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間的這些「疏離瞬間」,孩子都想離開你,還有多少家長不在意

2020-12-24 騰訊網

人際間的關係都是需要維護的,親子之間也是如此。雖然是有天然的血緣存在著,但家長如果不注意對孩子的方式方法,就會讓孩子和父母之間很疏離,在長大後孩子就想離得家裡遠遠的。

青青就是一個這樣的孩子,讓媽媽傷心不已。青青在上大學的時候,就特意選了一個離家遠的大學,即使他學的專業在家鄉的學校才是最好的。在畢業後,也並不認可家長給他找好的工作單位,又千方百計的留在了離家千裡之外的地方。

路途之間的距離,也更加深了親子之間的距離,如果不是春節或是一些特殊的事情,青青也是很少回家,這讓青青媽媽百思不得其解,甚至覺得自己養了一隻白眼狼。

其實,孩子在很多的瞬間裡,都有想離開你的情緒,可能是家長卻覺得很自然,並沒有在意。

媽媽知道嗎?親子間的這些疏離瞬間裡,孩子都想離開你。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上滿足,雖然從小都是好吃好喝的陪著,辛辛苦苦的給他搭配一日三餐,但長大後的孩子卻並不領情,孩子精神上也需要父母的營養。

而有的家長對這些毫不在意,覺得只要吃好喝好就行了,並不在乎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有什麼委屈和家長說,家長就會訓斥一通,嫌他不體貼家長的辛苦。經常和孩子也是種種的抱怨,孩子生長在一個負能量滿滿的家庭裡是很壓抑的,在這個時刻他就會很想逃離,只是苦於條件還不成熟。

還有的孩子,從小就被家長的期望壓制著。父母會把自己實現不了的願望強加給孩子身上,並不在意孩子的能力是否達到。

小華的爸爸是個體育愛好者,但家庭條件不好,沒有能夠去上大學,成了他的遺憾,於是他就把這種願望強加在了孩子身上。

好在小華對體育也感興趣,並不是很排斥,但是爸爸對他的期望值太高了,小華覺得自己已經很盡力了,卻仍得不到爸爸的鼓勵,總是嫌棄他沒有得第一,還是不如別人做得好。

在家長總是拿自己和別人比並且非常不滿的這個瞬間裡,就是親子關係漸漸疏離,孩子想要逃離的時刻。

還有的家長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孩子沒有耐心,總是很暴躁的對待孩子。沒有人願意生活在家長的暴躁脾氣之下,甚至有時候父母還會把在工作中的怒氣發洩到孩子身上,雖說家長事後也會後悔,但是給孩子的傷害已經造成了,也是很難以彌補的。

孩子在小的時候,是很依賴家長的,想從家庭中獲取溫暖和安全感,但如果孩子在這裡得不到的話,就會很受傷害,想要逃離,從別的渠道來獲得。在很多的離家出走的兒童裡,細問之下,生長的環境便與此類似。

家長為了孩子需要作出一些改變,對孩子精神上的撫慰與物質上的富足同樣重要。就算是一個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父母相愛,孩子受到尊重,一家人其樂融融,孩子也是捨不得離開家的。

