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處處都有學問,就連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各自不同的別稱。我們最常掛在嘴邊的可能要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了,反而把人生之初的別稱給淡忘了。可能是因為新出生的小寶寶太招人喜愛了,把這事給丟腦後了。
中國古代對於剛出生的嬰兒有一個非常好聽的別稱——赤子。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對赤子這個別稱用的非常普遍。說話寫文章在用,起個歌名在用,連國外電影翻譯成中文名還在用。如我們常用赤子之心來讚美人們對國家的熱愛之情。
列舉幾處古代典籍中有關赤子的記載,讓我們對中國文化永保赤子之心。
《書·康誥》:「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這句話可久遠了,一下子上推到了3000多年前,這是西周剛建立不久,周成王任命康叔治理殷商舊地民眾的命令裡的一句話。孔子的第31世孫,唐初十八學士之一,經學家孔穎達在注釋時對赤子做了生動形象的解釋「剛出生的新生兒,整個小臉蛋、眉目間粉撲撲的,所以叫赤子」。那全句的意思可以這樣理解「應當像護理新生兒一樣,盡力把臣民治理好,讓他們都能平安健康的生活。」由此看來,赤子的由來起點很高。
《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而孟子是第一個把赤子發展為赤子之心的人。孟子在這裡用赤子之心形容什麼呢?形容「大人者」。這個「大人者」可不是我們今天說的大人小孩的大人,這個大人是指那些擁有極大的行政權力的人,因為這話是說給國君聽的。是說當政者對待他的臣民要有一顆如嬰兒般純真不偽,本色自然的愛心。
看來孟子時代的赤子之心與我們今天進一步發展了的赤子之心還不大一樣。赤子之心發展到今天已經完全人民化了,你我他皆可用。因為我們成了「大人」了。人民是這個國家的主人。國家成了我們效力的對象。所以當我們這一個個「大人」在面對我們為之奮鬥的祖國時,當然要以一顆赤子之心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