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對孩子嘮叨不停了,嘮叨越多越叛逆,做個有智慧的家長很重要

2020-09-02 水星育兒說

母親的嘮叨是我們最熟悉的忠言逆耳,對於這一點,寶媽王女士為人之母后總算感同身受了。她在孩子吃飯不積極,又經常拿手抓,不愛用餐具時,總是忍不住喋喋不休,可以不管怎麼說,怎麼教,總是效果不佳。媽媽在一邊說個不停,孩子那一頭根本聽不進,經常還會表現出牴觸心理。

&34;

&34;

&34;

&34;

無可否認,父母的嘮嘮叨叨都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好,但在現實中能如父母所願按部就班做的孩子可謂少之又少,往往是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叛逆。

嘮叨的家長不知道,自己的這種教育理念在一點點毀掉孩子,毀掉本該祥和的親子關係,破壞了家庭的天倫之樂。

一、嘮叨家長的&34;:其背後的心理狀態

雖然,嘮叨的家長有著良苦的用心,都是為了孩子好,本意是想給孩子一個警示和正確的引導,然而這些僅僅是他們單方面的想法,需知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的想法和思想。

由於沒有設身處地,作為家長的大人,經常直觀的從大人的觀點和想法看問題。

孩子一旦做得有什麼不對,就會表現得滿意,然後口口聲聲為了孩子,要孩子這樣這樣做。

其實,孩子還小,在成長過程中屢犯失誤、磕磕碰碰誠是在所難免的,只要父母能多從孩子的層面去想一下,就不會有那麼高的要求了。

二、高層次的父母這樣教育孩子

  • 1、首先要了解孩子尚小,大腦思維不完善

孩子由於體質的限制,有時候無法第一時間回應父母,並且有時候父母所給的也不一定是孩子所需要的,這個時候父母應該有耐心等待,有耐心去了解孩子的真實所需。

父母不要在孩子對自己表現出忽視時,就心急和不耐煩,要了知一些兒童的心理情況,首先父母要先冷靜一下,去想想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小孩子對一個行為的好壞,往往沒有其分辨能力,他們有時候忽視家長,甚至是為了家長來關注他。

  • 2、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消除和孩子的溝通障礙

父母要學會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而不是帶著主觀的大人情緒責罵孩子,首先要停止嘮叨,給孩子灌輸他並不理解的&34;根本沒用,還極易使孩子生出逆反心理。

當有一天,父母嘮叨過頭了,孩子很可能從此會變得 &34;,那麻煩就大了。

難道要放縱孩子的不良行為而不管嗎?當然不是!放任不管更是害了孩子。父母一定要找到消除與子女溝通障礙的方法。

一般來說,如果父母能夠稍具耐心和放下面子來與孩子做一個平等的溝通,孩子將更樂於接受,這樣的方式更有助於事情的解決。

但是,要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有時候會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並沒有一種好方法是馬上管用的,只能靠父母與子女的慢慢磨合了。

  • 3、&34;的經驗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反對對於少年兒童一味的說理教育,也不主張用嚴厲的懲罰來約束孩子,而是主張讓孩子自己體驗到此過失的後果,自我吸取教訓,自行改正錯誤。

因為孩子做了錯事,受到的懲罰是他自己的過失導致的&34;,而後他自己就能想要自覺的去改變,所以這個效果遠比父母的嘮叨管用太多!

比如典型的例子是,孩子把小板凳摔壞了,並不去懲罰他,也不要給他新的一張,而是讓他感受壞了的板凳的不便,這樣有利於他認知自己的錯誤。

三、父母以身作則,做給孩子看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站,父母自身的言行對一個孩子的品行起到的影響可以說是相當大的。一流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往往不會說得很多,而是自己這麼去做,給予孩子一個榜樣。

如果你想要孩子喜歡讀書,自己卻不喜歡讀書,那是比較難的。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演員明星,他們的孩子也喜歡演戲,就是孩子們在平時耳濡目染髮展成了自己的愛好。

當然,如果父母想要培養孩子哪一方面的特長,或者孩子有哪一方面的興趣,父母即使自己不擅長,也可以和孩子去探討,去鼓勵他們。

高層次的父母會給孩子一個榜樣,一個積極樂觀的態度,這是最重要的。

結語

託爾斯泰有一句名言:&34;總是以嘮叨、甚至吼叫的方式來教孩子是行不通的,&34;才會這樣做。

有見識、懂教育的父母,當自己的情緒激動時,應該自己保持冷靜一會兒,再客觀的去看這個問題,並找出合理解決問題的方式。

育兒其實是一個互動的關係,需要孩子的參與,孩子應該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想法。

