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環境

2020-12-25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10月23日,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的有關領導以及全國部分中小學校長共400多人來到北京二中,「北京市中小學素質教育系列活動」在這裡拉開帷幕。

  走進校園,第一感覺就是校園環境很獨特:花木叢中安置了坐椅,同學在這裡看書交談;辦公樓下有一個可供休息的小客廳,黑色坐椅舒適現代;還專門設置了一個談話室,裡面裝飾著同學們的手工製品,那可拼裝的多邊形桌子,暖暖的桔黃色椅子,讓人感覺很溫暖。

  對於這些別具匠心的布置,校長鈕小樺說:

  校園應該以人為本,充滿溫馨,讓所有人有個家的感覺。不要小看校園和客廳裡的坐椅,它其實代表了一種關懷,這種小憩一會兒的舒適能夠消除老師和同學心理上的緊張感和疲勞感。

  另外,好的心情是談話的基礎。以往老師單獨接待家長都在辦公室,辦公室畢竟是辦公環境,給人以距離感。有了談話室,就有了易於溝通的環境。

  談話間,一陣悠揚的音樂響起。下課了。在二中,刺耳的下課鈴已經被音樂取代。

  鈕校長認為,校園環境的建設體現了他們的治校思路,即建設人文校園和建設數字校園。

  建設人文校園,就是要讓每個人都能在這裡得到尊重、信任和激勵。這,其實是每一位學生和家長對於學校的期盼。要讓學校充滿人文智慧和人文關懷,要使校園成為學生生活和發展的樂園,而不是受苦受累甚至懼怕的地方。

  他們首先從提高教師的教學品位入手,提出了一般老師、教學能手、學者型教師和教學藝術家這樣四個層次的教學品位。教學藝術家的定義是,他應該對所教學科知識有獨到見解,知識面廣,教學方法嫻熟,手段多樣,可以出神入化地帶領學生遨遊於知識的海洋,學生得到的不僅是充實而靈活的知識,而且是一種藝術享受。

  關於數字校園建設,二中從1997年就開始在全體師生中展開各種層次的數字培訓。1999年,一期校園網建設完成,並建立了二中網站和二中學生網站,開展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研究工作。2002年8月,學校完成了千兆升級改造工作。

  在數字校園環境中,老師逐步適應了新的工作方法。學校把信息技術與教學全過程全方位地進行了整和,試圖實現整個教學系統的最優化。老師和學生開始了嶄新的網絡生活。網上備課、電子郵件收發批改作業、師生網上交流論辯。可以說,備課、上課、作業提交、課後輔導這四個教學環節,信息技術都已滲透其中。

  二中還在校園網上專門設立了教師業務檔案區,形成了教師業務交流的平臺。老師們將業務成果和所研究的科研課題上傳至此,公開、透明,利於相互交流,利於促進教師成長。

  數字校園為學生提供了更具個性的學習機會。學校在網上開設了近10門選修課,同學們可以到網絡機房點播瀏覽自己喜歡的課程,學習進度和時間完全由自己掌握。

  學生還可以通過網際網路進行研究性學習。據介紹,二中學生網站的工作人員都是由學生自己出任的,內容也都是由學生自己設計和製做的,它已經成了學生另一個生活的天地。

  對此,鈕校長的看法是,這是數位化時代學生必須具備的生存能力。要讓學生學會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和使用信息,還要讓學生體會到,學習不再受幾何空間的支配,不受時間的約束,信息可以最大限度地共享。

  北京師範大學信息科學院副院長黃榮環認為,在很多學校,信息技術的運用一直處於低層次的地位,總是把它定位於輔助教學手段。而通過二中我們可以看到,應該把它提升到基礎的地位,也就是說,應該根據新技術的環境來設計我們的教育。這種地位的改變顯露出的是先進的和前進的理念。

