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食用菌生產技術流程
1.母種製作
(1),母種培殺基製備
①稱取 用天平稱取培養基各種成分的用量。
②配製溶液 為避免發生沉澱,一般是先加緩衝化合物,溶解後加入主要元素,然後是微量元素,再加人維生素等。最好是每種成分溶解後,再加入下一營養成分。若各種成分均不發生沉澱.也可以一起加入。
用馬鈴薯、玉米粉、蘋果、米粉、木屑等作原料時,應先製取這些原料的煮汁,然後再把煮汁與其他成分混合。例如,PDA培養基的配製:把選好的馬鈴薯洗淨去皮,挖去芽眼,切成薄片或1cm大小的方塊,稱取200g放在容器中,加水 1000mL,加熱煮沸20 -30mm,至軟而不爛的程度,用4 層紗布過濾,取其濾液。在濾液中加入瓊脂,小火加熱,用玻璃棒不斷攪拌,以防溢出或焦底,至瓊脂全部溶化,再加入葡萄糖使其溶化,最後加水至1000mL 即成。
③調pH -般用10%HCI或10%NaOH調pH,用pH試紙(或pH計)進行測量。
④分裝 培養基配製好後,趁熱倒人大的玻璃漏鬥中,打開彈簧夾,按需要分裝於試管或錐形瓶內。
注意事項
將漏鬥導管插入試管中下部, 以防培養基沾在試管口或瓶口。
分裝體積:試管以總容量的1/5 - 1/4為宜,錐形瓶以容量的1/3為宜。
⑤塞棉塞 這樣既可過濾空氣,避免雜菌侵入,又可減緩培養基水分的蒸發。制棉塞的方法多種,棉塞形狀各異,總原則如下:用普通棉花製作;鬆緊適合;塞頭不要太大,一般為球狀。
⑥滅菌 將包紮好的試管直立放人手提式高壓滅菌鍋內,蓋上牛皮紙,在121℃、103. 4kPa下滅菌30min。
⑦擺斜面 滅菌後冷卻到 60℃左右,從鍋內取出,趁熱擺成斜面。
製作斜面培養基:一般斜面長度達試管長度的1/2 - 2/3為宜,待冷卻後即成斜面培養基。
製作平板培養基:滅菌後的培養基倒人無菌培養皿中(每皿倒人15 - 20mL),凝固後即成平板培養基。
⑧無菌檢查 取數支斜面培養基放入 28℃左右的恆溫箱中培養2-3天,若無雜菌生長便可使用。若暫時用不完,用紙包好放人4℃冰箱保存。
(2)接種與培養
從外地購進或分離獲得的母種數量有限,不能滿足生產的需要時,要對初次獲得的母種進行擴大繁殖,以增加母種數量。
①母種擴大 把接種物移至培養基上,在菌種生產工藝上稱為接種。條件:無菌操作(接種箱或超淨工作檯,酒精燈火焰周圍10cm)。將試管菌種接到新的試管斜面上擴大繁殖,稱為繼代培養或轉管。
主要程序:消毒手和菌種試管外壁;點燃酒精燈;用左手的大拇指和其他四指並握要轉接的菌種和斜面培養基,在酒精燈附近拔掉棉塞;在酒精燈火焰灼燒接種鋤和試管口;冷卻接種鋤,取少量菌種(綠豆大小)至斜面培養基上;塞上棉塞,貼好標籤。
整個過程要快速、準確、熟練。1支母種大約可以轉接出30支母種。
②母種培養 接種後要精心培養,創造有利於菌絲生長的各種環境條件(主要是溫度、空氣)。培養場所(培養室)要清潔,事先要殺蟲、消毒;光線暗;空氣清新;保持溫度20 - 25℃、空氣溼度60% - 70%。將斜面朝下斜置、疊放於瓷盤中,放於培養箱中培養。每天都要檢查菌絲生長情況,及時挑揀汙染試管。
