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紅寺橋南500米 清水變黃了
北京南城有一條知名的「臭河」——涼水河。發源於首鋼退水口,終結於通州區榆林莊閘,最後匯入北運河,全長68.41公裡的涼水河與南城人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
雖然從1991年就開始治理,但這條流經海澱、西城、豐臺、大興、朝陽、通州六個區的河流,水質一直沒有得到徹底改善。在水務局公布的黑臭水體名單上,涼水河多個河段榜上有名。涼水河現在是什麼狀況?水體汙染的問題出在哪兒……帶著這些疑問,記者從上遊、中遊到下遊一路探訪看到,涼水河上遊段已經基本實現水清岸綠,但從東南四環紅寺橋南500米處開始,涼水河的水質開始變差了……
上遊實現水清岸綠
涼水河分為四段:4.76公裡的人民渠,7.17公裡的新開渠,4.27公裡的蓮花河和52.21公裡的涼水河。根據區域劃分,玉泉路石槽橋以上稱人民渠,石槽橋至蓮花池暗涵出口稱新開渠,蓮花池暗涵出口至萬泉寺鐵路橋稱蓮花河,萬泉寺鐵路橋以下至北運河入河口稱涼水河。這條彎彎曲曲的河道流經6個區,流域面積629.7平方公裡,流域人口高達450萬人。
這些數據對於涼水河管理處水政科的工作人員常松來說,早已爛熟於心,因為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和這條河打交道。常松說,截至目前,人民渠、新開渠、蓮花河和涼水河部分河段已經完成治理,當年首鋼的退水口如今已經沒有水,但這些河道途經的盧溝橋再生水廠和吳家村再生水廠,總共「伸出」3個補水口長年為河道補充再生水。
記者站在新開渠的岸邊,河道內雖然水量不大,目測水深在30釐米左右,但再生水的水體清澈,碧綠的水面和邊坡及岸上的綠植相映成趣。「這幾天趕緊把景觀草補種上,那片海棠多給澆澆水……」常松向綠化施工單位的負責人叮囑著。今年開春以來,新開渠兩岸被涼水河管理處打造成了休閒公園,磚砌的人行步道、假山堆成的景觀、二月蘭形成的花海,成了周邊居民休閒的好去處。
紅寺橋南出現排汙口
常松帶著記者繼續朝涼水河下遊探訪,人民渠、新開渠、蓮花河,一直到涼水河的上半段,水質基本都保持著清澈的狀態。
雙營橋下曾經聚集賣盒飯的小攤販,他們直接將用剩的髒水和垃圾倒入河道。如今,這裡每天有專人職守和勸導,已不見任何小販身影。在馬家堡東路,這裡原本有400多平方米是河道管理範圍,卻被隨意亂停的私家車霸佔,今年涼水河管理處「搶」回了這些地段,砌上矮牆並栽種榆葉梅等植物,打造成了路邊的街心小公園。涼水河管理處通過邊坡和岸上的治理,將涼水河上遊段打造成了一條景觀帶。
然而,這種水清岸綠的景色在東南四環紅寺橋南500米處戛然而止。從紅寺橋沿著河道西側的小路向南,就會發現河水的顏色在一個出水口處突然發生變化。記者還沒走到岸邊,就已經聞到了一股濃烈的臭味,距離出水口越近,味道越濃重。
記者現場看到,出水口位於河岸的西側,寬約五六米,有3孔水流從出水口流出,以很快的速度翻滾著湧入涼水河。3孔水流中,有一孔流出的是清水,而另外兩孔流出的都是顏色偏黃的髒水,與上遊下來的清水接觸後形成一道明顯的分界線。
20萬方汙水溢回河道
常松告訴記者,這個出水口是河西岸小紅門汙水處理廠的退水口,因為處理能力有限,進不了汙水處理廠的汙水不得不從這裡溢流回了河道。走在沿岸的路人總要被臭味燻得皺眉頭。
記者了解到,小紅門汙水處理廠的日處理量為60萬立方米,主要承擔著本市西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區的城市汙水處理任務,服務流域西起八大處,東到京滬高速公路,北起長河,南到南五環,橫跨海澱、石景山、西城三區。然而汙水來水量太大,大約每日有80萬立方米,遠遠超出了小紅門汙水處理廠的設計能力。進不去管線的20萬立方米汙水只能再流回河道,這裡就成了涼水河水質變差的起點,也影響和加劇了下遊水體的汙染程度。
在今年2月水務局公布的第二批黑臭水體名單上,這個排水口就榜上有名。記者從市排水集團了解到,目前小紅門汙水處理廠正在進行升級改造,預計今年6月有望完工,以解決該退水口汙水入河的問題,屆時涼水河的水質將會得到很大改觀。
河邊常有違規燒烤
儘管尚有汙水入河,但整體來說涼水河上遊段的河道環境相比前幾年已經有了很大改善。
「自從這裡變成了小公園,我每天都來遛彎。」家住遠洋山水小區的市民周老先生就很喜歡新開渠今年的新變化。然而環境好了,聚的遊人多了,對於環境反而成了考驗。
常松說,本月以來他就已經在上遊段處理了二三十起市民違規燒烤的事件。市民拖家帶口,找個平坦的河床,支起爐子就燒烤,空氣汙染了、垃圾遍地了、花草被踩了。「為了節約成本,我們都是根據涼水河兩岸現有土壤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植物,都是工人親手一棵一棵栽下去的,有時候看著遛狗的市民讓狗在裡面撒歡兒,真是心疼。」常松說,僅在新開渠這一段,就安排了50多個保潔和綠化的工人,但畢竟河道長、人手少,還是希望市民能愛護身邊已經治理好的水環境。
相關
清河北岸汙水
不再直排入河
昨天,清河再生水廠退水口處截汙管線閥門正式開啟,標誌著清河北岸汙水截流工程實現全線貫通。至此,河道北岸的汙水將不再直排入河,而是通過管線流進清河第二再生水廠。
負責該項目施工的市排水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條截汙管線長約13.4公裡,是清河第二再生水廠的配套工程,西起南馬坊西路,向東沿清河北岸濱河路,穿行朝陽、海澱、昌平三區,作用就是截流清河北岸直排入河的生活汙水及雨汙混流溝渠內的汙水,進入清河第二再生水廠。同時,該管線作為連接清河再生水廠及下遊清河第二再生水廠的調水管線,還將分擔目前超負荷運行的清河再生水廠的部分水量。該截流工程實現全線貫通,意味著清河流域日處理汙水的能力又增加了10萬立方米。
此外,今年汛期前還將完成13號線地鐵沿線、昌平區南七家八排乾溝等處汙水收集截流工作。屆時,清河98%的汙水問題將得到解決,並計劃於今年年底完成清河流域南岸零散排汙口的治理,徹底實現清河水清、岸綠、無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