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揭示細胞核染色質的放射狀結構

2020-12-11 科學網

新技術揭示細胞核染色質的放射狀結構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8 12:59:45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Magda Bienko、Nicola Crosetto等研究人員合作利用GPSeq技術來揭示了細胞核中染色質的放射狀結構。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5月25日在線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

研究人員報導了通過測序進行基因座定位的方法(GPSeq),這是一種全基因組方法,可推斷整個核半徑上與核纖層的距離。GPSeq依賴於從核纖層到核中心的染色質逐步限制性消化,然後對產生的切割位點進行測序。使用GPSeq,研究人員以100 kb的解析度繪製了人類基因組的徑向組織圖譜,從而揭示了基因組和表觀基因組特徵與基因表達以及A和B亞區室的徑向模式。

通過結合徑向信息和Hi-C測量的染色體接觸頻率,研究人員大大提高了全基因組結構建模的準確性。最後,研究人員繪製了DNA雙鏈斷裂、生殖系變異和癌症突變的放射狀拓撲圖譜,並發現它們在A和B亞區室中具有獨特的放射狀排列。研究人員認為,GPSeq可以揭示基因組結構的基本信息。

據悉,除了與核纖層相關的結構域外,哺乳動物細胞中染色質的放射狀組織在很大程度上仍未知。

附:英文原文

Title: GPSeq reveals the radial organization of chromatin in the cell nucleus

Author: Gabriele Girelli, Joaquin Custodio, Tomasz Kallas, Federico Agostini, Erik Wernersson, Bastiaan Spanjaard, Ana Mota, Solrun Kolbeinsdottir, Eleni Gelali, Nicola Crosetto, Magda Bienko

Issue&Volume: 2020-05-25

Abstract: With the exception of lamina-associated domains, the radial organization of chromatin in mammalian cells remains largely unexplored. Here we describe genomic loci positioning by sequencing (GPSeq), a genome-wide method for inferring distances to the nuclear lamina all along the nuclear radius. GPSeq relies on gradual restriction digestion of chromatin from the nuclear lamina toward the nucleus center, followed by sequencing of the generated cut sites. Using GPSeq, we mapped the radial organization of the human genome at 100-kb resolution, which revealed radial patterns of genomic and epigenomic features and gene expression, as well as A and B subcompartments. By combining radial information with chromosome contact frequencies measured by Hi-C, we substantially improved the accuracy of whole-genome structure modeling. Finally, we charted the radial topography of DNA double-strand breaks, germline variants and cancer mutations and found that they have distinctive radial arrangements in A and B subcompartments. We conclude that GPSeq can reveal fundamental aspects of genome architecture.

DOI: 10.1038/s41587-020-0519-y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20-0519-y