相關焦點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先讓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快樂。美國教育家卡耐基說:「如果我們有著快樂的思想,我們就會快樂……用快樂、樂觀、豁達的胸襟去面對人生吧,我們的人生就永遠是快樂的。」快樂是一種感覺、一種生活態度。快樂需要我們自己持續不斷地追尋,快樂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非物質化的一種快感。現在的很多家長以為在物質層面能給孩子多少就給多少,這樣孩子就會快樂,其實,這真是走入了誤區。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變革?
    但是從全球範圍看,許多國家的教育卻步履蹣跚:許多孩子依然生活在概念化抽象化的書本中,對飛速變化的世界無動於衷。  在智能化時代,我們的工作需要什麼樣的新本領? 在知識界,Alpha Go的深度學習、自我進化將導致預測、決策都在智能化……  人機共存的新生活在內容與方式上有何變化,對未來的人們來說,適應這些新變化,又需要什麼樣的新能力? 對於這一切,我們的教育還思考得太少,探索和實踐得更少。  學校教育脫離現實,和數位化時代要求日益相悖  現實已變,我們的學校教育卻在脫離現實。
  • 我們的教育需要樹立什麼樣的質量觀?
    比如國人的信仰越來越缺失,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環境汙染越來越嚴重,腐敗等社會問題越來越讓人揪心。當脆弱的自尊和虛榮逐漸變得更加理性之後,那些簡單數字所支撐的虛幻第一, 已經引不起人們的多少興奮。在GDP增長的背後,人們更多關注和在意的是政治文明的進步、幸福指數的提升、收入分配的公平。
  • 百年教育,德育為先:新時代,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德育?
    培養有理想,有道德的、能扛起責任的三好青年一直是教育工作的重點內容,從小學開始,便有了「榮譽標兵」的評選稱謂活動,這些獎勵機制在不斷鼓勵著孩子們積極向上,發奮學習,在新時代的教育背景之下,德育愈發的被各中小學開始重視,我們有著高尚的德育目標,不少教職工的工作計劃之中都會寫著「德育為首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老師!
    「教育、教師和教學」這「三教問題」中,教師應該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畢竟他是教育的承載者,教學的執行者。無論是中小學還是大學,人們始終都對名校趨之若鶩,原因就是這裡集中了當地最好的教育資源和最有名的老師。教育搞好了,受益最大的都是我們普通老百姓!因為我們的很多官員和富有者,他們有得是辦法把孩子送到名校、送到國外接受教育。
  • 田心銘: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道德教育?
    例如,以往一個時期中,存在著一種以批判「德育政治化」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德育非政治化」的觀點,我們在當前的討論中也聽到了它的回聲。「德育非政治化」的觀點從兩方面表現出來,一是主張「德育」只能是「道德教育」,必須排除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否則就是 「德育的政治化」;二是表現於對 道德教育的看法上。
  • 中國大學生需要什麼樣的創業環境
    中國大學生需要什麼樣的創業環境 徐井宏:我們的大學科技園學習過矽谷、學習了劍橋,現在到了創一種中國模式的時候了 實習生 王輝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12-16    [列印] [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遊學
    是的,讓精力旺盛的8~10歲孩子去學習繡花和蠟染,在陌生或者簡陋的環境去行動、判斷、抉擇,確實不是容易的事,但即便是那些被判斷有自卑或自閉傾向的營員,也會逐漸嘗試表達、由衷歡笑。遊學,遊學,行路,思考,在教育之中,總有帶路的人,所以,才有求道與問道,當然,也有可能遇到帶錯路的人。以我們所看到的遊學來說,能夠達到教育品質的線路,非常少,原因也簡單,因為並非做教育的人在做遊學,傳統旅行社自然做不了這個事,很多當地團隊提供的內容很精彩,但又與城市學生的教育需求有差距。
  • 我們要什麼樣的教育
    現在的教育太可怕了,學生除了為考試拿結果,別的什麼都不幹了。我在小學的時候,有春季長跑,秋季運動會,跳大繩比賽,小繩比賽,毽子比賽。體育課還踢足球,教我們打籃球。每年還有一次文藝匯演,學校經常組織看電影,主要都是愛國主義電影,培養我們從小愛國。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幼兒園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幼兒園 2017-12-07 16:33 作者:賈冬婷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7年第50期
  • 吳彥:我們這個時代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法學教育?
