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火罪點火就構成犯罪既遂嗎,放火罪是如何認定的?

2020-12-17 法妞問答

放火罪是指故意放火焚燒公私財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的相關規定,放火罪是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具體罪名之一,是指故意放火焚燒公私財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那麼,放火罪點火就構成犯罪既遂嗎,放火罪是如何認定的?

網友諮詢:放火罪的構成要件是什麼,怎樣認定放火罪既遂?

北京市盈科(濟南)律師事務所張浩律師解答:

未遂或者犯罪尚未實施。對放火罪而言其既遂與犯罪未遂的界限在於是否點火,從被點物開始獨立燃燒時即構成犯罪的既遂。在用火柴點火時被風吹滅被抓住則是犯罪未遂,所以危險犯有既遂與未遂之分,其標準在於危險狀態是否達到一定程度,即刑法規定的危險狀態。

只要實施了放火行為,點著了目的物,引起目的物燃燒,使目的物有被焚毀的危險,即使由於意志以外的原因,目的物被焚毀,沒有造成嚴重後果,也構成放火罪的既遂。例如正要點火,就被人抓獲,或者剛點著引火物,就被大雨澆滅等,應被認為是放火罪的未遂。

放火危害公共安全,一般包括三種情況:

一是危及不特定的多數人的生命、健康的安全;

二是危及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

三是既危及不特定的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同時又危及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

張浩律師解析:

怎樣對放火罪進行認定?

1、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財產的安全

2、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實施放火焚燒公私財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所謂放火,就是故意引起公私財物燃燒的行為。放火的行為方式,可以是作為,即用各種引火物,直接把公私財物點燃;也可以是不作為,即故意不履行自己防止火災發生的義務,放任火災的發生。

3、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由於放火罪社會危害性很大,刑法規定,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放火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4、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放火行為會引起火災,危害公共安全,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

放火罪的既遂與未遂:

放火犯通常以燒毀目的物為犯罪目的。但是,判斷放火罪的既遂與未遂,不應以犯罪目的是否達到為標準,而應以行為是否符合本法規定的放火罪的全部構成要件為標準。刑法對於放火罪的規定有兩個條文,即114條和第115條。這兩條的關係是,114條是規定放火罪的構成要件的基本條款,第115條是與本條相聯繫的結果加重條款。根據刑法理論,結果加重的條款是不發生犯罪未遂問題的,只有該條文規定的嚴重結果發生了,才能適用該條文。所以,認定放火罪的既遂、未遂,應以114條規定的放火罪的構成要件為標準。根據刑法修正案,該條已經被修改為危險犯,即達到可能造成危害的危險或嚴重後果的,就既遂。

