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3730字
預計閱讀時間11分鐘
前幾天群裡爆發了一場「激烈」討論,內容是:
到底讓不讓孩子做家務?
有一位媽媽說,假期已經過去一半了,小孩作業也寫完了,天天待在家打遊戲,就想著讓孩子幫忙做點家務,結果孩子卻不情願,而且爺爺奶奶也說孩子還小不能做家務...這位媽媽就在群裡問:到底讓不讓孩子做家務?
群裡的家長們也是紛紛發表意見,有的說:「當然要做家務,可以鍛鍊孩子的能力,是件好事」。
有的卻認為:「孩子還小,應該以學習為重點,做家務太浪費時間,況且孩子動手能力差,反而會幫倒忙,小孩不搗亂就已經是謝天謝地了」。
你又是怎麼認為的呢?想必也有自己的看法吧,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孩子要不要做家務?
1
孩子要不要做家務?
「很難想像那些只會念書,連煎蛋、煮蛋都不會的孩子,會懂得怎麼做實驗。」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在演講中說。
我們擔心孩子受傷,擔心影響學習,家裡的各種事務,全不讓孩子插手。
但越是被嬌慣養大的孩子,越把父母的付出當做理所當然。
失了那份敬畏之心,很難學會愛與責任。
孩子總有一天要邁入社會,做家務養成的良好習慣和能力,都會成為他的隱藏優勢,在關鍵的時候發光發亮。
知乎上有位媽媽分享了自己的一段經歷。
她坐完月子之後就重新投入到了工作當中,因為白天要忙著上班,所以孩子一直都是讓婆婆在家裡幫忙帶,婆婆年紀大了,帶了孩子之後就沒有那麼多精力來收拾家裡。
所以,她晚上下了班回到家後,又要立馬投身到各種家務中去,根本沒有多少時間來陪孩子。
時間久了,她的孩子就越來越依賴奶奶,總是要跟在奶奶身邊,對她卻是愛答不理,沒有多深的感情。
她覺得這樣下去不行,於是每次回到家,她都先陪孩子玩幾個小時,等到孩子睡著了,她再慢慢整理家務。
可這樣一段時間下來,她每天都在熬夜,整個人疲憊不堪。於是她決定,讓孩子跟自己一起做家務。
孩子的玩具散落一地,她就讓孩子坐在自己旁邊,兩個人一起把玩具收起來。
她打掃客廳,也會給孩子拿個小抹布,讓孩子抹桌椅。
她在房間裡整理衣服,也會把孩子帶到一邊,讓孩子疊襪子之類的小物件。
......
這樣堅持了一段時間之後,她發現孩子的動手能力強了,而且生活習慣也好了很多,平時自己玩了玩具之後也會主動收好。
不僅如此,孩子對她也親密了很多,只要她回到家,就總是跟在她身後喊「媽媽」「媽媽」。
評論區裡有位媽媽深有同感地說道:「帶孩子做家務真的挺好的,有的時候我們沒空陪孩子玩,就讓孩子陪我們做一些簡單的家務,這其實也是一種陪伴。」
另外有一則新聞,
有位叫楊鎖的23歲小夥子,無疾無病、四肢健全居然餓死在家中。
父母相繼去世後,楊鎖在家坐吃山空,嫌棄工作累,不願意工作。
之後他賣光家裡所有值錢的東西,去村裡討飯度日,別人施捨的肉和菜放到爛也不知道動手去煮一下,在饑寒交迫中走到生命的盡頭。
楊鎖的死與父母的嬌慣脫不了干係。
父母從小就捨不得讓他受一點苦,在他8歲的時候,父母出門時還把他用擔子挑著,不讓他走路。
哪怕父親去世,母親也拖著病體承擔一切的家務活。
從小到大,楊鎖都在父母搭建的舒適區裡,父母對他的嬌慣無形中剝奪了他自力更生的能力。
最失敗的家庭教育,就是為孩子包辦一切。
想起看過的一句話:
8歲時他不會繫鞋帶,20歲時他的確學會了。
可是20歲明明應該是可以打工賺錢養活自己,他卻只學會了繫鞋帶。
自理能力差的孩子,無論學習成績多麼好,工作多麼的優秀,也只能是「生活中的矮子」,而無法成為人生中的強者。
捨不得用孩子,才是真的害了孩子。
讓不讓孩子做家務?答案是肯定的。
研究發現,成年後有成就且過得比較幸福的人,有個重要的相似處:他們從小就會做那些看似瑣碎的家務。
家務勞動看似都是小事,但它涉及到獨立自主,規劃能力,責任意識…… 這些珍貴品質卻能讓孩子收穫巨大。
2
為什麼要讓孩子做家務
這些道理家長必須要知道
愛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是擔心孩子辛苦,不讓孩子做家務,這種方式絕對是錯的。
哈佛大學學者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做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愛做家務的孩子,離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跟蹤研究發現,那些成功的孩子幾乎「從小就開始做那些看似瑣碎甚至沒用的事情,而且越早開始成功概率越大」。而這樣的瑣事,最簡單的就是做家務。
為什麼呢?