相關焦點

  • 與青春期孩子關係疏離,謹記這三點,重新拉近親子距離!
    臺灣奇美液晶電視有一句很扎心的文案:「世界上有一種專門拆散親子關係的怪物,叫做長大
  • 小時候和父母親近,長大後變得疏遠,親子關係的疏離是怎麼來的?
    就像伊能靜勉強孩子去學編劇時,孩子卻說自己最熱愛剪輯,而爭吵中孩子的那句「我可以看到你看不到的事」也著實值得父母反思。二、親子疏離會對孩子產生哪些負面影響?1.影響孩子的家庭觀建立發生在親子間的疏離讓孩子對於家庭關係非常的失望,孩子對於父母的信任度也會大打折扣。
  • 親子關係太「冷漠」?未必是壞事,禮貌、疏離且「深愛」
    很多家長都是頭一次成為家長,有的家長即使是有了第二個孩子,依舊沒有足夠的自信斷定親子關係該怎樣維持,並且往往會發現自己的兩個孩子性格不一樣,就更加無法判斷了,畢竟孔子都說過"因材施教",怎麼能用對待大寶的方式對待二寶呢?
  • 把孩子扔給老人?過度寵溺導致親子關係疏離,家長請承擔起責任
    父母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有一定的時間陪伴孩子如果因為工作上去疏離自己的孩子,那麼孩子肯定是會和父母越來越遠,再忙的工作也都有回家的時候,利用零碎的時間去關心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去聆聽孩子內心的想法,這些都是可以在平時在家的時間完成的,而不是一句工作忙,就把孩子的所有置之門外。
  • 三種做法破壞親子關係,被很多家長忽視,也是家庭教育失敗的原因
    當今社會很多人都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甚至連孩子都在家長的影響下有了壓力。看到一則令人痛心的消息,四川一名小學生,跳樓之前疑似留下了一張紙條,說感覺很累很絕望。難以想像,這個年幼的孩子自己承擔了多少的壓力。雖然小學生的年齡並不大,但是他們也開始有了各種各樣的煩惱。
  • 《婆婆和媽媽》林志穎:疏離的親子關係也有愛,即便曾經有傷害
    無法平衡孩子和事業,是每一位媽媽都有的困惑。有的媽媽選擇事業,對孩子的陪伴就會減少;有的媽媽選擇孩子,甚至把孩子當作自己一生的事業。林志穎媽媽離婚,如果是因為婚姻不幸福,離婚是必然且正確的選擇。因為孩子在不幸福的家庭裡生活,一定不幸福。
  • 改善親子關係的4句話,聰明父母常常掛在嘴邊,你說過幾句?
    以下4句話,正是針對「內在小孩」的矯正性治療,通過內在小孩的1、對不起在我們熟悉的親子關係中,孩子做錯事情,家長會讓孩子道歉,認錯。可當家長犯錯時,他們很少認錯,很少說「對不起」,我猜測,家長害怕向孩子認錯後,會失去家長的權威與尊嚴。實際上,家長放下身段,和孩子說「對不起」,表面上看好像是輸了「面子」,其實你卻贏回了孩子的心。
  • 調查顯示香港親子關係疏離
    中新網香港四月四日消息:香港一項調查指出,三成半的被訪學生家長,尤其是父親不會每日都與子女傾談,而他們與子女的溝通活動也頗單調,最多只是與子女一起看電視,有學者指這顯示香港親子關係疏離。  香港基督教信義會趁今日兒童節之際發表一項有關親子關係的研究。
  • 這些日常行為都屬於「冷暴力範疇」,只不過家長沒在意,看你有嗎
    導讀:這些日常行為都屬於「冷暴力範疇」,只不過家長沒在意,看你有嗎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這些日常行為都屬於「冷暴力範疇」,只不過家長沒在意,看你有嗎!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漸漸長大,家長陪讀陪玩都會遭遇排斥,你需要改變親子模式啦
    「孩子不願意跟我一起,陪讀陪玩都遭到排斥。」這是不少小學生家長碰到的問題和苦惱。原先喜歡粘著父母的孩子,現在喜歡獨立行動或與自己的朋友一起行動;原先很聽話的孩子,現在有了自己的想法,並且很是執拗。父母走不近孩子,更難完全控制孩子。有些父母雖然動用家長制硬性實施自己的意願,但看似沒有反抗的孩子,心底裡其實私藏了不滿和抱怨。若是兒童期無法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必然問題更大,乃至可能影響一生。
  • 長大後跟父母關係疏離的孩子,從小就看得出,父母要多上心
    孩子越來越大,很多家長都開始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別人家的孩子都是跟父母有說有笑,無話不談,關係好得像朋友一樣。
  • 親子教育:願每一個孩子都是來自自己星球的小王子
    經常聽到一些家長聊天,有人說:「我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總是頂嘴......」馬上會有人接茬:「頂嘴還好,我家的都十幾歲了,什麼都不聽,也什麼都不說,對我像仇人一樣......」然後各位家長紛紛吐槽一下自己家裡的小祖宗,感慨著現在的孩子太有主意了、不服管教、不知如何溝通......我也是二胎寶媽,也有類似的體會,但我慶幸我還有機會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前反省。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未來差距明顯,家長別不在意
