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危機最終會過去。但是在山的那一邊,等待我們的將不會像我們所知道的新冠病毒蔓延之前的樣子。
想像一下,在新冠病毒疫情被控制之後,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子。
在這個緊張的時刻,這是很難做到的——尤其是當你發現自己被關在家裡,掙扎著為自己的小公司支付員工工資,或者試圖在網上找到一個可以送貨的雜貨店來給冰箱補貨的時候。或者更糟糕的情況是,假如此時你正在與疾病或者你所愛的人的疾病作鬥爭。
這場危機最終會過去。但是在山的那一邊,等待我們的將不會像我們所知道的新冠病毒蔓延之前的樣子。
這場疫情已經重塑了消費者、企業和政府的行為。長期持有的設定已經被拋棄。當政策制定者花費數萬億美元來穩定經濟的時候,赤字鷹派幾乎沒有發出一點聲音。一度被認為過於激進的全民醫保和社會安全網絡正在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債務已成為一個貶義詞,而藥品和醫療用品關鍵原料的短缺,正在考驗全球多元化的長期優勢。
全球最大的新興市場基金之一、規模達400億美元的景順奧本海默新興市場基金(Invesco Oppenheimer Developing Markets fund)管理者賈斯汀·萊弗倫茨(Justin Leverenz)表示:「新冠病毒是一隻真正的黑天鵝,既不可預測,又具有影響重大。「黑天鵝決定歷史,因為只有在這個時候,國家、社會和個人才不得不從根本上作出改變。黑天鵝會改變一切,包括國家與市場之間關係的性質,以及所謂的公共產品,如醫療保健和教育。」
投資者不會等著看未來會發生什麼。他們正在試圖找出什麼是新常態——觀察哪些趨勢會隨著人們形成的新習慣而加速,比如食品雜貨的外送,在網上看醫生和見客戶,以及重新評估債務、重新審視資本主義和全球化方面的正統觀念。
後疫情時代一些可能的跡象已經開始在亞洲浮現。自中國停工兩個半月以來,人們正在開始冒險:中國商場的銷售已經恢復到2019年水平的一半,房屋銷售正在反彈。
這證明人們將再次外出——即使這意味著他們手邊要有一個口罩,並同意接受體溫檢查。外出吃飯或看電影時搶座位可能會變得更加困難,因為餐館和電影院會為了拉開客人之間的距離而把座位隔開。上下班尖峰時間的擁堵情況可能會減少,因為普遍在家辦公的實踐,說服了公司可以允許更多的人遠程辦公,並重新審視它們龐大的辦公空間。
當然,我們還不清楚世界會如何向後疫情時代轉變,也不知道美國何時會到進入後疫情時代。一種新冠狀病毒的疫苗或治療方法可能將改變這個進程。當前全球約有140種實驗性藥物治療和疫苗正在開發中,但疫苗可能需要12至18個月才能真正上市。
四月上旬,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福奇(Anthony Fauci)博士說:「我們將逐漸回到一個可運轉社會的狀態。」但他補充說,恢復「正常」後的社會將不同於新冠狀病毒疫情暴發前的狀態。
新的社會將需要進行廣泛的測試和監控,同時鼓勵人們遵守一些限制。這一點——以及準備充分的醫療保健體系——幫助德國、韓國和中國臺灣逐漸恢復正常。
然而,測試一直是美國薄弱的方面。根據Cowen Research的數據,到目前為止,在人口達到或超過500萬的國家和地區,美國接受測試的人口比例,落後於中國香港、西班牙和義大利,只有0.6%。而且美國各種各樣的限制措施可能會引發連綿不斷的衝突,或者像中國香港一樣暴發第二波疫情。
松橋投資(PineBridge Investments)全球多元資產策略主管邁克?凱利(Mike Kelly)表示:「如果沒有測試和跟蹤,你就不得不關閉所有經濟活動,而市場尚未考慮到這一操作的成本有多高,我們的經濟可能不得不下滑更長時間。」松橋投資管理著970億美元的資產。