研究人員解釋:家庭就是職場的雛形,當一個孩子從小參與到家務中時,他就能明白,我的個人努力可以促進集體變得更好。這樣的孩子以後就更具有團隊協作能力,會更獨立和靠譜。
讓孩子做家務,除了能培養孩子的處事能力和獨立能力,還有一個很大的用處是,可以讓孩子意識到,他在這個家裡是很有用處的,如此一來,他的自我認同感會越來越強烈。
自我認同感對於孩子來說,非常重要,不過單純的讓孩子做家務可不會讓孩子有自我認同感,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父母的表現很關鍵。
另有專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務勞動與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可以說,要想讓孩子擁有幸福人生,做家務是必不可少的。
提高孩子學習成績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進行調查表明,孩子做家務的家庭比不做家務的家庭,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了27倍。
讓孩子從小做家務,更加有利於孩子學習成績的提升。
建立孩子自信心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需要靠一些事物來建立自信心的。
而做家務,正是培養孩子自信的一種很好的方式。
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孩子發現通過自己的雙手可以完成很多事情,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是被需要和被使用的。
培養孩子感恩之心
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說過:
&34;
所以,做家務確實會在無形中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和耐心。
要明白,現在許許多多的許許多多的&34;&34;,就誕生在父母長輩的無限溺愛之下。
如果你想培養出一個懂感恩有愛心的孩子,那就不要過分溺愛孩子,一再阻撓他做家務主動性。
利於鍛鍊孩子身體素質
對於成長發育中的孩子來說,健康的身體是保證孩子正常學習和生活的前提。
而適當的家務勞動,能夠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鍛鍊自己的身體。
總之,會做家務的孩子,才更有未來!
3
讓孩子做家務
家長可以這麼做
我們提倡讓家長和孩子一起做家務,並不是要求家長強壓著孩子做,但很多孩子都不喜歡做家務,畢竟沒有躺著看電視玩遊戲舒服,那麼如何讓孩子愛上做家務呢?
把家務變成遊戲
把家務變成遊戲,和孩子一起玩。
對於成長發育中的孩子來說,健康的身體是保證孩子正常學習和生活的前提。
你做家務,孩子自己玩,他會無聊,所以你不如把家務變成遊戲,讓他跟你一起玩。
比如我們晾衣服的時候,孩子在一邊玩,這時候,我們就可以找孩子搭把手啦。
讓他遞一下衣架啦,幫忙抖抖衣服啦,把乾衣服抱到臥室啦,或者把襪子都給孩子,讓他去配對等等。
很多事情,都是孩子有能力做到的,就看家長如何跟孩子溝通了。
把孩子的遊戲變成家務
這個也非常好理解,孩子的很多喜好,比如愛玩水、玩沙子等,都可以和家務結合起來。
舉個例子,孩子喜歡玩水,那我們在廚房忙的時候,是否可以讓孩子幫忙清洗一些比較好洗的菜呢,比如土豆、蘿蔔等。
把水盆給他準備好,請求孩子,「你幫我洗一下這兩個土豆好嗎……」
孩子會非常喜歡這一類事情,一開始他們會有點亂,會摔倒啊、會把水灑得到處都是啊,但是讓他做兩三次之後,他會做得越來越好。
而且這時候你誇獎他,他會很有成就感很開心,慢慢的他會享受幫你做事情。
鼓勵表揚孩子
當孩子完成一項家務活時,家長不要吝嗇自己的鼓勵。
可以對孩子說:「看這碗洗得多乾淨,爸爸(媽媽)實在是太開心了。」
誇孩子誇到點上,才能讓孩子真正受到鼓勵。
當然,不用那麼浮誇,用父母自己的語言方式去鼓勵孩子即可,父母越是鼓勵,孩子會越有幹勁!
同樣,如果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沒有表現好,這時候父母無需苛責孩子,而是要寬慰他:
「你只是一個小寶寶,做不好很正常啊,你看爸爸媽媽都這麼大了,有時候也還會做不好呢……」
適當的鼓勵,可以培養孩子的自我認同感。
如此一來,他就會更享受做家務這件事。
不用金錢獎勵
有的家長認為用金錢獎勵孩子做家務,可以提高孩子積極性或者培養孩子金錢意識等。
我們要明白孩子做家務是一件他本身應該做的事,用金錢鼓勵孩子,會讓行為從內驅變為外驅。
在孩子的潛意識裡,做家務變成了一種負擔,一種為錢而不得不做的事,變得有功利性。
更加不利於孩子的發展,甚至起到反作用。
《正面管教》一書中說:
永遠都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
我們不能替孩子去適應社會,不能替他去承受他本該需要經歷的磨練。所以,每一個父母,都要學會帶著愛放手。
放手,不等於放任自流,不等於漠不關心。
放手,是表面一副風平浪靜,內心卻時刻關注的陪伴成長。
有遠見的父母,懂得幫孩子為真實生活做好準備。
所以,家長們不妨放手讓孩子去嘗試,也許你會有想不到的收穫。
最後附上:兒童做家務年齡對照表
做家務和不做家務的孩子,過的是完全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