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除「七出」休妻之外,還有哪些「離婚」政策?

2020-12-20 北晚新視覺網

《詩經》三百篇中不乏棄婦的哀訴,如著名的《衛風·氓》,女主人公嫁給了貧困的丈夫,「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終日操勞持家,不曾犯下什麼過錯,卻依然被無情拋棄:「女也不爽,士貳其行。」雖然是文學表述,卻也直觀反映著當時的社會問題:丈夫不以喜新厭舊為恥,糟糠之妻的地位毫無保障。

作者 ▌李楚翹

先秦人的出妻理由

提起中國古代的離婚制度,恐怕很多人最先想到的都是大名鼎鼎的「七出」,也就是封建時代男子合法休掉妻子的七種理由。「七出」的說法最早見於西漢禮儀學者戴德編著的《大戴禮記》(按:戴德侄子戴聖刪減《大戴禮記》編成《小戴禮記》,也就是後世傳習的儒家經典《禮記》),原文是「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並將這七種行為依次對應上升為道德層面的惡果,分別是「逆德、絕世、亂族、亂家、不可與共粢盛、離親、反義」。

以今日眼光觀之,這七條載於禮經的休妻理由未免強橫霸道,但這並非漢代儒學家於書齋中憑空捏造而來,實是對先秦以來人們婚姻生活矛盾的總結。從現存史料來看,先秦時代堪稱中國歷史上離婚率最高的時期之一,無論是記錄王公貴族事跡的《左傳》,還是反映下層百姓生活的《詩經》,都不乏對離婚現象的記載,且理由往往匪夷所思,男子幾乎隨便找個藉口就可以「出妻」。

比如,《左傳·僖公三年》的末尾,生動地描述了齊桓公一怒休妻的故事:「齊侯與蔡姬乘舟於囿,蕩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齊桓公和夫人蔡姬在宮苑中泛舟遊玩,蔡姬是個調皮的女子,她把小舟弄得來回搖晃,想嚇唬齊桓公。桓公雖為一代霸主,生活中卻敏感而膽小,瞬間嚇得臉色都變了。就這樣,因為一個玩笑,出身尊貴的蔡姬遭到了離棄。

伴君如伴虎,蔡姬的悲劇多少還有些緣由。可身在先秦貴族階層,居然還有女子因為太過能幹而被休。《史記·循吏列傳》載:「公儀休者,魯博士也……嗜食茹而美,拔其園葵而棄之。見其家織布好,而疾出其家婦,燔其機。」這是說魯國的相國公儀休,一輩子提倡天下為公,認為自家園子裡種的美味蔬菜和自己夫人織出的漂亮布匹都是對老百姓生存資源的侵佔,於是拔掉了好好的菜,休掉了賢惠的妻子,還一把火燒掉了織布機,表示「食祿者不得與下民爭利」。後人將「拔葵去織」的典故引為官場美談,卻忽略了故事中女主人公的不幸與無辜。

同樣因為一匹布離婚的還有戰國名將吳起,他和夫人在織布機前上演的戲碼堪比魯智深作弄鎮關西。《韓非子·外儲說右》這樣記載:

(吳起)使其妻織組,而幅狹於度。吳子使更之。其妻曰:「諾。」及成,復度之,果不中度,吳子大怒。其妻對曰:「吾始經之而不可更也。」吳子出之。

吳起像

身為三軍統帥的吳起在老婆面前毫無大將風度,一匹布織織改改,仍不符合他的要求,妻子還了一句嘴,就直接被送回了娘家。最神奇的是,吳妻的娘家人都認為這樁離婚十分正當,並且振振有詞地解釋道:「吳子,為法者也……欲以萬乘致功,必先踐之妻妾然後行之。」看來,在戰國時代,法家信徒的妻子是個「高風險職業」。

儒生的妻子也許更不好當。荀子曾在著作中爆料孟子「惡敗而出妻」,唐人楊倞註解為「孟子惡其敗德而出妻,可謂能自強於修身也」,意思是孟子認為妻子品行不佳,一起過日子很不利於君子修身自強,於是提出離婚。那麼孟夫人究竟是如何傷風敗俗的呢?答案是坐姿不雅。漢代劉向《列女傳》、韓嬰《漢詩外傳》均載,孟子外出回家,看見妻子蹲在床上,感覺很不雅觀,就決定休掉妻子。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因為妻子在家衣著不整,孟子認為這樣會敗壞身體,郭沫若早年的小說《孟夫子出妻》即由這一思路衍生而來。