相關焦點

  • 別再對孩子嘮叨了,越嘮叨越叛逆,高層次的家長這樣教孩子
    快點拿紙巾擦乾淨……別喝飲料了,給你裝了點湯,小心燙……用勺子啊,別用筷子,你筷子還拿得不穩……你先吃口飯,再吃點蔬菜,肉別吃太多了……小女孩一副毫不在意的表情,依舊我行我素,媽媽還在吧啦吧啦地說個不停,「你怎麼不回我啊,啞了啊?」
  • 被父母不停的嘮叨的孩子,長大性格會怎麼樣?
    ①、對孩子過度的關心孩子在父母的眼裡總是長不大的,不管是生活上還是學習上,總是在為孩子操心。天冷了怕凍到,天熱了怕捂到,喝個熱水還怕燙到,十幾歲的孩子出門還要像個小朋友一樣不停囑咐要小心,過馬路要看車,對孩子過度的關心導致了家長沒完沒了的囑咐。
  • 嘮叨對孩子的傷害太大了,請停止對孩子的嘮叨
    我們教育孩子一直存在一個誤區,認為對孩子關注越多,說的越多,越能體現對孩子的愛,說的少管的少就是對孩子漠不關心,沒有盡責。成年人把父母的嘮叨看成一種關愛,是因為成年後我們能理智客觀的看待父母的嘮叨,而且對我們心智的影響也不會太大。但是綜合來看,嘮叨對孩子的傷害實在太大了。 如果沒有親身經歷的話我真的不會有這麼深的感受。
  • 超限效應:你越嘮叨,孩子越叛逆,父母要給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
    文丨耿倩倩(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對於孩子來說最怕的恐怕就是父母的嘮叨,對於家長來說常掛在嘴邊的也正是那幾句嘮叨。小剛是個初中生,平常小剛媽媽特別喜歡嘮叨。有一次小剛和同學約著去踢球,但是因為天氣太熱,小剛不小心把自己的短袖落在球場了,回家之後,小剛媽媽就開始嘮叨:「衣服都能落在球場,你真行!」
  • 話說嘮叨,請家長嘴下留情
    考試來臨,輔導作業嘮叨模式開啟;寒假來臨了,家長們是不是又開啟嘮叨模式:「你收拾自己的屋子了嗎?」「你每天要睡到什麼時候?」「快去寫作業!」「手機都玩那麼長時間了,不能看了!」「我說這麼多,你怎麼不聽」.再說下去,大家都不想看了。嘮叨,就是說話囉嗦,冗長,不簡潔,對一件同樣的事反覆的說個不停。
  • 別讓你的「嘮叨」養出「終生叛逆」的孩子
    但是如果再深一層的反思,我們就應該問問自己,當初為什麼不聽話?或者長大也不聽話。我覺得自己就是個潛在的「家庭終身叛逆者」,對待家人的建議,我潛意識都是拒絕的,不是想叛逆,只是知道對也不想去做。原因是「嘮叨」會讓孩子知道對也不去做。知道對也不去做是什麼呢?就是叛逆。「你再喝一碗粥?」「你再喝一碗粥吧?」「我給你盛一碗粥吧?」
  • 家長越是嘮叨,孩子越是叛逆,原來是"超限效應"在作怪
    中國的家長几乎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借著自己身為家長的身份,打著&34;的旗號,對著孩子進行長篇大論的說教。其實,真正聰明的家長不會一味地對著孩子講道理,因為這樣做不過是&34;,是無用的事情。沒辦法只能告訴媽媽我有工作,之後再聊。
  • 李玫瑾:低層次的爸媽才跟娃"嘮叨",孩子叛逆,"一流"父母這樣做
    導致後來每次劉梅說什麼,劉星都不聽了,而且還叛逆,想離家出走。寶寶一般從2歲就開始自己的第一個叛逆期了,而我們爸爸媽媽的嘮叨也要從此開始了。寶寶聽不進去嘮叨,怪我們太&34;,我們也生氣寶寶不懂事,不能理解自己對他們嘮叨的良苦用心。
  • 別只會對孩子嘮叨,了解超限效應的危害,嘮叨是最沒用的教育方式
    生活當中我們總會發現孩子會做出一些錯誤的事情,而在這段時間父母定然會對孩子不停的嘮叨,希望孩子能夠改正自己的錯誤。劉先生一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變得出色一些,可是孩子學習成績一直以來都不是太好,這也讓劉先生感覺到十分著急。為了能夠讓孩子的學習成績得到一定的改變,劉先生每天工作完了之後,就會不停的監督孩子,並且對孩子不停的嘮叨。
  • 你自以為是的嘮叨,其實會害了孩子!
    孩子一邊吃,媽媽一邊不停地對孩子說話:別著急。別燙著。你把雞蛋吃了吧。再多吃幾口。把這個紙(指漢堡包裝)再剝開一點。哎哎,別弄手上。孩子能做的事,放手讓他自己去做,大人在旁邊不停地說這說那,不是在教育孩子,只是在幹擾孩子做事的計劃、方法、節奏。被嘮叨得越多的孩子,獨立做一件事的能力越差、做事的專注力也越差。大人嘮叨,輸出的通常是強迫和控制。每個嘮叨的大人,都以為自己表達的是關心和愛意,實際上輸出的卻是強迫和控制。
  • 3000萬詞彙計劃的重要發現:父母越嘮叨,孩子越聰明
