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接近自己的人」?不是巧合,是你的自我認同感太低!

2020-12-20 小V愛生活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過這種感覺?本來自己對於某人是沒有任何好感或情愫的,可是當你察覺到對方意圖接近自己、變得比較主動之後,你到最後竟也不小心愛上他/她了?

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巧合嗎?

日本媒體《しらべぇ》編輯部,日前針對國內1664位,年齡介於20歲~60歲的男女進行調查,調查主題是,「愛慕之心如何產生?」

調查結果顯示,將近30%的人都承認,「自從被原本沒有情感的人主動接近後,自己也默默對其產生好感和情愫。」

我們來聽聽接受調查的人是怎麼說的。

「公司裡有一位前輩,他長得不算帥,我本來對他是沒有好感的,但就在他約我去喝酒之後,我卻漸漸開始在意起他了,後來我甚至開始期待他聯絡我,我知道自己喜歡上他了。」

「只要有人對我示好,而且他不是太奇怪得人,我都會很開心,然後也慢慢地在意他。」

「如果有人主動對我好、接近我,我會有受寵若驚開心的感覺,我會想『這樣的我都能獲得關心,真是開心!』後來就會想,既然對方喜歡我,我也可以試著喜歡他。」

有專家對此表示,這有可能是當事人自我認同感低、過於自卑,因此過於美化且重視他人的喜愛和讚美。

聽過他們的想法後,各位不妨問問自己,是否也是如此吧?