今人很難理解孟子上綱上線的休妻理由,但在當時,曾子一定對此很有共鳴。《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中記載,曾子因為妻子蒸飯沒蒸熟,就休掉了她:「及其妻以藜烝不熟,因出之。人曰: 『非七出也。』參曰: 『藜烝,小物耳。吾欲使熟,而不用吾命,況大事乎?』」別人勸說他不應因此離棄妻子,畢竟廚藝不佳並非「七出」範疇,但曾子有自己的理由:連煮飯這等小事都無法做好,何況是大事?聽起來似有幾分道理,卻也實在不近人情。

知識分子如此,一般百姓對婚姻契約的觀念更為淡薄。《詩經》三百篇中不乏棄婦的哀訴,如著名的《衛風·氓》,女主人公嫁給了貧困的丈夫,「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終日操勞持家,不曾犯下什麼過錯,卻依然被無情拋棄:「女也不爽,士貳其行。」更悽慘的還有《邶風·谷風》中的女子,在生兒育女後遭到丈夫的莫名嫌惡,「既生既育,比予於毒」「不我能慉,反以我為讎」,最後被趕出家門、眼睜睜看著美貌新人取代了自己。雖然是文學表述,卻也直觀反映著當時的社會問題:丈夫不以喜新厭舊為恥,糟糠之妻的地位毫無保障。

從七出到三不去

一言以蔽之,在先秦時代,上至貴族、士人,下到貧苦平民,男子任意出妻的現象普遍存在。《戰國策·趙策》載,趙太后在將女兒嫁到燕國後,每逢祭祀時總要祝禱「必勿使反」,一國之母都成天提心弔膽地擔心女兒被休掉遣返,可見當時離婚之風的盛行。誠如《禮記》所言:「夫婦之道,有義則合,無義則去。」這說的是挺瀟灑,結合上述事例一看,卻多少有些細思極恐,也難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模範婚姻如此令人豔羨了。

由於年代久遠,史料少見,無從覓見當時律法中對於離婚條件的規定。但至少在春秋時期,人們已經有意識地在限制這種隨意出妻之風。如《管子·小匡篇》中,管仲建議齊桓公整肅諸侯國的風氣,將「士庶人毋專棄妻」列為一項指標,與「毋專殺大臣」同等重要。管仲相齊後,更是將「限離令」搬上明面,「士三出妻,逐之境外」,如果一位男士拋棄了三位妻子,那麼他就被剝奪了做齊國臣民的權利,這種規定其實還是相對寬鬆的法令,也從側面反映了在禮崩樂壞背景下的社會中,婚姻關係實在脆弱——得離三次才算犯法。

管仲像

秦統一天下後,明確了離婚需要官方認可的程序。如《睡虎地秦簡》載:「棄妻不書,貲二甲。其棄妻亦當論不當?貲二甲。」這是說男子出妻必須上報官府,私自離婚的話,不但男方罰錢,被拋棄的女方也要同等受罰,著實令人哭笑不得。

到了漢初,「七出」的說法正式見於文獻。比之前代從次數、從程序上作限制,「七出」從類目上為男子休妻的理由劃定了範圍。這既是一種規定,也是一種約束,雖然其中不乏現代人難以接受的藉口,比如「多言」「善妒」,但結合先秦以來女子動輒遭棄的歷史,「七出」實有積極的意義,它意味著,至少在禮法上,丈夫不能因為這七件過錯之外的事端隨意棄妻。

在漢代官方律法文獻中,雖無「七出」的正式表述,但它作為一種道德規範,推動著人們婚姻觀念的轉變。或者說,禮的規定,比法律統攝的範圍更廣。並且,《禮記》中又進一步用「三不去」來約束「七出」。「三不去」是指三種不能休妻的條件:有所娶無所歸(無娘家可歸的)不去,與更三年喪(曾為公婆守孝三年的)不去,前貧賤後富貴不去。

第一種情況是傳統道德觀中的憐孤惜弱,後兩種情況則肯定了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貢獻。凡滿足這三個條件之一的,即使女子不幸踩中「七出雷坑」,丈夫依然不能休掉她。

「七出」「三不去」在唐代被正式引入法律,並且更為詳細地規定了「七出」的適用條件,事實上進一步限制了男子休妻。比如「無子」這一條,《唐律·戶婚》載:「妻年五十以上無子,聽立庶以長。即是四十九以下無子未合出之。」也就是說,唐朝法律認定,女子五十歲時仍沒有子嗣,方符合「七出」中的「無子」一項,以防備青年男士以無子為由拋棄尚可生育的妻子。事實上,按照古人十幾歲結婚的制度,夫妻雙方到了半百之齡,已彼此相伴三十年以上,此時再以「無子」為由離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從今天的法律知識來看,「七出」屬於「過錯離婚」,一方面懲罰婚姻生活中有過錯者,另一方面為無過錯者提供保護。《唐律》規定:「妻無七出及義絕之狀而出之者,徒一年半。雖犯七出,有三不去而出之者,杖一百,追還合。」對於隨意休妻的男子,處以一年半的徒刑,如果妻子符合「三不去」條件的,再打男子一百大板,並勒令其應還妻子。雖然這種強制的「限離」未必能使夫妻此後生活幸福融洽,但在男尊女卑的社會中,對於女性基本婚姻權益的保障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來源: 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08