    現在有太多文章都說,父母嘮叨是孩子的毒藥。其實未必,這取決於孩子的年齡。孩子年齡越小,父母要越嘮叨。我有一個同事,孩子1歲時,不得已只能讓姥姥帶回老家帶。我同事跟她媽媽說:「穿衣多少、用尿布還是尿不溼等,媽你做主就行。我就希望,您每天都要不停的跟樂樂說話。越嘮叨越好。「姥姥想,沒問題啊,不就說話嘛又不花錢。於是,天天說,天天嘮叨小樂樂。
  • 千萬不要做個「嘮叨」的媽媽!那會是孩子一切「叛逆」的源頭
    雖然這些嘮叨源於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可是它們卻也成為孩子們內心的負擔,讓孩子對這種關心和愛護唯恐避之不及。因為在很多孩子看來,父母的嘮叨變成控制他們自由的武器,要求他們做這個做那個,叮囑他們不要做這個做那個。即便父母只是適當地關心、詢問一下他們的情況,或是叮囑他們一些事情,他們也會產生這樣的看法:為什麼父母不信任我呢?
  • 父母越是嘮叨,孩子越發叛逆?背後的「超限效應」要予以重視
    作者:曉歡(原創文章,圖片源於網絡,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編輯:曉歡很多家長總是習慣性的對孩子說教,不顧孩子是否願意去聽。有節制、有道理的說教可以稱為是教育,但是長篇大論的重複,將有價值的話念叨至沒有價值了,只能被認為是嘮叨。
  • 李玫瑾:別再對孩子嘮叨講道理了,眼界高、見識廣的父母都這樣做
    愛嘮叨的父母在生活中十分常見,每當孩子犯了一個小錯,家長都會不厭其煩地不停嘮叨,嘮叨到最後,發現孩子煩得要死,根本就沒有把自己話聽進去,這時父母就會對孩子說:「你有沒有在聽我說話?」或者「不要拿我的話當耳邊風!」等等,其實當你嘮叨一段時間就會發現自己不僅是對牛彈琴,反而孩子都不願意靠近你。
  • 家長喜歡嘮叨,孩子只會更逆反,恰當表達的愛,才能讓孩子更優秀
    只要是在家長聚集的地方,都會有一些家長抱怨自己家的孩子難教育、叛逆,還有很多父母找不到教育方法,認為自己的辦法沒有對孩子產生良好的教育,反而引起了孩子的反感,而在這部分家長當中發現的最大問題便是習慣性嘮叨。
  • 李玫瑾:不同層次父母,教育方式不同,越低層的父母,越喜歡嘮叨
    劇裡的宋丹丹是3個孩子媽媽,她的教育方式就是「嘮叨」,只要劉星犯錯,宋丹丹絕對會一直嘮叨到劉星「認輸」為止,但最後的結果,是劉星嘴上知道錯了,內心卻越來越叛逆。可是,宋丹丹並沒有感覺到自己教育的錯誤觀念,甚至還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 嘮叨,是最不走心的關心
    但是,事實是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知道自己怎麼做才是對孩子好,下意識的嘮叨常常只能起到反作用。記得有一次,兒子跟姥姥吐槽:「這件事媽媽都說了好幾遍了,真是個嘮叨大王。」自以為我算是有覺知的媽媽,沒想到,在兒子那裡還是得了個「嘮叨」的「美名」。嘮叨似乎成了媽媽們的常態,一件事多次提醒,一句話說好幾遍都不是什麼新鮮事。
  • 你對孩子嘮叨了嗎?假如有,現在改還來得及!
    有一次,去表姐家做客。正好碰上表姐教育孩子。「小冉,你的坐姿不對。」「小冉,你握筆的手型不對。」「小冉,說了你多少次了,為啥上課的時候不注意聽講?」「小冉,過馬路要注意車輛。」……一會兒功夫,表姐講了一大堆。此時的小冉面無表情,自顧自地做著自己的事情。我對表姐說,不能對孩子嘮叨太多,這麼嘮叨誰受得了?表姐說,不嘮叨不行啊,就這樣嘮叨都不行,很多事她都做不了。
  • 中考倒計時,初三家長怎麼樣做才合格?不嘮叨,不過度關心
    隨著中考的臨近,學生和家長都在備考。學生們忙著複習,他們的父母也在他們的孩子身邊。初中三年級的家長在孩子的考試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儘管家長很難直接幫助和引導孩子上學,但從心理和精神上講,他們是孩子最依賴的支柱。
  • 12招密技讓父母不再嘮叨
    但當他們進入童年期以後,生理和心理逐漸成熟,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並開始建立對自己的評價體系。此時,孩子的自我評價開始擺脫成人,由原來的偏主觀情緒,逐步開始客觀。父母若再像以前那樣批評教育,孩子就覺得未得到父母的尊重,容易產生對抗情緒。    父母的嘮叨儘管產生的原因會有多種,但嘮叨終究是一種負面情緒,也是一種焦慮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