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嘮叨是我們最熟悉的忠言逆耳,對於這一點,寶媽王女士為人之母后總算感同身受了。她在孩子吃飯不積極,又經常拿手抓,不愛用餐具時,總是忍不住喋喋不休,可以不管怎麼說,怎麼教,總是效果不佳。媽媽在一邊說個不停,孩子那一頭根本聽不進,經常還會表現出牴觸心理。
&34;
&34;
&34;
&34;
無可否認,父母的嘮嘮叨叨都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好,但在現實中能如父母所願按部就班做的孩子可謂少之又少,往往是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嘮叨的家長不知道,自己的這種教育理念在一點點毀掉孩子,毀掉本該祥和的親子關係,破壞了家庭的天倫之樂。
雖然,嘮叨的家長有著良苦的用心,都是為了孩子好,本意是想給孩子一個警示和正確的引導,然而這些僅僅是他們單方面的想法,需知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的想法和思想。
由於沒有設身處地,作為家長的大人,經常直觀的從大人的觀點和想法看問題。
孩子一旦做得有什麼不對,就會表現得滿意,然後口口聲聲為了孩子,要孩子這樣這樣做。
其實,孩子還小,在成長過程中屢犯失誤、磕磕碰碰誠是在所難免的,只要父母能多從孩子的層面去想一下,就不會有那麼高的要求了。
孩子由於體質的限制,有時候無法第一時間回應父母,並且有時候父母所給的也不一定是孩子所需要的,這個時候父母應該有耐心等待,有耐心去了解孩子的真實所需。
父母不要在孩子對自己表現出忽視時,就心急和不耐煩,要了知一些兒童的心理情況,首先父母要先冷靜一下,去想想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小孩子對一個行為的好壞,往往沒有其分辨能力,他們有時候忽視家長,甚至是為了家長來關注他。
父母要學會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而不是帶著主觀的大人情緒責罵孩子,首先要停止嘮叨,給孩子灌輸他並不理解的&34;根本沒用,還極易使孩子生出逆反心理。
當有一天,父母嘮叨過頭了,孩子很可能從此會變得 &34;,那麻煩就大了。
難道要放縱孩子的不良行為而不管嗎?當然不是!放任不管更是害了孩子。父母一定要找到消除與子女溝通障礙的方法。
一般來說,如果父母能夠稍具耐心和放下面子來與孩子做一個平等的溝通,孩子將更樂於接受,這樣的方式更有助於事情的解決。
但是,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有時候會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並沒有一種好方法是馬上管用的,只能靠父母與子女的慢慢磨合了。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反對對於少年兒童一味的說理教育,也不主張用嚴厲的懲罰來約束孩子,而是主張讓孩子自己體驗到此過失的後果,自我吸取教訓,自行改正錯誤。
因為孩子做了錯事,受到的懲罰是他自己的過失導致的&34;,而後他自己就能想要自覺的去改變,所以這個效果遠比父母的嘮叨管用太多!
比如典型的例子是,孩子把小板凳摔壞了,並不去懲罰他,也不要給他新的一張,而是讓他感受壞了的板凳的不便,這樣有利於他認知自己的錯誤。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站,父母自身的言行對一個孩子的品行起到的影響可以說是相當大的。一流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往往不會說得很多,而是自己這麼去做,給予孩子一個榜樣。
如果你想要孩子喜歡讀書,自己卻不喜歡讀書,那是比較難的。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演員明星,他們的孩子也喜歡演戲,就是孩子們在平時耳濡目染髮展成了自己的愛好。
當然,如果父母想要培養孩子哪一方面的特長,或者孩子有哪一方面的興趣,父母即使自己不擅長,也可以和孩子去探討,去鼓勵他們。
高層次的父母會給孩子一個榜樣,一個積極樂觀的態度,這是最重要的。
託爾斯泰有一句名言:&34;總是以嘮叨、甚至吼叫的方式來教孩子是行不通的,&34;才會這樣做。
有見識、懂教育的父母,當自己的情緒激動時,應該自己保持冷靜一會兒,再客觀的去看這個問題,並找出合理解決問題的方式。
育兒其實是一個互動的關係,需要孩子的參與,孩子應該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