相關焦點

  • ...揭示靜息態基因的染色質結構特徵並提出預測基因轉錄潛能的新方法
    【科技前沿】李國紅/許雪青合作揭示靜息態基因的染色質結構特徵並提出預測基因轉錄潛能的新方法 2020-07-29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細胞》:我們為何能擁有更大的大腦?神經科學家揭示細胞發育之謎
    在進化過程中,人類大腦的皮層顯著增大,為各種高級認知功能提供了結構基礎。解碼人腦的發育過程,將為我們理解「人何以為人」提供接近本質的答案。在探索人類大腦皮層為什麼能夠變得更大的問題時,人們常常把目光集中在神經元胞體集中的灰質區域。實際上,大腦皮層的白質也在進化過程中劇烈增大。
  • 研究揭示細胞轉錄組與染色質可及性圖譜
    研究揭示細胞轉錄組與染色質可及性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5 12:31:02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Kun Zhang小組利用高通量測序方法,揭示了同一細胞中轉錄組和染色質可及性圖譜
  • 破解世紀之謎:首次揭秘人類活細胞中的DNA結構
    圖片來源Science1新染料與關鍵技術ChromEMT如果伸展開來,我們體內所有細胞的DNA將能到達冥王星。這種染料與先進的顯微鏡檢查技術融合成了一種稱為ChromEMT的新技術,能夠讓休眠期和有絲分裂階段的細胞的染色質結構被高度詳細的可視化。該研究的通訊作者Clodagh O』Shea說:「生物學中最棘手的挑戰之一就是弄清細胞核中DNA的高階(higher-order)結構,以及理解這些結構與功能之間的聯繫。
  • 考點解析:第十八章 脫落細胞檢查
    不全形化細胞核染色質的特點是A.成塊B.網狀C.固縮深染D.粗糙E.疏鬆細緻【解析】C不全形化細胞核染色質的特點是細胞核固縮深染。2.有關病毒感染細胞的表現,描述正確的是A.核畸形B.核仁增大,數目增多C.核染色質粗糙且深染D.核內可見嗜酸性包涵體E.核增大,大小不一【解析】D病毒感染細胞胞核或胞質內出現嗜酸性包涵體。3.
  • :鮭魚生長發育過程中放射狀膠質細胞的腦內分布
    成年魚類大腦有大量放射狀膠質細胞,直至成年期,但放射狀膠質細胞在成年動物神經發生過程中的作用尚不明了。課題組的前期研究表明,櫻花鉤吻鮭與其他魚種不同的是,酪氨酸羥化酶免疫定位第三腦室和大腦尾區的長放射狀突起的細胞中。
  • p35調節皮層神經元放射狀遷移
    PKCδ通過穩定Cdk5的激活因子p35調節皮層神經元的放射狀遷移 11月24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細胞周期素依賴性激酶5(cyclin dependent kinase 5,Cdk5)和它的激活因子p35對大腦皮層新生神經元的放射狀遷移以及分層定位發揮著至關重要的調節作用。然而,p35/Cdk5的酶活性是如何被細胞內外的信號調節的依然知之甚少。
  • The Plant Cell | 首都師範大學劉良玉/作科所路則府合作揭示光周期介導的染色質開放程度變化具有組織細胞特異性
    ,染色質開放程度(chromatin accessibility)在葉片維管和表皮細胞中的特異性變化。在光周期開花途徑研究方面,植物葉片被認為是感知日照長度信號的主要器官,基因的轉錄水平調控對於葉片維管組織中開花刺激信號的產生至關重要,而染色質的結構和修飾是決定基因轉錄的關鍵因素。因此,在植物葉片感知光周期信號過程中,染色質的開放程度變化是否具有組織細胞特異性,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科學問題。
  • 【科技前沿】清華時松海/史航揭示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的全新機制
    放射狀膠質細胞是哺乳動物大腦發育關鍵的神經前體細胞,其分裂產生大腦皮層幾乎所有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在大腦發育過程中,放射狀膠質細胞的行為高度有序。中心體作為動物細胞主要的微管組織中心,調控細胞周期進程,對大腦神經系統發育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通常中心體位於細胞核附近的細胞質中,然而,在放射狀膠質細胞內中心體的定位十分獨特,位於遠離細胞核的頂端細胞膜上,即腦室腔的表面上。
  • 研究揭示活躍染色質的遺傳機制
    研究揭示活躍染色質的遺傳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 13:47:47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Daniel F.
  • 新教材解讀:細胞質-內質網的結構和功能
    《細胞生物學》(翟中和)第117頁:光面內質常為分支管狀,形成較為複雜的立體結構。細胞中幾乎不含有純的光面內質網,這們只是作為肉質網這一連續結構的一部分。光面內質網所佔的區域通常較小,往往作為出芽的位點,將內質網上合成的蛋白質或脂質轉移到高爾基體內。光面內質網與高爾基體在結構、功能與發生上的關係更為密切。
