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高一新生總是想念初中的同學,在新的班級裡封閉自己,不能敞開心扉和同學交流,不能坦然面對新的人際關係。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與初中要好的同學打電話或見面交流,疏解留戀和思念的情緒,然後心懷老朋友,迎接新朋友,逐漸完成友情的轉換期。
1.抓住獨立性培養的契機
家長首先要認識到,獨立自主是孩子的權利。剝奪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就等於剝奪了孩子健康成長的權利。其次,家長要認識到,孩子初入高中面臨寄宿制生活時,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良好時機。
家長要抓住這個時間節點,及時放手,推動孩子適應能力的發展,要相信所有的不適應都是孩子成長的契機。此時,若在生活上或精神上依然對孩子包辦太多,孩子接受了,那就加強了依戀;孩子不接受,那就成了孩子的包袱。兩者都是孩子成長的阻礙。
所以,高中生父母要及時調整、轉變自身的角色,從養育者向「人生導師」的角色轉變。在工作和自身發展上多用一些精力,既可以給孩子做人生的榜樣,也可以使孩子免於被父母的關愛包得太緊,透不過氣來。身為家長不僅要給孩子愛,更要給孩子自由。
2.要相信孩子有適應環境的巨大潛能
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孩子的發展既依賴於成年人,又獨立於成年人,這是人的身心發展的自然過程。但我們卻常常過低地估計了孩子的獨立能力,而過多地相信自身在孩子發展中的輔助作用。
實際上,如果真的給孩子機會,你會發現孩子的自立潛力巨大。高一學生入校一個月後,他們普遍感到自己比剛入校時有了很大進步:自律性、自理能力強了,更有時間觀念了……
3.對孩子的不適應要做客觀分析
當孩子面臨新環境感到不適應時,心理的恐懼會把困難和問題放大。如果孩子在學校裡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傾訴,周末回家跟父母訴說時,往往會負面情緒很重,把問題說得很嚴重。
這就需要父母接納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疏解情緒,待孩子情緒慢慢緩和下來之後,向孩子詳細、具體詢問,了解問題的真實程度,對困難和問題的真實性、暫時性、發展性進行客觀的分析,逐漸引導孩子對高中生活產生信心。
4.關注孩子的交往
儘快在新環境中交上新朋友以獲得歸屬感和安全感是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長要關注孩子的交往情況,指導孩子與同學和睦相處,儘快交上幾個知心朋友。
這樣,可以讓孩子在學習、生活、心理交流等方面得到系統的支持,從而代替父母在其以往生活中的部分作用。
5.耐心等待孩子搖搖晃晃地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父母的寬容、耐心和期待本身就是一股幫助孩子成長的力量。當孩子蹣跚學步時,父母會用極大的耐心去看著孩子搖搖晃晃地站立起來,一邊驚喜地鼓掌祝賀,一邊鼓勵孩子向前邁步。
在人生的路上,父母也要用極大的耐心和寬容去期待孩子獨立前行。在初次離家住校後,孩子出現不適應是正常的,出點兒問題和差錯也是正常的,受點兒委屈、吃點兒苦頭也是應該的,因為生活本身不只有順利和坦途。家長要用豁達的心態去看待孩子成長中的波折,尊重孩子的未成熟狀態。
有的孩子雖然住校,但家長會以方便孩子洗澡或飲食不習慣等為由,每周多次來學校看望孩子或一周接孩子回家好幾次,導致孩子不能主動適應新環境,阻礙其獨立能力的發展。
有的家長不問孩子是否願意,便自己決定在學校周圍租房子陪伴,導致自己正常的生活、工作受到影響,或者引發親子間的矛盾。
如果孩子出現分離焦慮,建議家長要理性看到,運用以上方法來解決孩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