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檳城,華人和中式建築甚多,但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藍屋」,也被稱檳城最漂亮的房子。
一說到中式豪宅,眾人最關心的通常是其主人,藍屋的主人張弼士100多年前曾是南洋華人首富,被美國媒體稱為「東方的洛克菲勒」,記得他的人已不多,但若是說起他創辦的「張裕葡萄釀酒公司」,很多人都會「哦」一聲。
藍屋很顯眼,遠遠的就看到那寶藍色比湛藍的天空還耀眼,高樓包圍下現代和傳統的強烈對比,也不免有疑問:為何要將屋子刷成藍色的呢?
其實這並不是屋主的特立獨行,使用藍色是殖民地時期的一股風潮,這種塗料是檳城所產的一種藍花花汁和石灰混合而成,藍色被視為高貴的象徵。在上世紀20年代,藍屋所在的蓮花路一帶,都是這樣外牆藍寶石的房子,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富人區,但如今僅存這一座藍屋了。
張弼士是廣東大浦縣人,在大埔也有其故居,貴為南洋首富,他的產業可說是遍布全東南亞,居所當然不止一處,但藍屋是所有故居中保存得最完好的。
藍屋的主人張弼士是清朝末期一位傳奇的華僑實業家,1841年出生於廣東大浦縣,只念過三年書,在當時下南洋謀生的熱潮中,和鄉民一起下南洋闖蕩。最早在印尼雅加做苦力,後來到一間華僑開的紙行做店員,因為工作勤懇出色,又被升做帳房,後來老闆惜才,還將女兒嫁給了他,從此開始了呼啦啦的開掛人生。
從被賣「豬仔」,到南洋首富,張弼士用了三十多年,積累起了龐大的商業帝國,身價高達8000萬兩白銀,相當於當時清朝國庫一年的收入,是同時代富商胡雪巖的4倍,傳奇的經歷聽起來是不是相當勵志呢?
但他最為國人記得的成就,莫過於創辦了「張裕釀酒公司」,打造了為數不多的中國百年品牌,74歲高齡時,還率團參加了巴拿馬博覽會,有名的「金獎白蘭地」,便是當時獲獎的產品。
藍屋每天開放參觀的時間分為三段,導覽員的解說很精彩,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開放參觀,因為有部分客房用作了民宿用途,加之還可以在此地舉辦婚禮和晚宴等活動,可供走動參觀的面積一半不到。
這座大宅是他為第七位太太所建,他娶這位七姨太時已經年過七旬,而這位太太才20歲出頭,所以格外寵愛,就為她建造了這棟豪宅。
從外觀上看是非常傳統的中式建築,還帶有潮汕的風格,而內部裝修和布置卻相當西式,大吊扇、沙發、精緻的旋轉樓梯、鐵鑄欄杆上的蘇格蘭花紋和中式的木雕窗格形成有趣的對比。
這棟大屋建造了7年,一共有38個房間、5個天井、7個樓梯,光是窗戶就有220扇之多,建成後也是馬來西亞最大的中國式住宅。
為將藍屋建成了那個時代南洋最奢華和精緻的建築,細節上毫不馬虎,除了所有材料用最好的之外,還專門從中國挑選了一批手藝精湛的工匠,連地磚的拼接都很有講究。
整棟大屋的布局都經過精心規劃,那近半米之厚的牆內居然藏著精心設計的水管,房簷處用碎瓷片拼出來的吉祥圖案,還有木質的百葉窗,都是純手工一片片打造。
導覽員說整座大宅的中庭最有玄機,據說是全檳城風水最好的地方,並問能否感應到不同,可惜我等凡夫俗子,哪能覺察出什麼異樣,大家哈哈一笑便過了。
主廳採用了代表中國傳統五行的手法來裝飾,用了金屬、木材、水、火和泥土等基本元素的材料,讓其成為整棟建築的核心。
大屋的好風水還幫它躲過了一劫,據說日據時期,日本人從它的顏色和風格上來看,覺得是一座廟宇,信奉佛教的日本人因而沒有破壞它,但是我更覺得,是它獨具一格的顏色和中式建築特色讓人以為和佛教有關,而帶來的好運吧。
大屋的後面,還有一排外屋和浴室,主門旁的一棟低矮建築以及馬路對面的5棟排屋是員工宿舍,這樣設計也是有深意的,以防止任何道路在藍屋前形成一個交叉路口,影響風水。
隨著張弼士去世,加上歷史的風雲變幻,這座房子曾差點也被毀了,在日據時代,張家有些家道中落,後人避戰亂而離開老宅,很多貧民住進了藍屋,算是非法霸佔,那時候湧進了很多人,藍屋還被冠上了「檳城最大貧民窟」的稱號,落差相當巨大呵。
屋子裡價值不菲的家具和擺件都早已被搬空,連門窗和裝飾也被砸下拿走,只有地磚無法移動才得以倖免,這些義大利進口的地磚已經超過百年,依舊光亮。
當年張弼士還立下了一份特別的遺囑,這間藍屋留給他的七太太和兒子所有,但是只能在這個最小的兒子過世後才能賣。1989年,他最小的兒子離世後,第二年孫子將其出售。
也因為藍屋的歷史價值,再次幸運地被當地一幫文物古蹟保護的人士買下,修整之後重現輝煌。若是被地產公司買下,可能已經重新起了高樓也說不定。
只要說到同時期的富豪,中國人最記得的恐怕是胡雪巖,但張弼士明顯比胡雪巖更成功,胡雪巖在清末結束了自己悽慘的一生,而這時張弼士正佇立在人生頂峰,後來逝世的時候,也享有和胡雪巖天壤之別的待遇,這恐怕和他對時局的認識有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