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幸孕姐(擁有本文版權,歡迎分享轉發)
很多孕媽因為害怕在肚皮上留下一條長長的傷疤影響美觀,繼而選擇順產,但其實順產也會碰到需要醫生動刀的情況,那就是產婦需要側切的時候,沒錯,側切並不是每一個產婦都需要——
側切是怎麼一回事?
數據統計,我國側切率高達92%,大約每10個順產的產婦,就有9個需要側切或者說發生撕裂。
由此可見,順產側切並不是常規操作,但也是常見情況。這對順產媽媽來說可謂是命中注定的劫難。
側切是咋回事?
在第二產程開始時,醫生看到胎頭即將露出,會第一時間判斷胎兒是否體型過大,是否會造成嚴重撕裂,如果需要,就會在會陰聯合中線向左側45°方向採用專業側切剪剪開,如果高度膨隆,角度還會增至60°~70°,以免損傷直腸。
主要針對人群:
一些因彈性較差、生殖道口狹窄或會陰部有炎症、水腫的產婦,醫生根據經驗判斷胎兒在娩出時很可能會出現嚴重的自然撕裂,就會採取側切(在會陰部做一斜形切口)的方式來保護產婦。
自然撕裂分4種程度:
1 度裂傷:出血少,輕微破裂,可不縫針,若裂口較長可表淺縫幾針。2 度裂傷:出血較多,可到達會陰肌層,但不影響盆底結構。3 度裂傷:出血更多,傷及肛門括約肌,不採取措施可能造成大便失禁。4 度裂傷:傷口一直達到直腸黏膜、甚至穿破直腸,情況嚴重。
大部分都是1度和2度裂傷,縫合之後不會有影響盆底結構的功能。像3度、4度這種情況嚴重的就需要進行側切。
根據臨床數據顯示,90%左右的順產產婦都接受過側切術,因此我們可以得知側切並不是順產的常規操作,並不是每個產婦都需要,而是醫生考慮孕媽和胎兒的健康做出的決定。
是否需要側切需結合孕婦和胎兒情況
無論是 WHO(世界衛生組織),還是英國的 NICE 指南,美國的 ACOG(美國婦產科醫師學會),都不推薦在順產分娩時常規進行會陰側切,而只是在有指徵時,才進行會陰側切。
比如下面3種產婦就很難逃掉:
1、胎頭過大或胎位不正
醫生決定採取側切首要的影響要素就是胎兒情況和胎位。
很多孕媽懷孕後和家人都認為,要多補充營養才能讓胎兒發育得更好,以後身體也會更健康。然而盲目進補,沒有控制好飲食的話,其實會讓胎兒體型發育過大,成為巨大兒,這就出現了胎頭過大的情況,胎兒娩出時容易在會陰處受到阻礙。
還有胎位不正的情況,如胎頭過低,也會導致側切的結果。胎頭低可能會引起胎兒缺氧,胎心異常。
胎頭過大或胎位不正時,就要及時進行側切術,否則產程延長或停滯,時間過久對母嬰雙方的健康和安全都有很大負面影響:
例如可能致使胎兒缺氧嚴重,可能導致孩子出生後的智力缺陷或腦癱,且不及時側切還容易嚴重損害產婦盆底肌肉難以修復。
2、產道情況較差
順產分娩時,往往會伴隨會陰自然裂傷,發生率大約為95%,也就是說,沒有發生撕裂簡直是運氣極好的表現。
如果是初產婦,會陰過緊且彈性較差,胎頭娩出會有較明顯的困難。醫生判斷可能會造成3或4度撕裂,影響到產婦之後的生活,就會採取側切的方式來擴大產道出口,避免嚴重撕裂,保護產婦的會陰。
另外一種情況是產婦產道過於狹窄,且伴隨一些陰道炎症和水腫的情況,這種也可能會導致嚴重撕裂,造成極大傷害,且裂口不規則難以縫合,醫生也會採取側切。
3、高齡產婦
分娩是一件很費時間的過程,有時甚至長達幾天,高齡產婦(超過35周歲)由於身體比不上黃金育齡期的年輕女性,體力較差,且她們更容易患上一些妊娠期併發症、心臟病等,屬於高危妊娠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當醫生看到胎頭露出時,也會進行側切術,以減少分娩時間,縮短產程,因為高齡孕婦體力消耗大,容易出現產力不足,產程被延長,就會給寶寶帶來危險,產婦的生命安全也得不到保障。
很多寶媽越到孕晚期越是恐慌,其實大可不必,只要做好知識儲備,進產房後聽醫護人員的指揮,相信孕媽們都能夠平安生下健康的寶寶。
孕期做好這些,能預防側切
1、孕期控制體重
上文講到巨大兒是導致側切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在孕期,準媽媽們要嚴格控制自己的飲食,避免出現暴飲暴食或營養過剩,體重增長過多,進而能夠避免胎兒長成巨大兒。一旦胎兒成為巨大兒,剖腹產和側切一定會二選一的。
2、堅持做適度的運動
分娩是一個長達幾個小時甚至幾十個小時的過程,需要準媽媽擁有良好的體力與耐力,身體素質就顯得喲尤為重要。因此孕媽們在孕期就應該加強鍛鍊,堅持每天進行適度的有氧運動,體力與耐力才能得到提升,分娩時就不會出現產力不足導致側切的情況。
3、堅持會陰按摩
會陰和產道彈性不足是一個常見側切原因,因此從懷孕32周起,孕媽就可以開始堅持會陰按摩,來增加肌肉的彈性和韌性,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分娩時候的撕裂,降低側切的機率。(z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