還有一個心理因素:疫情會觸發扁桃腺——大腦中可被恐懼激活的一部分——釋放出一股腎上腺素,這種腎上腺素可以創造一種很high的情緒——採取「社交疏離」措施在零售店購物的人們彼此間就瀰漫著的那種「同甘共苦」的情緒就是一種體現。這就破壞了人們的「控制錯覺」(編者按:心理學上就指的是認為以為自己對事物有控制能力)。聖塔克拉拉大學(Santa Clara University)商學院的行為金融經濟學家赫什·舍夫林(Hersh Shefrin)說,但是如果這種威脅持續下去,身體就會開始分泌皮質醇,這往往會削弱人們進行理性思考的能力,從而引發恐慌。
進一步的失望情緒和接連不斷的經濟損失可能使情況變得更糟。
「只有流氓交易員才會加倍下注;我們其他人可能會在第一次虧損時表現出冒險精神,但當另一次我們還沒有準備好的虧損發生時,那才是真正的恐懼開始的時候,」舍夫林說:「我們會變得非常保守。」
這種保守主義可能會成為消費者、公司和政府在後新冠疫情世界重新矯正投資觀念後的一個普遍主題。
以下是它是可能的顯現方式:
消費者:儲蓄率將會上升
消費者的帳單將決定經濟復甦的範圍。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之後,個人儲蓄率從幾乎為零飆升至創紀錄的28%,因為大蕭條時期的那代嬰兒專注於未雨綢繆。
德意志銀行證券(Deutsche Bank Securities)首席經濟學家託爾斯滕(Torsten Sl?k)說:「這次疫情的衝擊,加上市場拋售和失業,可能促使消費者增加儲蓄(包括那些仍有工作的人也一樣)。
美國的早期數據顯示,消費者已經開始削減支出:研究公司亞歷山大 · 巴貝奇(Alexander Babbage)從基於地理位置的分析中篩選出的最新數據顯示,在因此次危機而面臨收入減少的人群中,約有40% 的人甚至減少了必需品的支出。
在市場借貸機構LendEDU上周(3月29日至4月4日)發布的另一項調查中,一半以上的受訪者動用了儲蓄或應急基金,63%的人擔心資金不足。
即使是在貿易戰中表現得像特氟龍(編者註:扳不倒的,尤其用於從政者)一樣的中國消費者,也顯示出了壓力。2月份中國消費者的信用卡、抵押貸款和其他債務的拖欠率急劇上升。
儘管如此,亞歷山大·巴貝奇的最新調查發現,人們最期待再次外出就餐。
信任也會在他們消費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9/11之後,政府要求運輸安全管理局(Transportation Security Administration,TSA),對航空旅客進行篩查,贏得了民眾的信任。我現在看不到這一點,」亞歷山大·巴貝奇執行長艾倫·麥基恩(Alan McKeon)表示:「現在,人們正指望其他政府機構和企業提供領導力和可見的解決方案。」
在這方面的措施有多種形式,包括一些公司已經加緊幫助社區或其員工,或者正在採取明顯措施保證消費者的安全,例如清潔手推車和在雜貨店的收銀臺設置保護盾。
這些措施也包括投資於一個多渠道的辦公模式,讓公司與客戶能夠在線上或者線下互動。例如,耐克公司(Nike)在中國已經看到了了早期的復甦,它通過保持商店清潔及通過APP與消費者建立聯繫,為他們提供健身方面的教育,而不僅僅是賣運動鞋,麥基恩說。
另一個例子是奢侈品牌LVMH Mo?t Hennessy Louis Vuitton(MC.France)。在亞洲,當消費者仔細觀看商品時,該公司向消費者發放白手套,並讓銷售人員練習與消費者保持社交距離,同時戴上時尚的口罩。「這使得公共衛生成為一件時尚而充滿關懷的事情,」 麥基恩說。
隨著人們被迫在網上購買食品雜貨,新冠病毒疫情使人們脫離了日常生活,養成了新的習慣。老年人——不僅僅是青少年——已經開始在網上社交。人們在家工作,與客戶、商業夥伴和顧客進行虛擬交流,可能會徹底改變工作場所的概念,並引發人們對於習以為常的商務旅行的重新評估。