相關焦點

  • 細數古代休妻的七出之條,不得不說在古代,做女人真可憐
    出妻或休妻,這種說法還是比較偏向於男人的,可以說是男子專權的一種表現形式。而所謂的出妻,這種說法你可能不大明白。但如果我們說「七出之條」,恐怕你就會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了。這不是我們常常在古裝電視劇中聽到的「專業名詞」嗎?正是如此。我們在看古裝劇的時候,一般在演到男子要休妻的時候,妻子都會哭哭啼啼地說:「相公,我並未犯『七出之條』,你何以想休我。」
  • 古代男人一言不合就休妻?我們都被電視劇騙了
    經常會在一些古裝劇中看到丈夫休妻的橋段,丈夫一怒之下一紙休書將妻子送回娘家,那麼真實的情況又是咋樣呢?古代的男人真的可以隨隨便便休妻嗎?真的可以一言不合就趕回娘家去嗎?每個歷史階段都有自己的遊戲規則,和當時人們的經濟水平和思想觀念有著密切的關係。
  • 古代的不許離婚與離婚,女人的痛苦沉沒於歷史幽暗處
    (視覺中國/圖) 說到古代的離婚,讀儒家經典上的規矩,或者法律上的相關規定,那是一種感受;讀古代的具體事例,則又是一種感受。 那個著名的「七出之條」,簡直就是口袋罪。沒兒子,男人可以提出休妻,但這極可能是男人自己的問題啊;多說了幾句話,男人可以提出休妻;嫉妒了,男人可以提出休妻……什麼叫話多,什麼叫嫉妒,解釋空間都很大。
  • 古人離婚理由奇葩,一言不合就休妻,夫妻財產分割早有特例
    神馬三生三世、神馬知否知否,把我們現代無聊人看得雲裡霧裡,尤其是那些只羨鴛鴦不羨仙的甜蜜劇情,還有古代渣男們出神入化的泡妞神技,使得電視機前面的單身狗們恨不得立馬穿越過去。那麼問題來了,古人光鮮背後的煩惱都能告訴你嗎?
  • 古人離婚的三種方式
    秦朝時稱離婚為「棄」,漢朝後又有了「出妻」「休妻」的說法,到了近代才叫離婚。第一種離婚方式是丈夫要求解除婚姻關係,這種離婚稱為「出妻」,民間稱為「休妻」。先秦時未對休妻作制度上的規定,導致離婚盛行。漢朝時,為了維護婚姻穩定,國家對休妻作了限定,不可隨意休妻。
  • 【胡律師說法】沒有民法典,中國古代是怎麼離婚的?
    隨著《民法典》的腳步漸近,關於離婚冷靜期的熱議不斷。許多人說離婚變難了,對比之下,中國古代怎麼離婚?離婚難嗎? 從秦漢到唐,古人離婚還是簡單的,宋代程朱理學興起後,離婚變難,女性離婚更難。
  • 「一別兩寬,各生歡喜」:細說古代婚姻中的「七出三不休」!
    現代社會離婚的男男女女不計其數,雙方都有權提出離婚,國家為了維護婚姻更是有了《婚姻法》,為了避免年輕夫妻衝動之下離婚後又後悔,還設置了離婚冷靜期,然而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會,休妻,也就是離婚的主導權完全在男人手裡,妻子完全從屬於家庭,但丈夫也不是想離婚就能離的。
  • 古代人是怎麼離婚的?
    古人把離婚叫休妻,但受到封建思想的約束,當時只有休妻並沒有休夫的說法。也就是說古人離婚只有男子才有資格提出來,女方是沒有這個權力的。古代有「和離」的說法,跟現代的協議離婚相近,不吵不鬧和和氣氣的分手,史料記載古代的離婚制度有「七出」與「義絕」。「七出」是古代最常見的離婚形式,當時 只要出現七種情況,男子便可以提出休妻。
  • 在古代和離要達成哪些條件?
    但在古代,夫妻之間過不下去要離婚,也是常有的。雖說結婚是一輩子的事,但如果真的過不下去,也不能勉強。尤其在古代,很多都是先結婚後戀愛,那最後能不能戀起來,就是個未知數了。01「七出」和「三不去」大家看過古裝劇的應該都知道,在古代,離婚有休妻與和離兩種形式。休妻,指男子單方面離棄妻子,而為了讓男子休妻在一定的條例指導下進行,於是政府將丈夫休掉妻子的理由裡加上了七出。
  • 婚姻制度:古代女子在什麼情況下會「被離婚」?
    那麼陸遊的母親是以什麼理由讓陸遊休妻的呢,這就不得不說到我們古代的婚姻制度中,婚姻的解除。我們常常會在影視劇中聽到」七出之條「。這個就跟婚姻的解除有關係,那麼是哪」七出「呢?我們古代的很多制度都是從西周時期就沿襲下來的,七出之條也是。西周時期,婚姻的解除以男方家庭的單意離婚為主,稱為七出。