    俗話說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就是教育孩子必須要嚴厲地打罵,這樣才能塑造出頑強的性格,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我認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講適度原則,孩子犯了錯誤的確需要懲罰,但不一定非得採取打罵的方式,因為「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未來差距明顯,家長別不在意!
  • 用OKR工作法將於孩子,增進親子關係,讓家長與孩子可以無話不談
    孩子不願意跟家長交流的原因1. 家長不懂得傾聽孩子的想法家長總是以為孩子的世界簡單,想法都是幼稚的,說話沒有重點還一直重複。所以家長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總是帶著偏見,不能耐心地聽孩子講完,每次都敷衍了事。
  • 孩子喜歡跟你唱反調?面對親子衝突,家長要巧用「3R法則」
    和孩子溝通無效後,同事一氣之下把孩子的紙條撕了個粉碎,可是孩子卻並沒有變得與媽媽親近。「我每天伺候你吃喝,你就這麼對我的嗎?」同事大罵孩子是白眼狼,而孩子也不甘示弱「你眼裡只有成績,我不想活在你的監視之下!」母子倆誰都無法說服對方,怒氣衝衝的兩個人便開啟了冷戰。顯然孩子與父母唱反調的情況並不少見,親子衝突更是會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而發生得越來越頻繁。
  • 親子間交流有障礙?要拉近親子距離,破解孩子「隱表達」是關鍵
    親子間的溝通可謂是一座橋梁連接著父母與孩子的兩扇心門。親子間的溝通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許多家長都知道溝通很重要,努力的想要走向孩子的心門。但是卻發現這座橋沒有的終點是緊緊鎖著的。鄰居孩子葉葉小時候熱情開朗,整天像只小鳥一樣"嘰嘰喳喳"的,特別喜歡表達自己。葉葉媽媽卻是個文靜的個性,對於兒子的多話能忽視就忽視,偶爾有點正事才給予回應。
  • 沒想到現在還有這樣的媽媽!大庭廣眾之下,一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
    相信各位家長自從孩子出生以後,就一直對於怎麼教育孩子感到頭疼,無論是社會的進步,教育體系的改革,還有家長自身來講,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一直在發生著改變與進步!>不在意孩子的自尊!咱們今天不去列什麼1.2.3.4.小編只想問,這麼做的家長,你真的認為孩子沒有自尊心嗎?難道就因為孩子小,自尊就可以隨意踐踏?有的人可能說,哎呀,有這麼嚴重嗎?一個小孩子,訓一下怎麼了,我小時候還總挨揍呢,至於要這樣小心翼翼的嗎?
  • 家長的這些行為正在傷害孩子自尊
    不要只重結果不重過程 有些家長往往只在意孩子考試得了多少分、在年級排多少名、比賽有沒有獲獎等等,卻不在意孩子學習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有沒有得到解答。家長也許認為反正自己也不懂,教授知識應該是老師和學校的事。孩子取得好成績就表揚一下,考砸了就劈頭蓋臉一頓罵。其實這樣是大錯特錯的。孩子心裡會想,是不是自己成績優異是理所應當的,家長既然平時不關心自己憑什麼考差了來罵。孩子覺得自己是孤獨的,家長不參與他的學習不鼓勵他卻可以隨意指責,孩子心裡當然是不服氣的。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也很簡單。
  • 都市親子關係失落疏離 如何構建
    親子教育以塑造父母與子女之間和諧的親情關係、促進子女健康成長為目標,在促進家庭和社會和諧、規範個人行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隨著經濟市場化、交往網絡化、服務社會化的發展,當前我國的親子教育出現了一些道德困境和倫理風險,如果不能妥善應對,輕則不利於孩子成長,重則影響家庭乃至社會的和諧。當前親子教育面臨的突出問題慈孝不對等的道德困境。
  • 長大後疏離父母的孩子,童年大多經歷過3件事,現在知道還不晚
    正當同學們都在討論過年要跟誰聚會,跟家人去哪裡玩的時候,小松卻在漫不經心地尋找著假期的兼職。同學們很好奇,問他:難道過年都不想回家嗎?小松淡淡的說:在哪都一樣!原來小松跟爸爸媽媽的感情並不是很好,平時一個學期也不會有超過五次的電話,基本上除了要生活費,其他時間小松都不會主動打電話給父母。當然也不存在說父母來學校看他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