瑞銀全球財富管理(UBS Global Wealth Management)美洲主題投資主管蘿拉·凱恩(Laura Kane)表示,這為那些擁有有助於創建更快、更安全的數字網絡的技術基礎設施公司創造了更多需求。儘管瑞銀財富管理在未來6至12個月內將減持技術類股票,但她認為,更長期來看,與第五代移動通信(5G)、無線技術和雲計算相關的基礎設施領域仍有機會,比如網絡設備和基站公司,其估值很有吸引力。她還看好網絡安全領域,認為該領域對公司削減開支的舉措有更強的抵抗力。
然而,商業地產和旅遊業可能會受到打擊,因為公司會重新評估他們到底需要多少實體面積的辦公區域,並將商務旅行換成視頻會議。休閒旅遊領域的轉變可能會進一步損害旅遊業,因為人們(包括國際遊客中人數佔比最大的中國人)會選擇更多地留在本地,以避免旅遊限制帶來的麻煩,或者可能存在的對外國遊客的抵制。
自2020年2月以來,全球航班下降了70%,美國酒店客房的入住率僅為20%。目前還不清楚放寬限制後經濟會有多大程度的復甦,但需求的下降和保持社會距離的傾向可能會迫使航空公司、娛樂場所和餐館減少客流量。這可能會提高休閒成本,使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三分之二的服務業規模縮小。
Ts Lombard首席美國經濟學家布利茨(Steven Blitz)說:「如果餐廳只為一半的顧客提供服務,那麼它就需要提高食物的價格。服務業將以不同的方式恢復,也許該行業需要的勞動力會減少。」
公司:增加現金儲備
隨著業務的蒸發,企業將重新考慮自己的應急資金(rainy-day funds)。在多年來積累了大量廉價債務之後,企業傾向於增加現金儲備。
景順(Invesco)的萊弗倫茨(Leverenz)表示:「就像在一起交通事故中,你會記得那些不負責任的駕駛行為一樣,企業會考慮自己的經營和債務槓桿率,並開始認識到,企業資產負債表和抗逆力與M.B.A.中類似的盈利指標同樣重要。」
專注於百勝中國控股(Yum China Holdings)和奢侈品巨頭開雲集團(KER.France)等公司的萊弗倫茨表示,強大的公司肯跟會變的更強大,因為其強勁的資產負債表和市場地位,會讓它們在較弱的競爭對手退出市場或資金短缺無法創新的情況下,奪取市場份額並提高盈利能力。開雲集團是古馳(Gucci)的母公司。
此次疫情給公司運營帶來了重大挑戰,由於供應鏈在全球分布廣泛,企業無法獲得關鍵的部件。中國不斷上漲的勞動力成本和貿易摩擦已經迫使企業重新調整供應鏈,而且這種趨勢還將加速。
高管們現在正在談論區域化和在一個地區建立生產中心,而不是全球。隨著企業將更多的生產遷回北美,而北美的勞動力資源相對比較老齡,瑞銀的凱恩看到了自動化、機器人和數字工具公司股票上漲的催化劑,這些公司可以提高製造商的效率。
同時,企業將面臨政治和社會壓力,因為這場流行病突顯了國內的不平等。在小型企業工作、高中以下學歷的低收入工人是最先失業的人群之一,他們的工作通常也沒有帶薪休假或401(k)福利。
「這場危機表明,我們的經濟原本非常強勁,但我們的社會結構和勞動力並不強大,」投資公司Rock Creek Group的創始人阿夫薩內 · 馬沙耶希 · 貝施洛斯(Afsaneh Mashayekhi Beschloss)說。該公司管理著140億美元的資產,這些資產多是捐贈基金、基金會和養老金。「社會和經濟有一種自我重置的方式。問題是,它是否會變得更加平衡。」
此次疫情可能會加速一種趨勢,即推動企業將關注重點從股東擴展到社區和員工,加強對企業如何支付員工薪酬,以及如果接受了政府紓困,是否會大幅削減高管薪酬或回購的審查。這場危機可能是重新定義資本主義的引爆點,使其更加關注包容性增長——就像大蕭條時期那樣,萊弗倫茨補充道。