  • 唉,我說那誰,離婚協議你還是籤了吧。唐代居然也有協議離婚?
    今天的話題,我們就來聊聊,唐代離婚的那些事,看看如果在唐代想走協議離婚,有哪些注意事項。01一、唐代離婚——七出、義絕、和離唐代法定的離婚方式主要是三種:七出、義絕和和離。三種離婚方式要求主體和司法實踐中有著很大的區別。下面我們挨個說說。01 七出——抓個錯就休了你七出,也叫「出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休妻」。
  • 古代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別被誤導了,在古代可是有「重婚罪」滴
    古代的「重婚罪」從先秦到清朝,歷代法律都嚴禁"有妻更娶",娶二個妻子肯定是構成犯罪的,用今年法律的術語叫"重婚罪",在古代,罪名叫"停妻再娶"。對於重婚罪,先秦是最高可判死刑。唐朝的法律規定,有妻子了還在娶妻子的,男子要流放一年,女子家減去一個等級。如果是男子騙婚,流放一年半,女子家不受處罰,官府判他們離婚。
  • 古代夫妻是怎麼離婚的?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還是很完善的
    這在古代大士子中間還是十分流行的。以上就是我們前文中說道的中國古代的一夫一妻一妾多婢多姬的制度,妻子、小妾、婢女、歌姬都是有著嚴格的區別的,只有妻子方能和自己的丈夫地位相當,是一個家庭裡面處於主要位置的人員。那麼,在中國古代人們對婚姻如果厭倦了或者結過婚以後感到不合適了是不是可以隨便離婚呢?
  • 【寧姐話家事】訴訟離婚法定事由的那些事
    許多朋友在諮詢準許離婚的條件時,都會出現一定誤區,有的甚至認為夫妻分居兩年後會「自動離婚」。那麼,我們的婚姻可以自動解除嗎?事實上,按照我國現代法律制度,離婚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夫妻雙方通過協議的方式,前往民政部門籤訂離婚協議並領取離婚證;二是當夫妻雙方就離婚事宜無法達成一致意見時,任何一方均有權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人民法院判決解除婚姻關係。
  • 文史評論 | 一別兩寬,各生歡喜:古人離婚才不稀罕冷靜期
    這項政策的出臺,無疑是為了降低如今不斷走高的離婚率。不過,究竟會降低離婚率,還是降低結婚率,在網友看來還是一個謎,畢竟離婚的成本如果變高了,恐婚族們恐怕更難踏入婚姻的圍城了。離婚不是什麼新鮮事兒,它不是現代產物,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離婚這種現象了,比如我們熟知的孔子。孔子、孔子的兒子孔鯉、孔子的孫子孔伋都是離過婚的人,所謂「孔門三世出妻」指的就是此三人。
  • 古人是怎麼休妻的?孔子把老婆休了後,兒子和孫子都效仿了他
    古代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多時候婚姻是由不得自己做主的。而且古代是男尊女卑的社會,女性地位不高,在婚姻方面也是如此。一般情況下,只有男性休妻的份。那你知道嗎?孔子一家連續四代都有過休妻的經歷。
  • 離婚冷靜期,戴什麼珠寶?
    據民政部近日文件,自2021年1月1日起,民政局協議離婚的夫妻,需要經過申請、受理、冷靜期、審查、登記(發證)五個步驟。屆滿離婚冷靜期後的30日之內,雙方需要共同到婚姻登記機關領取離婚證,逾期不領則視為撤回離婚申請。這兩天,馬上要施行的「離婚冷靜期」,讓大家的目光又聚焦到了這份半年前就吵地沸沸揚揚的新規定上。
  • 離婚冷靜期可怕還是人可怕?古人想離婚怎麼辦?
    但說實話,作為一個曾經在律所接觸過近百樁離婚案件的法律工作者,我不認為《民法典》中&34;有什麼不好,真正離不掉婚的根本也不會去民政局,而都拐角去法院了,真想離的不會因為這一個月就不離,而衝動的反而可以在這一個月好好思考下婚姻哪裡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