  • 第三篇 臨床血液學檢驗 第二章 造血與血細胞分化發育 章節真題解析
    :從原始到成熟階段,細胞胞體由大到小(巨核細胞例外);核質比例由大到小(小淋巴細胞例外);核染色質由細緻疏鬆到緻密粗糙;核仁從有到無;顆粒從無到有;胞質顏色由深至淺。)關於血細胞發育過程中形態演變的規律,錯誤的是(2017年檢驗士)A.細胞由大到小B.核染色質結構由細緻疏鬆到緊密粗糙C.核質比由小到大D.核膜由不明顯到明顯E.核染色質受色由淡紫色到深紫色 (題型:單選題)(標準答案:E)(分數:1.00)(試題分類:2016年檢驗師)(試題難度:不限難度
  • Nature | RNA細胞內相互作用分析新技術
    RNA的結構和功能通常是由RNA結合蛋白(RBPs)所介導,對RBP介導的RNA分子內和分子間相互作用的全局分析有助於推斷任何mRNA和長鏈非編碼RNA(lncRNA)的結構和作用靶點。但目前存在基於RBP或化學方法的全轉錄組分析仍存在缺陷,而RIC-seq技術可在單核苷酸水平上實現RNA相互作用的精準分析。
  • 三維基因組與細胞核結構
    真核生物體的遺傳信息儲存在DNA的線性序列中,編碼基因,進而產生各種細胞功能所必需的蛋白質和RNA。基因組DNA分層並有效地包裝成細胞核內的多級染色質結構,包括核小體、30nm結構、染色質環、拓撲結構域、染色質區室和染色體領地。
  • 治療糖尿病新突破!間充質幹細胞修復2型糖尿病人病態胰島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間充質幹細胞能夠逆轉2型糖尿病人胰島的去分化,修復病態胰島。這項研究為間充質幹細胞治療糖尿病提供了全新且強有力的證據。 如何逆轉糖尿病狀態下β細胞的去分化是治療2型糖尿病的重要環節。一直以來針對β細胞去分化的治療方法的研究仍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本文共同通訊作者王樹森教授介紹,在臨床胰島移植工作和中國首家「人胰島資源共享中心-天津」的支持下,團隊經歷近4年的時間,證實了間充質幹細胞可以有效逆轉2型糖尿病人胰島β細胞去分化,並且揭示了其中關鍵的機制,為2型糖尿病胰島功能受損的治療提供了嶄新的證據。
  • 同濟大學高紹榮、江賜忠教授團隊揭示原始生殖細胞的染色質狀態
    同濟大學高紹榮、江賜忠教授團隊揭示原始生殖細胞的染色質狀態 來源: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時間:2018-10-13  瀏覽:
  • 新技術揭示人類基因組複製時的姐妹染色單體構象
    新技術揭示人類基因組複製時的姐妹染色單體構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4 11:27:39 奧地利科學院Daniel W.
  • 《細胞》亮點:莊小威聯合團隊看清染色質轉錄動態;單細胞測序揭示...
    頂尖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多篇論文。第一篇論文來自哈佛大學莊小威教授與Bogdan Bintu教授的聯合團隊。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全基因組範圍內的成像技術,能夠看清染色質的3D結構與轉錄活性。研究人員們在摘要中指出,染色質的3D結構調控了許多基因組的功能。如果有一款工具能夠看清染色質的3D結構,無疑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其生理功能。為此,研究人員們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成像技術。首先,他們表明可以通過按順序雜交的方法,標記基因組上的數百個位點。這也讓科學家們得以用很高的解析度去追蹤染色體的結構變化。
  • Nature:時松海/史航團隊揭示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的嶄新機制
    放射狀膠質細胞是哺乳動物大腦發育關鍵的神經前體細胞,其分裂產生大腦皮層幾乎所有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在大腦發育過程中,放射狀膠質細胞的行為高度有序【1】。中心體作為動物細胞主要的微管組織中心,調控細胞周期進程,對大腦神經系統發育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2】。
  • Nature:科學家揭示病毒如何「接管」宿主細胞
    與此前的假設相反,這種鑑別出的病毒蛋白複合物結構揭示了逆轉錄病毒中分子架構類型的不同,該研究揭示了逆轉錄病毒如何將自身的基因組信息插入到人類細胞中,對於治療諸如HIV感染等疾病,以及改善基因療法來運輸新型DNA到遺傳突變的患者機體中提供了新的線索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