    我們正是通過教育才把前輩的知識與洞見傳承了下來,發揚開來,從而創造一個更豐富和更能滿足人的需求的世界。所以對於任何一名致力於教育的學者來講,反思教育的性質、目的與內容永遠都是必要的,甚至是迫切的。對於法學教育來講,情況亦是如此。法學教育到底是何種性質的教育?它與我們現在時常談及的通識教育到底有何種關係?法學教育到底應當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應當設置什麼樣的課程才更有利於我們去培養這樣的人才?
  • 中小學需要什麼樣的創客教育
    核心提示:「我們在生活中發現的問題是什麼?」「我們是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的?」「我們因此創作了怎樣的產品?」「對這件產品未來還有什麼樣的設想?」這四個問題,來自杭州市保俶塔實驗學校的一堂創客教育示範課。與其說是「課」,倒不如說是一場別開生面的學生新研製產品發布會。
  • 從女兒的一篇作文說起: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育方式?
    看的出來,這些都是女兒的心裡話,也是我們對她的期許:健康、樂觀和踏實的生活,努力追求並實現自己的理想。作為家長,我們都在思考如何教育我們的子女,如何養成良好的習慣和素養,可以幫助他們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健康快樂生活和工作,對於小到每一個家庭,大到整個社會教育體系來說,這都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課題。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校園文化?
    孩子們又需要什麼樣的校園文化?記者在對各中小學校進行調查後發現,各中小學校對校園文化都有著自己的理解。但是,讓校園文化融入孩子們成長的記憶,則是所有學校共同的追求。  辦學理念是靈魂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校園文化都應該建立在明確、可行的辦學理念基礎之上,學校長久圍繞此理念運作後,自然會形成自己的校園氛圍和文化,任何初次踏入學校大門的人,自然都會感受到它的存在。
  • 在早期閱讀中,低幼孩子需要怎樣的環境什麼樣的書
    在早期閱讀中,低幼孩子需要怎樣的環境什麼樣的書 澎湃新聞記者 楊思超 2019-12-04 10:47 來源:澎湃新聞
  • 臺灣的環境教育論壇什麼樣?
    臺灣環境教育論壇正式名稱是「環境教育學術暨實務交流國際研討會」,去年9月舉辦了第29屆。論壇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臺灣環境教育學會舉辦的第29屆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同時也是第12屆「兩岸四地可持續發展教育論壇」。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素質教育?
    這是記者採訪廣東商學院三水校區的素質教育學生精品活動建設的最深感觸。該校圍繞「在快樂閱讀中成長、在創新實踐中成長、在能力拓展中成長、在文藝薰陶中成長」4個主題,培養學生求知、求真、求善、求美的綜合素質,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 作為孩子的父母應該沉思,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教育?
    作為孩子的父母應該沉思,中國教育的差距在哪裡?! 筆者有幸在家接待了一位來自美國的小女孩。早餐後美國女孩跟我說:「這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早餐,非常謝謝您!」看著我驚詫的表情,她解釋說:「一般假期,我們學校都組織同學出去遊學。這次是第一次到中國,主要去上海、南京、北京和西安。」這四個城市是家長和老師們精心挑選出去的,基本代表了中國的過去和現在,我在暗自佩服的同時不由得發問:「你們這樣週遊世界,學習怎麼辦?」要知道我們的孩子寒暑假幾乎都奔波在各培訓點啊。美國女孩看著我孩子一臉的羨慕說:「我們平時的學習任務很重的,每天回家的作業量是5小時。」
  • 教育學教授趙勇:人工智慧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我們的教育是改變命運的過程,我們必須有這個分數。最近我看了衡水一中、毛坦廠的很多文章,有一些感觸。我們不敢改,我們不能輸在起跑線,這是我們選拔機制的問題,就相當於我們認為只有考好之後才能夠進好大學,只有進到好大學才能找好工作,從而「學而優則仕」才能往上走,這就是我們認定的路子。創新教育想單純追求理想而忽略了教育的功利性因此難以被大眾接受。
  • 揭秘教育新趨勢!孩子的未來,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而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從目前社會變化、經濟發展以及國際環境等來看,未來的教育發展趨勢將發生新的變化。>趨勢一:從知識技能向綜合能力轉變隨著資訊時代的發展,未來對人才的要求更高,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人才孩子的未來,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育?現在機會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