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2250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
近期一直在追《以家人之名》,劇中每一個孩子背後的家庭都足以代表現實中的一種原生家庭狀態。有人喜歡李尖尖的善良,有人喜歡唐燦的神經大條,有人喜歡兩個哥哥的帥氣,但說到最有爭議的,應該是齊明月這個角色了。
朋友們聊天時,很多人表示或多或少都能從齊明月身上找到自己和父母相處的狀態。從小到大,大事小事被媽媽一手包辦,容不得反駁和抗議。工作後搬出去和朋友住,都要接受媽媽的實時監控。
閨蜜昨晚在群裡說:「你們快看更新,齊明月終於爆發啦!可是給她媽媽氣的不行,她居然在高考時少填了一張答題卡,就是為了不上政法大學。」
媽媽來齊明月的臥室找戶口本,卻發現女兒一直在騙自己,並沒有準備公務員的考試。盛怒之下的媽媽指責孩子不知好歹,齊明月則一反常態,不再隱忍聽媽媽教訓,把自己內心多年的壓抑一股腦傾瀉而出。
看完之後,我想了很多,媽媽態度咄咄逼人,齊明月的話句句扎心,母女之間爭執到這種地步,到底是誰做錯了?
「你給的關心,我不需要!」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是需要媽媽幫忙操持一切。小時候要照顧吃喝拉撒睡,上學以後要輔導學習做功課,成年後得操心工作婚姻問題。這些無微不至的陪伴和關心,作為父母的我們有沒有想過,是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呢?
齊明月媽媽表示自己傾盡所有讓孩子吃好穿好,提供好的學習環境,關心她所有,但齊明月卻擲地有聲地說:「我不需要!」這話聽起來很傷人,也能感受到媽媽的震驚和憤怒,但這卻是一種沒有邊界感的關心。
閨蜜說:「齊明月簡直說出了太多孩子的肺腑之言,家長有時候真的管太多了。」
齊明月媽媽為什麼要插手孩子的一切呢?因為她認為齊明月不行,學習不行,社交不行,工作不行,樣樣都差勁,需要媽媽幫她一把。
在齊明月和媽媽的爭執中,她哭著提到了從小到大媽媽對她的各種否定,吃飯點菜被否定,穿衣打扮被否定,工作戀愛被否定。她說:「你嘴上說的是民主,其實就是專制!」不少父母會這樣日常否定孩子,並且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為了孩子好。而在這種否定的背後,其實隱藏的是父母對孩子的不信任,或者是極強的控制欲望。
有人說:「強勢的媽媽帶不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在媽媽的專制權威之下,孩子只能順從,按照指令生活,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孩子不是機器,可以按照預設好的代碼執行命令。他們是有血有肉的人,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意見,一味地被壓抑,會對他們的性格及人生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父母的日常否定,影響孩子一生
齊明月媽媽把她的變化,歸結為被室友帶壞了,學會了撒謊,學會了頂撞大人。但月亮卻說:「我一直就是這樣的人,是你不了解我。你想要一個乖女兒,但背著你,我偷偷把想做的事情都做了。」
有父母會突然發現,自己的孩子在家裡和在外面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在家乖巧聽話懂事,在外面調皮也會搗亂。這是為什麼呢?要知道孩子很聰明,也具備極強的求生欲,他們為了迎合父母的喜好,為了讓自己少被責備,就會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事,在父母面前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
可人的情緒和意願總歸是要有釋放發洩的地方,每個孩子尋找的出口都不太一樣。但無外乎都是父母所不能接受的方式,比如齊明月喜歡喝酒、唱歌。
經常被否定的孩子擁有怎樣的內心世界?她會變得自卑、沒有自信、逐漸形成討好型人格,甚至會把別人的過失歸結為自己不好。
《人生需要揭穿》一書中指出,討好型人格就是違心地做一些自己本來不想做,也本可以不做的事情。
齊明月其實很優秀,性格善良,成績優秀,工作單位領導賞識,在不少人眼裡,這已經是「別人家的孩子」,但唯獨自己的媽媽覺得孩子一事無成,處處需要家裡幫忙扶持。在這樣的原生家庭影響下,本該更優秀的齊明月,卻變得沒有自信,唯唯諾諾,毫無主見。
「不管」就是最好的「管」
孩子的成長之路其實就是父母逐漸退場的一個過程。從孩子開始學著自己吃飯、走路、如廁、穿衣洗漱、入園,就是在學著慢慢獨立。他們終歸要離開父母的懷抱,獨自承受來自社會的風吹雨淋。此時父母如果依然放不開孩子的雙手,管東管西,想要插手孩子的每一步人生,最終的結果就是親子關係破裂。父母過不好這一生,孩子的成長之路也磕磕絆絆。想讓孩子更好的成長,擁有更加健康的人生,建議父母們收回自己的手,不要過多的管孩子。
首先,意識到父母子女都是獨立的個體。
雖然我們生養孩子一場,但歸根到底,我們都是彼此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朋友圈,有自己的做事方式。孩子並不是父母的附屬品,父母也無法一直扶著孩子走完這一生,趁早放手,經歷風雨的小鳥才能豐滿羽翼。
其次,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
齊明月媽媽最傷人的一句話就是:「就憑你那五百多分?」展現出來一臉的嘲諷和不信任,她從未覺得自己的女兒優秀,從未覺得女兒能夠獨立完成某一件事情。在這種不信任信念的指導下,孩子也會變得不自信。
所以,請試著給孩子信任,相信他們能獨立,能照顧好自己,能在自己的事情上做主。
最後,逐漸退出孩子的生活圈,做到真正的放手。
尹建莉老師說過,「不管」就是最好的「管」。父母真正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經歷去感受,去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他們需要成就感和滿足感來充盈自己的內心世界。
凌晨媽媽來叨叨:
管得太多,是因為怕孩子吃苦,怕孩子的生活遭遇不順和挫折。但殊不知,人就是在一次次的失敗和挫折中學著長大和堅強,真正考驗車技的是沙漠之旅,而非寬闊的柏油馬路,不是嗎?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謝謝】
相關連結一:
相關連結二:
相關連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