分離的母種一定要純化後做出菇試驗:將再生母種擴成原種、栽培種,使其出菇。看產量、質量、形態、長勢、抗性如何,再決定是否取用。
純化試管中的菌絲長至斜面1/2時,挑尖絲轉管,培養成再生母種。
菌齡適宜菌絲即將長滿斜面時(一般7 -10天)終止培養,用於菌種保藏或繁衍原種。
2.二級菌種製作
試管母種一般都不能直接用作栽培接種,而要經過移植馴化,使其適應栽培條件後方可採用。馴化後雖然可以用於栽培播種,但數量太少,不經濟,還要採用同樣的方法將原種擴接培養成栽培種,才能滿足生產上的需要。
(1)原種常用培養基準備
木屑培養基:木屑78%,麩、糠20%,石膏1%,糖1%,水適量,適用於平菇、木耳、香菇、猴頭菇的培養。
棉籽殼培養基:棉籽殼78. 5%,麩、糠20%,石膏1.5%,水適量,適合於平菇、猴頭菇、金針菇、雞腿菇的培養。
糞草培養基:稻草(切碎)78%,幹糞20%,石灰、石膏各1%,水適量,適用於革菇、雞腿菇、姬松茸的培養。
各種培養料應無黴爛、新鮮、乾燥。各種培養基的含水量應保持在60%左右。
(2)培養料裝瓶(或袋)
將培養料拌勻裝人菌種瓶(或袋)內,裝料鬆緊適宜、上下一致,裝料高度以齊瓶(袋)肩為宜。然後用錐形木棒在瓶的中央向下插一個小洞,塞上棉塞。裝好的料瓶(袋)要當天滅菌,以免培養料發黴變質。
(3)原種擴接(超淨工作檯內接種,由試管接到培養瓶或袋)
消毒手和母種試管外壁;點燃酒精燈;拔掉母種瓶棉塞,在酒精燈火焰上灼燒試管口和接種鋤;將母種瓶固定,拔掉菌種瓶棉塞,待接種鋤冷卻後取2 塊1cm2菌種至菌種瓶內;塞上棉塞,貼好標籤。1支母種可以轉接出10瓶原種。
(4)原種培養
①勿堆放過擠 根殺氣溫,菌種瓶或菌種袋可單層或多層疊放,隔4-5。天轉動或調換位置,以利於受溫一致,並避免培養料水分的沉積。
②常挑揀 及時去除出現雜色、黏液及菌種死亡的菌種瓶或菌種袋。
③逐漸降溫 當菌絲長至料深的1/2時,降溫2-3℃,以免料溫升高,並有壯絲作用。
④注意菌齡 原種30 - 40天、栽培種20 - 30天菌絲長滿,再繼續培養7-10天是使用的最好菌齡。
3.三級菌種製作
製作、培養栽培種時,若能選擇優良菌種、正確配方、優質原料,嚴格滅菌,遵循無菌操作規程和科學培育方法,就能培育出優良的栽培種。
(1)栽培種常用培養基準備
木屑培養基:木屑78%,麩、糠20%,石膏1%,糖1%,水適量,適用於平菇、木耳、香菇、猴頭菇的培養。
棉籽殼培養基:棉籽殼78. 5%,麩、糠20%,石膏1.5%,水適量,適用於平菇、猴頭菇、金針菇、雞腿菇的培養。
糞草培養基:稻草(切碎)78%,幹糞20%,石灰、石膏各10%,水適量,適用於草菇、雞腿菇、姬松茸的培養。各種培養料應是無黴爛、新鮮、乾燥。各種培養基的含水量應保持在60%左右。
(2)培養料裝袋
將培養料拌勻裝入菌種瓶(或袋)內,裝料鬆緊適宜、上下一致,裝料高度以齊瓶(袋)肩為宜。然後用錐形木棒在瓶的中央向下插一個小洞,塞上棉塞。裝好的料瓶(袋)要當天滅菌,以免培養料發黴變質。
(3)栽培種擴接
