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高考模式只有兩種:文科和理科。文科(政史地),理科(物理化),這也是傳統的考試模式。文理科雖然組合簡單,但已持續多年我們必須承認這種組合在選拔人才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知識不斷日新月異。原有的組合模式不適應高考的發展,尤其是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我們要培養的是具有核心素養的人才。何為核心素養,那就是有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面前,新課改又提出了新的高考選拔人才模式,就是從政史地和物理化6科中,選出3科記錄最後的高考成績,於是就出現了24種組合。因此很多學校從高一下學期就開始準備這個工作,下面以山東省2017年高一學生選科為例,根據統計,很多考生卻對這一物理和地理單科感興趣,到底為什麼?
根據有關數據,山東省2017級高一人數大約5萬人,而選擇政史地組合的人數為將近9萬人,佔比16.7%,選擇物理化組合的人數為近7萬人, 佔比為13.11%,通過對比,我們可以清楚地得出結論,過去的傳統文科和理科還是佔絕大部分。原因有二點。其一,對過去傳統的文科和理科情感較深,畢竟這兩個組合存在了很長時間,而且還是人才選拔的重要考試模式。其二、受家庭和社會影響,比較父母和學哥學姐的影響,因為之前經歷過高考的考生,都是選擇文科或理科,社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文科偏感性,理科偏重理性。今天看來這種認識有偏見,可在當時還是人們還是比較認可的。
新高考改革的重點是不分文理科,採取走班制,其實是把選的組合固定好,然後再編排班級。但是在實際選科時,選擇物理和地理的人數最多,這是怎麼回事?
從選科情況看:選擇地理單科人數最多,政治人數最少。我認為造成這種選科結果的原因:學生普遍認為高一地理學科相相對簡單,通俗易懂,而且答題思路比較明朗,答案往往比較簡練。而政治學科理論性較強,而且時事政治每年都會發生變化,很學生普遍反應政治知識點記不住,背不會,不會用的情況。再加上政治哲學部分,更被學生認為是讀「天書」,難理解。
從專業要求看:選擇物理的人數最多。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很多重點院校對物理學科有要求,而很多學生的理想就是想上一所名校,因此會選擇物理作為組合的一科。還有一點原因是傳統觀念普遍認為」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因此很多學生受此影響較深,而且現在的社會大環境也告訴學生,要想在社會上立足,必須有一技之長,必須有技術,所以物理作為一門科學技術學科理應為許多考生所信賴。
無論是傳統的文理科還是新高考的新模式,小編認為選擇還是要綜合考慮,不盲目、不跟風。要有自己的主見和認知:
1. 興趣第一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以上6科的選擇,前提是自己喜歡的科目,只有喜歡了,然後才會學得得心應手。
2. 未來的職業定位。選什麼樣的科目往往會制約未來的職業發展。因為選科跟高考志願和大學招生要求二者掛鈎,所以在選科之前,要多了解高校招生信息和專業設置情況,做到心中有數。
親愛的網友,你們要有其他想法,歡迎下方留言談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