相關焦點

  • 本案構成放火罪還是故意毀壞財物罪?
    被告人李某的辯護人提出「被告人李某是通過放火達到毀壞被害人財產的目的,罪名為故意毀壞財物罪更為恰當」、被告人邵某某的辯護人提出「罪名應為故意毀壞財物罪」,從犯罪構成看,被告人放火侵害的對象雖然是他人財物,但是從放火的地點、環境看足以構成對公共安全的危害,因此被告人的犯罪行為更符合放火罪的構成要件,故該辯護意見不成立,不予採納。被告人邵某某放火的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
  • 放火罪,如何認定?
    法條摘錄:《刑法》第114條第一百一十四條 【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放危險物質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一】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 2020放火罪:焚燒自己財物,也會涉嫌犯罪
    2020放火罪:焚燒自己財物,也會涉嫌犯罪看到這個題目,很多朋友會有疑問,自己焚燒自己的財物,為什麼會認定放火罪呢?今天好好講一下放火罪。放火罪,顧名思義就是指故意放火焚燒公私財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放火罪和其他犯罪有區別。行為犯是實施某種犯罪,不管是否造成嚴重後果,都認定為犯罪。結果犯呢,就是實施某種犯罪,並且造成了嚴重後果,才認定為犯罪。放火罪不是行為犯,也不是結果犯,而是危險犯。
  • 本案構成放火罪還是故意殺人罪
    【分歧】  對本案的定性,存在二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被告人彭某某採取放火的方式報復他人,危害公共安全,其行為觸犯了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的規定,構成放火罪。  第二種意見認為,被告人彭某某出於報復的目的,意欲放火燒死他人,其行為觸犯了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構成故意殺人罪,但因其意志以外原因未得逞,屬犯罪未遂。
  • 刑事案件中放火罪如何認定?怎麼判刑?
    刑事案件中放火罪如何認定?怎麼判刑?放火罪,是指故意放火焚燒公私財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有網友問小編,一般的放火行為會不會構成放火罪?小編想說一般放火跟放火罪是有區別的,因為放火罪與一般放火雖在客觀上都可能會造成輕微的危害結果,但是區別是否危害公共安全,一般放火行為不危害公共安全的話,不構成放火罪。
  • 失火罪與放火罪的區別是什麼?
    法妞網友諮詢:失火罪與放火罪的區別是什麼?放火罪是指故意放火焚燒公私財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 此案被告人犯失火罪還是犯放火罪
    彭某的行為構成不作為形式實施的放火罪,符合間接故意放火罪的犯罪特徵。因此,彭某的行為構成放火罪。  2、對放火罪的認定  根據刑法第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一種心理態度。它包含認識因素和意志因素:第一,犯罪故意的認識因素。具備認識因素是犯罪故意成立的條件。犯罪故意的認識因素即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的心理態度。它是對犯罪構成客觀事實特徵的認識;第二,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
  • 放火罪一|以「杭州保姆縱火案」為引析放火罪的主觀故意
    因為本案根據網絡文章獲取的案件碎片信息及本案辯護人黨律師披露的部分案情(點火動機:借錢;點火時間:4:55分,行為人之所以選擇此時點火是因為被害人5點會起來帶著孩子出去,意即被害人能及時發現起火;點火地點:客廳一角;點燃的目的物:書本),筆者認為本案縱火保姆的行為性質不排除為失火、本案不排除構成的是失火罪,而非放火罪。
  • 放火罪與尋釁滋事罪法條競合情況下的定性問題
    ,消防部門沒有實際出警,也未對現場情況是否能引起火災作出權威評估,電力部門也認為燒毀牆體外露電錶箱僅會引起斷電,不會引發火災,因而應當認定為尋釁滋事罪。  本案中嫌疑人都是十六七歲的未成年人,認知能力有限,而且是出於尋求刺激的目的,無事生非以放火取樂,所以一種意見認為應定尋釁滋事罪。本人認為嫌疑人都是出於尋求刺激的目的,前後實施了一系列的放火行為,造成了一定的公私財物的損毀,在放火行為未達到危害公共安全標準的前提下,本案認定為尋釁滋事罪是合理的。
  • 犯放火罪要判幾年,放火罪的構成?
    放火罪是古今中外較為常見的嚴重刑事犯罪之一。在中國,以法治火古已有之。我國商代法律已經開始規定用刑罰手段管理火政,那麼根據現行刑法規定,放火罪構成要件是什麼,量刑標準是什麼?網友諮詢:親戚因為故意放火被抓起來,會被判幾年啊?
  • 逞強打賭放火,釀成慘劇,屬於放火罪還是失火罪?