原種瓶棉塞進行消毒處理;消毒手和原種瓶外壁;點燃酒精燈;拔掉原種瓶棉塞,在酒精燈火焰上灼燒原種瓶口和接種匙;將原種瓶固定,拔掉菌種瓶棉塞,將表面的老菌種塊和菌皮挖掉,用接種匙搗碎菌種,取滿勺菌種至栽培袋內。塞上棉塞,貼好標籤。1瓶原種可擴增20瓶栽培種。
(4)栽培種培養
栽培種的培養方法與原種的培養方法相同。
小貼士
菌種培育中出現的異常現象及處理
製作、培養原種和栽培種時,,因種種因素,會出現異常現象,如雜菌汙染,菌絲不萌發、不生長或發生萎縮衰退等。發生異常現象,一定要儘快查明原因,及時採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1)「斷苗」
接種後,若菌種瓶內首先出現的是線狀菌絲,在生長過程中某段發生「斷裂」不相連現象,叫「斷菌」。引起「斷菌」的原因是:培養料發酵過熱、含水量過高、培養期間持續高溫等。基於以上原因,要不斷地調節培養料的溫度與水分含量達到 正 常的範圍內, 以杜絕「斷菌」發生。
(2).退菌
在菌種瓶內的培養基上, 已長好的菌絲萎縮衰退的現象叫「退菌」。其原因是培養料營養不足、料過幹或過松,培養時溫度過高、通風不良或遇 蟲害等,這些因素都會造成「退菌」現象的發生。改善上述不良因素條件即可防止「退菌」的發生。
(3)菌絲徒長
在菌種培養過程中,往往產生菌絲徒長結塊的現象,這是由於菌種本身的氣生菌絲生長過於旺盛,培養料中碳氮比例不當,氮素過多,料過溼, 以及培養室空氣溼度過大所致。預防辦法:移植母種時少挑些氣生菌絲, 多挑些基內菌絲,培養料中含氮素多的物質要少用,料要稍幹,並降低室內溼度。
(4)「不吃料」
接種後有時菌絲出現「不吃料」現象。所謂菌絲「不吃料」,就是接入菌種瓶(袋)內的母種或原種塊的菌絲不生長,有些菌種塊上的菌絲雖然生長,但不往料內生長,以後逐漸萎縮變黃。此種現象發生的原因及預防方法是:
培養料過幹,菌絲不能長進料內。預防的辦法是:補加水分
接種箱內消毒時,燻蒸藥量過多或溫度過高,致使菌絲受藥害死亡。要求消毒用藥必須按規定量,防止過量,接種箱在連續接種時,必須有一個通風冷卻的間歇時間, 防止箱內溫度過高和氧氣缺乏。
高壓滅菌以後,菌種瓶(袋)內溫度尚未冷卻 即接種,致使菌種塊菌絲遇高溫而死亡。預防方法是:高壓滅菌後,菌種瓶(袋)必須在室內自然冷卻至30℃以下。
接種工具未冷卻或茵絲塊靠酒精火焰太近,菌種菌絲被燙死或燒死。預防方法是:在接種時,接種工具在火焰上灼燒後伸 入菌種試管、瓶(袋)內,應在管壁或瓶壁上冷卻後再去取菌種,取出的菌種塊不要靠火焰太近,要迅速通過火焰上方送入菌瓶(袋)內,以免菌絲被燒傷。
培養基配方不合理、配製不科學。如碳氮比不合理、pH不適、有不良氣味 等,致使菌種塊不萌發或不吃料。因此,要選擇科學 配方,原料要新鮮無黴變,調整適宜的pH。
接入的母種或原種的菌絲體, 因在不良環境條件下長期貯藏, 已經衰老,生活力極差,失去生長能力。接種前必須仔細選擇菌絲生長正常、活力強的母種或原種來接種。
菌種瓶(袋)內潛入蟎類,咬食接種塊,致使菌絲消失。應仔細檢查菌種瓶(袋)內是否有蟎類滋生並及時採取殺蟎措施。
掌握林下食用菌生產的主要生產技術流程和技術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