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飯後一支煙,賽過活神仙」……關於飯後習慣的諺語有很多,但這些做法未必正確,照做反而可能有害健康。
吃完飯就坐,據說肚腩容易長肉;吃完飯就活動,又容易消化不良,甚至聽說會導致「胃下垂」……
有一種說法:
有些人覺得吃飽了,運動一下剛好可以消消食。其實剛吃完飯就劇烈運動,會有一部分血液集中到運動系統,延緩了消化液的分泌,容易誘發功能性消化不良。
飯後馬上運動對患有高血壓、糖尿病、胃下垂及做過胃部切除手術的人群尤其不利。
吃飽了就躺下,不僅容易誘發胃食管反流等腸胃疾病,還容易長胖,也不利於控制血糖。白天進餐後不宜立即臥床,晚上睡前2~3小時不宜再進食。
為了確保心、腦等重要臟器的血液供應,進餐後最好不要突然起身,以免引起心腦血管供血不足。比較保險的做法是,吃完飯在原位小坐十幾分鐘,然後再起來走動。
如果想散步,建議飯後休息至少10分鐘再進行,若吃得過飽則需適當延長休息時間。
飯後散步應該緩步慢行,走路的速度適合控制在每分鐘30步左右。
此外,吃水果、喝濃茶、吸菸、開車等行為,最好在飯後30分鐘以後再進行。
還有一種說法:
坐著消化食物,攝入的熱量無法被消耗,容易轉化成脂肪在體內不斷堆積,讓你擁有一個超大的「遊泳圈」。所以說飯後應儘量避免坐著,特別是在午餐結束後,不妨站起來稍微活動一下,腸胃不僅能更好的吸收食物,還能避免脂肪堆積。
吃完飯就立刻躺在舒適的床上,不僅不利於食物消化,脂肪還會再身體各處囤積。而且飯後血液供給主要給了消化器官,大腦和心臟供血會相對減少,這時直接進入睡眠祖航太,如意導致腦供血不足,甚至會形成血栓和中風。
俗話說: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但絕對不是飯後就立刻散步,在飯後的半小時內只適合小幅度和小範圍的活動,因為血液供給主要給了腸胃,如若此時進行大量的散步運動,體內血液又會被重新分配給四肢以及其他部位,不僅不利於腸胃消化,同時還會對大腦和心臟供血造成負面影響。
研究顯示飯後站半小時左右,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偶爾走動一會兒,只要不是劇烈的活動,就不會產生負面影響,而且腸胃蠕動也因此促進。大家可以選擇靠牆站立的方式,不僅能消耗體內的熱量,而且還能減少脂肪堆積,起到一定控制體重的作用。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跟小編一樣不知所措?無所適從?一臉懵?
小編根據網絡上的五花八門的說法,做出以下總結:
可以站立、可以步行、也可以坐著!但是一定要注意時間。如果吃完飯先坐10分鐘,然後起來去散步、或者站立、或者站立著刷碗。這樣是完全可以的;如果吃完飯後一直坐著打遊戲、追劇、看綜藝等長時間坐著;或者吃完飯立刻起身站立作別的事情;或者吃完飯立刻去散步,答案是否定的。建議大家飯後先坐10分鐘左右消消食,然後再站著追劇、追綜藝、散步、洗碗等。這樣會對更好一點。
如果飯後養生,三餐後半小時才是黃金保養時間。
午飯不要吃太飽,不然影響心臟正常收縮和舒張。
如果飯後出現以下4種問題,可能是疾病導致的,就需要當心了。
吃完飯脹氣的人,應少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如豆類、結實的麵食等,還要改掉狼吞虎咽的習慣。如果症狀嚴重,應考慮是否有慢性胃炎、胃下垂等疾病。
飯後立即腹瀉,稍有受涼或吃東西不當就會發作,有時有便意但上廁所卻無大便,人也沒有消瘦,有可能是慢性過敏性腸炎鬧的。
如果一吃辛辣油膩、生冷食物、飲酒就會腹瀉,有的人還會伴有腹痛,腹瀉後腹痛感會減輕,則可能是腸道功能紊亂。
出現這種情況,飲食就得清淡一些,忌食辛辣肥膩、生冷的食物,還要做好腹部保暖。
經常出現飯後嘔吐,建議做胃鏡檢查。除了改變不良飲食習慣,還可適當吃點胃動力藥或胃黏膜保護劑。
常年服用一些藥物的人,如阿司匹林、消炎痛、地高辛、紅黴素等,也可能出現胃腸反應,發生嘔吐。
有的人經常打嗝,不光吃飽後打,有時飯前也打。打嗝的病因有很多,多由消化不良引起,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等病症也會導致打嗝頻繁。
此外,如果突然打嗝不斷,並伴有消瘦、食慾減退等症狀,需要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