相關焦點

  • 自我認同感太低的人,有哪些表現?最後一條你中了嗎?
    人有七情六慾,人食五穀雜糧,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個特定的個性和性格,但是也有很多年輕人由於自己生活的環境和一些其他的原因,好像生活得並不是特別有自我認同感,那麼,自我認同感太低的人,有哪些表現呢,最後一條,你中了嗎?
  • 該如何保持穩定的自我認同感呢?
    做到他人眼中的成功,得到周圍的稱讚,我們會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而把事情辦砸,讓信任自己的父母或領導失望,仿佛就是一文不值的失敗者,再也不是那個優秀的小孩。當這樣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心靈中,我們會把「自我決定權」交給外界,在得失和他人的眼睛裡看自己的模樣。
  • 你是一個缺乏自我認同感的人嗎?
    自我認同感在於關懷自己,關心他人。只有充分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才能真正地接納自己,也才能真正地接納他人。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感指的是將自身內在的感覺、自我意識以及外部評價等加以綜合,從而對「我是誰」這個問題給予好的回答。
  • 「像我一樣瀟灑走開」| 心理學家教你用「自我同情」寬恕自己
    ,而不是你自己想成為的樣子」。比如,別人說她「戀愛腦」,她在採訪中回答,「這是我觀察自己的一種方式」。「自我同情」並不是能幫我們抵擋挫折的盾牌,正如同鄭爽再怎麼坦然地接受自己也無法改變「她不是一個好演員」這個事實。
  • 《紅玫瑰與白玫瑰》:沒有自我認同感的人,人生註定會以失敗告終
    人生關鍵是要有自我認同感,自己看上的就要有義無反顧的勇氣去追求,自己擁有的就要有信心加倍感恩這種得到。因為只有沒有自我認同感的人,才會永遠覺得別人擁有的才是最好的,自己失去的才是最珍貴的。《紅玫瑰與白玫瑰》是一篇以女性視角講述男性情感故事的小說,它展現的是一個男人的貪婪和無助。
  • 提升孩子自我認同感的親子日語 (1)表揚
    >關注孩子做到了的部分「よく理解できているのね」這麼多都懂了呀讓孩子有幹勁繼續努力下去③誇讚孩子本身,而不是和誰比你更好對孩子說「xx不好,你好」類的表揚不僅給孩子做了說閒話or抱怨的示範還給孩子施加了「你可別變他那樣啊,那樣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 自我認同感的獲得
    心理學名言:「青年初期最有價值的心理成果就是發現了自己的內部世界,對於青年來說,這種發現與哥白尼當時的革命同等重要。」自我認同感是一個人關於自己是誰以及如何定義自己的思想或觀念。當個體開始決定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加入什麼群體,採取什麼信仰或價值觀,支持什麼人際交往方式,以及從事什麼職業方向時,個體的自我認同感就開始建構了。自我認同感的發展始於嬰幼兒時期,隨著與外界的相互作用逐漸形成。童年時期的自我認同感更多依賴外界評價。
  • 如何培養幼兒的自我認同感
    自我認同是能夠理智地看待並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夠精力充沛,熱愛生活,不會沉浸在悲嘆、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奮發向上,積極而獨立,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並且在追求和逐漸接近目標的過程中會體驗到自我價值以及社會的承認與讚許。
  • 自我認同感 婷婷隨筆
    如果未有人及時發現陷入泥濘中的你,而你也要想想如何自救。或許你會問道,什麼是認同感,倘若沒有又該如何面對呢?首先是確定自己的目標,找到或是挖掘自我潛力,然後設定一個目標,並且付出全部的專注力專心只做一件事,將細小的事情做到完美至極。
  • 自我認同和他人認同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本文整理自「人生答疑館」精華回答By 壹心理答主>>>來自壹心理小蘑菇的提問:(點擊文末「了解更多」,查看原問題詳情)自我認同和他人認同之間的關係是什麼蔡康永說,我不會勸你做自己,因為要去逆反別人的眼光是很累的。自我認同和他人認同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是否自我認同也要一定上依賴於他人認同?不必太在意他人的評價,自己斟酌,去粗取精。
  • 助力孩子提高自我認同感,比考高分更重要
    你可以這麼做~孩子對於父母而言,是一次學習怎麼做父母的機會。因此,學會對孩子說謝謝,謝謝你讓我成為你的父親、母親。當你們說出這句話,孩子會知道自己在你們心目中的分量,知道自己是被需要的。真正愛護孩子的父母,不是替孩子做各種事情,而是學會給予他們探索的機會,尊重孩子的獨立選擇。儘管這個選擇會有一定的困難,他們也會產生「即使有困難,我也能靠自己完成」的信念。
  • 很多人說自己患有「社交恐懼症」,恐怕是對自己有誤解
    至於大家提到的社交恐懼症(social phobia),也被稱為社交焦慮障礙(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即是心理疾病的一種,而鳳紅邪答案提到的,我引用:「社交恐懼症本質原因在於,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之間的矛盾」即與事實有偏差。
  • 臺灣民眾的民族認同感如何?
    在歐美社會科學的傳統中,「認同」指的是將自己視為某一「群體」(group)的一份子,如「階級認同」、「性別認同」等。這些有關認同的社會現象,都是以具有某類特徵或特性的群體(種族、族群、階級、性別、政黨立場等)為對象,將自己視為該群體的一份子,並且因而認為自己和所屬的群體有共同的特性和利益,甚至共同的「命運」。
  • 你是否確實存在感?——自我認同意識的重塑
    | 進步還是衰退自我認同意識在現今發展如此迅速的時代,越來越被很多人提起強化,這是文明的進步結果還是人類太過於依存於社會的嬌柔矯作?網絡時代,微信朋友圈成了每個人情感輸出的窗口。傷感文字配著燈火炫麗的夜景,訴說著對某人的想念,感慨時間證明了一切;歌廳唱著最流行的抖音歌曲,感傷愛情從沒來過。每個人的自我覺醒如此強烈,是時代發展下的產物,像我父輩的時代,物質能夠滿足生活所需,已是很奢侈的事情,那時候人的欲望更多的就是物質上的豐富,以及對夢想單純的執著。
  • 覺察生活篇--自我認同
    摘自《人類發展與社會環境》:自我認同是能夠理智地看待並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夠精力充沛,熱愛生活,不會沉浸在悲嘆、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奮發向上,積極而獨立,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並且在追求和逐漸接近目標的過程中會體驗到自我價值以及社會的承認與讚許。既從這種認同感中鞏固自信與自尊,同時又不會一味地屈從於社會與他人的輿論。自己對自己所思所做的一種認可感。
  • 生活中我們怎麼提升自己的認同感?
    所以如果你缺乏自我認同感,你也可以先完成一個小小的理想,可以在生活中不斷來鼓勵自己。2享受現在,不要貪心。很多人自我認同感不高,因為他們對現在的方方面面都視而不見,其關注不足。3認同他人,就是認同自己。如果你想得到一個積極的方式來提高你的自我認同感,你可能得給予外界認可和讚揚。
  • 校園青春劇「致我們」系列小美好小時光小美滿裡的各種巧合彩蛋
    聊到校園青春戀愛陸劇推薦名單,個人都會私心放上「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和「致我們暖暖的小時光」,這其實都是改編自作家趙乾乾所著的同名小說,2020年也有一部官方姊妹作「致我們甜甜的小美滿」,如果你也跟我一樣是「致我們OO的小OO」系列的忠實粉,有沒有發現其中的各種巧合彩蛋呢?以下就是自己整理出的一些共通點或趣味梗,和大家分享。
  • 聊一聊《想見你》中的自我認同
    因此,汲取他人身上的美好品質,固然是一種提升自己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陳韻如選擇扮演黃雨萱,努力讓自己變得開朗起來。只是啊,「陳韻如們」,你是否找到了堅持「扮演黃雨萱」的內在動力?沒錯,在自我認同的過程中,我們或多或少會遇上一些不知道該怎麼走下去的困境,有些人可能會自己想開;有些人很幸運,因為身邊會有親人朋友適時地拉他一把;但是有些人,就沒那麼幸運了。
  • 育兒建議:讓孩子建立起建立良好自我認同感
    但是這種激將法教育出來的孩子,往往都是沒有自我認同感的。蘇蘇(化名)就是在媽媽的激將法長大的孩子,雖然他現在事業有成,但是他卻總認為自己在公司中是最不受喜歡,也是最無用的那一個,總覺得在公司裡面,領導對自己的印象非常的不好。所以蘇蘇一直都是在緊張和焦慮的情況下去工作的,而在這種情緒下去工作的結果當然是總是出錯。
  • 孩子總是低頭自我封閉?不僅是不自信,更是孩子「自我認同感」低
    文 | 珠兒媽媽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自信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不管對於家長還是孩子來說,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自信。孩子經常封閉自己,家長們不要忽略孩子,我們需要讓孩子變得更自信,關鍵就是「自我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