    對於小李的放火行為,有兩個觀點第一個是,小李故意放火,構成放火罪。第二種是,小李不是故意的,應該是過失的結果。對此大家認為他是故意的嗎?是故意,還是過失呢相關法規放火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的相關規定,放火罪是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具體罪名之一,是指故意放火焚燒公私財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
  • 究竟應判處放火罪還是失火罪?
    案件分析:該案定罪的關鍵是,孔某對於林地火災的發生是基於故意還是過失,從而決定了孔某是構成放火罪還是失火罪。本律師認為孔某應構成放火罪。具體分析如下:一、從本案現有證據來看,孔某對火災的發生所持主觀過錯形態為間接故意,而不是過於自信的過失。
  • 多次縱火取樂構成尋釁滋事罪嗎
    【分歧】  錢某縱火取樂和野外燒烤的行為該如何定性,存在以下兩種不同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錢某實施放火行為,雖均出於尋求刺激的目的,但客觀上有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險,其行為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的規定,應當以放火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 放火罪!貴州男子被判刑三年
    放火罪!,男子因與妻子吵架,一氣之下一把火把自家老房和新房兩棟房子全部燒沒了,還危及到兩鄰居家,最後被法院被判犯放火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庭審中,被告對自己的行為後悔不已,自願認罪認罰,並取得家人、鄰居及部分村民的諒解,最終經法院審理認為,被告人王某向故意縱火焚燒其家庭財物,危害公共安全,觸犯我國刑法,最後判處被告人王某因放火罪追究其刑事責任,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為此,法官再次提醒大家,放火罪是嚴重影響他人生命和財產安全的行為,屬於嚴厲打擊刑事犯罪。
  • 嶽陽縣:為洩私憤兩次放火燒山 男子因放火罪獲刑三年
    湖南法院網訊 近日,湖南省嶽陽縣人民法院依法審理了一起放火罪案件,被告人餘某保犯放火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法院審理查明,2020年3月14日上午,嶽陽縣月田鎮村民餘某保從自家山上砍得一根杉樹欲賣給同村餘某。在下山途中,想起平常村民們經常欺負他,遂產生放火燒山進行報復的想法。
  • 恐嚇型尋釁滋事犯罪的認定
    放火行為必須達到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程度才可構成放火罪,若以自焚相威脅,利用他人對放火的恐懼達到無事生非等目的,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但情節惡劣、擾亂正常社會秩序的,則應認定為恐嚇型尋釁滋事罪。評 析本案爭議的焦點在於為達非法目的,以點火自焚的手段恐嚇他人,是構成危害公共安全的放火罪還是破壞社會正常秩序的恐嚇型尋釁滋事罪。對此,牽涉到對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險犯如何認定的問題。
  • 一家五口殞命火海 男子被控放火罪表示不服要上訴
    一家五口殞命火海 男子被控放火罪一審領死刑,表示不服要上訴三江侗族自治縣籍男子楊金秀,被控放火燒死丈母娘一家5口人命,近日被柳州市中級法院一審判決,認定其犯放火罪,依法判處死刑
  • 在家放火自殺也有罪?一男子被依法行政拘留
    2018-06-22 06:38 |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吳慧慧 通訊員 青安宣葉某因涉嫌放火罪被依法刑事拘留青田一男子葉某因家庭不和,在家放火自殺,雖然沒有對周圍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損失,卻觸犯了法律。
  • 法考刑法——柏浪濤老師講危害公共安全罪系列筆記
    ,不包括精神、名譽損害2)公共:危害的危及面無法預料,具有危及多數人的可能性3)危害:包括危險和實害,危險是犯罪的成立條件(包括具體危險和抽象危險),導致實害結果是犯罪既遂條件。3、第114條罪名與故意殺人罪的關係:1)實施放火行為,危害公共安全,但過失造成人員死亡的,定放火罪,適用第115條第2款的規定2)實施放火行為,危害公共安全,對造成人員死亡持故意心理的。屬於放火罪與故意殺人罪的想像競合,擇一重罪論處。
  • 莫煥晶放火案終審裁判文書全文
    (2)一審適用刑法第115條第1款放火罪結果加重犯的規定不當。因上訴人對本案造成的嚴重後果持反對態度,故對上訴人的行為應以失火罪定性。即使認定其構成放火罪,也應當考慮其對本案造成的嚴重後果所持的過失心態,在量刑時應充分考慮。(3)上訴人在點火過程中存在中止行為,在起火後又實施了一定的施救行為,即使因上訴人未能有效避免犯罪後果發生而不被認定為犯罪中止,亦應作為酌定從寬處罰情節進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