在大蕭條時期,關注老年人無家可歸、貧困潦倒,促成了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而如今社會保障制度已經是大多數退休人員的主要收入來源。這場危機可能會帶來類似的壓力,要求提供醫療保健和帶薪病假,以及更廣泛地改造醫療保健體系,所有這些問題都可能在下次選舉中得到解決。這給投資者帶來了更深一層的不確定性。
政府:監管新浪潮
這場疫情已經讓各國政府採取了一個又一個前所未有的舉措。印度已經將13億人口封鎖了三個星期,美國96% 的人口受到某種限制。其他國家正在關閉邊境,幾乎沒有任何阻力。
全球政策制定者已經打開錢包,向經濟注入了數萬億美元,還有更多的政策正在醞釀之中,其中包括一項可能出現的美國基礎設施法案,或者對小企業和其他企業提供更多援助。
「更高的風險和更高的儲蓄,肯定會導致更長時間的經濟停滯,」 TS Lombard的布利茨說:「因此,政府更有責任增加聯邦支出,以推動經濟增長。」
到目前為止,美國採取的貨幣和財政刺激已經相當於GDP的四分之一以上。然而,即使是赤字觀察人士也沒有抱怨太多,他們指出了當前的低利率,並將支出描述為避免危機的必要手段。
Wolfe Research的克裡斯·森耶克(Chris Senyek)寫道,這些支出聽起來很像現代貨幣理論(MMT,許多經濟學家已經對該理論爭論了數月),他說:「該理論聽起來不是個長期經濟政策,但現在沒人關心這一點——尤那些7個月之後就面臨大選的政治家們。」
對監管的看法也在發生變化。在經歷了近年來支撐市場的放鬆管制熱潮之後,這場疫情可能預示著一波監管浪潮。德意志銀行的託爾斯滕表示,這可能包括:在長期護理機構發生連續新冠病毒引發的死亡事件後,增加養老院的安全措施;採取措施提高醫療體系做應急能力;努力進一步減少在戰略物資方面(包括藥品和醫療用品)對中國和其它國家的依賴。
從多個角度來價格,這場疫情相比於貿易戰更有可能摧毀全球化。各國可能回撤至國內,進行互相指責的遊戲,而不是共同應對這個不受邊界限制、破壞各國相互之間經濟聯繫的流行病。現在還不清楚它們會走哪條路。
所有這些潛在的變化都會影響市場預期和投資者情緒。這種焦慮的部分原因在於缺乏可參考的案例。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的奧斯卡·約爾達(?scar Jordà)參與撰寫的一份新的工作文件研究了14世紀以來的15次大規模流行病和武裝衝突,發現大規模流行病的主要後遺症會持續大約40年,實際回報率「大幅下降」,而戰爭幾乎沒有持續的經濟影響——可能是因為大規模流行病之後,人們會採取更多的預防性儲蓄措施。
當前投資者仍然有上一次金融危機留下的累累傷痕。2016年,持有股票的家庭比例從2007年金融危機前的62%下降到51%。這一比例在過去3年才開始上升,2019年達到55% 。
再加上企業行為和政府可能採取的監管措施所帶來的變化,關於估值,投資者可能需要重新思考,「和人們一樣,美國企業在運營中將更關注資產負債表的平衡和更低的槓桿率,這意味著市場將以比以前更低的市盈率進行結構性交易,」布利茨表示。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s Haas School of Business)專注於投資者行為的金融學教授特倫斯·奧迪恩(Terrance Odean)表示,無論如何,許多投資者已經經歷了網際網路泡沫破滅、9·11事件、全球金融危機和這場大規模疫情戰鬥的洗禮。
他表示,好消息是:「這讓我們有了更理性的投資者。」
翻譯 | 小彩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巴倫。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