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4日上午,華東師範大學"生命·實踐"教育學研究院學生發展理論研究中心、班主任研修中心主任李家成教授以深圳光明新區的"新基礎教育"研究為核心資源,與深圳市南山區中小學骨幹班主任們做了學術交流,集中闡述了"讓班主任實現生長式發展:基於生長型教師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這一主題。
李家成教授首先對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進行了分析。他指出,在理論層面上存在著"一邊倒"和"機械論"的問題。"一邊倒"即片面重視西方教師專業發展理論,嚴重忽視了對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挖掘;"機械論"即將教師發展生硬劃分為從生手到熟手再到專家的幾個階段,從而使教師發展缺乏整體性與靈活性。這些理論問題反映到教師工作實踐中,就會出現只有程序沒有靈魂的種種怪狀,例如,先課堂管理,後課堂教學;先知識教學,後人的培養;先技能培養,後理念提升……總之,教育研究缺乏自信與活力;教師培養方式單一與低效,必然導致教師發展步步走入被動發展的死胡同,必然催生出大量只有知識與技能卻沒有靈魂的"拼裝型"教師,並使教師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受到限制。
李教授進一步指出,在全球競爭日益激烈和信息社會瞬息萬變的時代背景下,教育者如何轉變思維方式,如何樹立民族自信,如何實現理論與實踐的交互生成等問題,已經成為教育變革的當務之急。就教師專業發展而言,我們應該特別思考這些問題:如何變"拼裝型"教師為"生長型"教師?如何變教師被動發展為主動發展?如何改變死氣沉沉的流水作業式的教師培養方式?圍繞李教授提出的這些核心問題,到場的骨幹班主任們展開了討論。
之後,李教授重點闡述了"生長型"教師的內涵與實現路徑。
第一,生長是自我的發展,不是對他人的複製與模仿,須以堅持自身獨特性為前提。作為一名"生長型"班主任,首先應當以自我理性為基礎,明晰屬於自我的教育情懷、教育立場與教育視野。比如,我們可以這樣設想:當我還是孩子時,我希望自己的老師是怎樣的人?如果我是一個孩子的父親或母親,我會期望老師怎樣教他或她?正是在這些並不抽象的設想與體驗中,我們逐步發現了自我,也發展了自我。
第二,生長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起點就在當下,終點是一個又一個具有內在關聯性的目標。班主任生長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積蓄力量的過程,需要個體自覺培植生長的"基因"。具體而言,自我方面,先要對生長目標與步驟做一個總體規劃,然後是在規劃方案指引下進行動態實踐,再後是對實踐過程與結果進行有條理的反思,最後是結合反思結果對實踐方案進行調整與改進。交往方面,要隨時保持對他人、對世界的開放態度。生長固然需要內在自覺,但也離不開他人、世界對我們的感召與激發。只有形成多元互動,才能獲得不竭動力;只有養成世界眼光,才能具有博大胸懷。
第三,生長是全面的進步,是各種潛能的實現,而不是片面的發展,不是機械的訓練。所以,要成為一名"生長型"的班主任,必須具有全面的"做、聽、說、讀、寫"的能力。不僅要傾聽他人、理解他人,而且要自由、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不僅要有閱讀嚴肅著作的習慣,還要有自覺記錄、寫作的習慣;更重要的是 "做",要在研究性變革實踐中融通"聽、說、讀、寫",以自主而有創意的實踐成就自己的生命。
第四,生長是生態式的,須在個體與世界的系統互動方能實現。班主任要生長,不能只依賴自身力量,還需整合多方資源,以形成有機生態系統。所以,應當始終堅持綜合融通的思維方式。就學校教育內部系統而言,不能孤軍奮戰,要努力實現班級建設、學科教學與學校領導層面的融通,主動與班級學生、學科教師、學校領導保持溝通;就學校教育與整個社會的關係而言,不能忽視社會力量,要努力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的融通,主動與家長、社區、專家、其他社會機構等保持互動。唯如此,才能實現自我與他人的對話,才能實現理論與實踐的互動與共生,也才能實現學習與生活的綜合融通。
最後,李教授用《大學》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名言與大家共勉,為本次交流畫上了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