鄒阿姨骨骼病變的三維立體結構,除了有助於制定詳細的手術預案外,還能利用模型進行術前模擬截骨、固定,提前預演整個手術過程,預見複雜手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類難題,從而提高手術的精準率,縮短手術時間,更能降低手術風險、減少併發症出現。
  • 髖關節的運動方向解析
    同向節律指腰椎和骨盆向同一個方向轉動,例如當我們在做彎腰撿東西等一系列需要上半身大幅度位移的活動。這樣可以增強腰椎的活動度。B。反向節律則相反,比如在正常行走過程中,上身直立,屈髖時腰椎和骨盆轉動方向相反,從而達到平衡,完成行走的動作。當髖關節在做內收外展的時候可以通過觀察不支撐體重一側的骨盆抬起(較對側的iliac crest高)即為外展。反之內收是降低不支撐一側的骨盆。
  • 了解基本的解剖結構,讓你的瑜伽練習更安全有效!
    隨著現代瑜伽的發展,瑜伽體式的編排融入了解剖學的知識,兩者緊密相連。結合解剖學的瑜伽習練,讓瑜伽更加科學,更有利於習練的安全與身心健康。有很多人對身體的肌肉和結構還不太了解,導致理解不了口令中需要做功的具體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