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巴特:神話是去政治化的言談 | 西方政治倫理思想

2021-02-08 倫理與公共性

我們要從這裡回到神話。符號學已經教導我們,神話有給予歷史意圖一種自然正當化的任務,並且使偶然性顯得不朽。目前這個過程正是中產階級意識形態的過程。如果我們的社會客觀地成為神話意指作用的特權領域,那是因為神話在形式上是定義這個社會的意識形態轉化的最適合的工具:在人類傳播的所有階層中,神話操作反原理到假原理的轉化。

世界給予神話的是一個歷史性的現實,甚至可以人類生產或使用它的方式回溯一會兒;而神話所回報的是這個現實的自然意象。正如中產階級意識形態,是由名為「中產階級」的放棄所定義,神話是由事件的歷史特質損失所組成:在其中,事件失去了它們曾被製成的記憶。這世界以介於活動和人類行為之間的辯證關係而進入語言;它來自本質和諧所展示的神話;一套魔術的把戲已經開始;它已經將現實內外翻轉過來,它將本身的歷史掏空,並且用自然填充它,它已從事件中移開它們的人性意義,而使它們能意指作用人類的無意義。神話的功能是要掏空現實:它確實地是一種無止的湧出、流失,或許是蒸發,簡而言之是種可覺察的缺席。

現在,在中產階級社會中完成符號學的定義是可能的:神話是去政治化(dépolitisée)的言談。你必須更深一層自然地了解政治,有如在真實與社會的架構中描述人類關係的整體,也以他們製造這個世界的能力來描述它;尤其你必須給予前綴詞dé積極的價值:在此,它代表一種操作上的行動,不斷地具體化反叛。例如,在黑人軍人的個案中,所要剔除的從來不是法國帝國性(相反地,必須實現的是它的存在);簡而言之它是偶然性的、歷史性的:是杜撰的殖民主義特質。神話並不否認事件,相反地,它的功能是談論它們;它簡直是純化它們,它使它們無知,它給它們一種自然的和不朽的正當化,它給予它們一種清晰度,那不是解釋的清晰,而是事實敘述的清晰。如果我敘述法國帝國性的事實狀態而不解釋它,我將發現它是自然的而且毋庸多言的:就會消除疑慮。在由歷史進到自然時,神話經濟地運作:它廢除了人類行為的複雜性,它給予它們本質的簡單,它遠離了所有的論證,而回到任何立即可見的情況,它組織了一個沒有矛盾的世界,因為它沒有深度,這個開敞的世界沉迷於顯明的現象中,它建設了一種極為幸福的明晰狀況:事件似乎是自動意謂著什麼。

然而,神話是否總是一種去政治化的言談呢?換言之,現實一直都是政治性的嗎?為了要使事物變成神話性,自然地談論事件夠嗎?你可以用馬克思來答覆,最自然的物體含有一個政治的軌跡,然而,無論如何虛弱與無力,人類行為多少有記憶存在,該行為已經產生、裝備、使用、限制或拒絕了它。語言——客體會說出事物(les choses),可以很輕易地展現這種軌跡;元語言(méta-language)要提及事物(des chose)就不那麼簡單了。現在,神話總是在元語言的標題之下——它所實現的去政治化經常伴隨著已自然化的背景,由一種用來讚頌事物的通用元語言來去政治化,而不再執行它們。不消說,神話扭曲它的客體所需要的力量,在一棵樹的情形中比在一個蘇丹人的情形中要來得少;在後者的情況中,政治的負載非常接近表面,若要驅散它,需要大量的人造自然;在前者的情況中,它是遙遠的,被一整個世紀老舊階層的元語言所純化。因此,有所謂強大的神話和虛弱的神話;在前者中,政治的能量是立即的,去政治化是突然的;在後者中,客體的政治特質已像顏色般褪去,但即使最輕微的事物也可以粗魯地帶回它的力量:還有什麼比海洋更自然?還有什麼比《失去的大陸》電影製片所讚頌的海洋更「政治」的?

事實上,元語言為神話構成一種保護區。人和神話間的關係並非建立在真理,而是在使用上:他們根據需要將其去政治化。有些神話的客體會暫時進入休眠狀態;它們正比模糊的神話概要好,後者的政治性負載仿佛幾乎是中立的。但這只能顯示它們的處境已引起此一現象,但並不意謂它們的結構有所不同。我們的拉丁文法範例就是這個情形。我們在此必須注意,神話性言談作用在一種早已轉變的材料上:伊索的語句屬於文學,它在一開始就被神話化了(因此是無邪的),因為它是小說。但要測定神話操作的現實掏空情形,可以暫時將這條鏈上的第一個名詞取而代之,成為一種語言—客體:你可以想像當動物發現自己轉變成文法範例時真正的社會感,它甚至變成了一個前置詞!為了要測量一個客體的政治負載和擁護它的神話性空洞,你不能從意指作用行為的觀點來觀察事務,而是從能指、從已被掠奪的事物的觀點來看;在能指之中,是要由語言—客體的觀點,也就是意義的觀點來看。無疑地,如果我們諮詢一隻真正的獅子,他會堅持文法範例是一種強烈去政治化的狀態,儘管他是最強壯的,是完全政治性的法律學會使它成為獵物,除非我們面對的是以責任形式將他的力量神話化的中產階級獅子。

你可以清楚地看見,在這個情形中,神話的政治性與意義來自它的處境。就我們所知,神話是一種價值:若要將它的範圍極精確地規則化,就需要修正它的環境和它所發生的一般性(以這不確定的)體系。在這個情形中,神話的領域被簡化至一個法國中學的第二形式。但我想,一個被獅子、小牝牛和母牛故事所迷住,並經過想像的生活回到這些動物現實的孩子,也不至於比我們使一隻獅子消失成一個謎語,更不會欣賞故事。事實上,我們都只因為這個神話不是為我們而寫,就視它為無政治意義。


相關焦點

  • 中西倫理思想的不同特徵
    來源:山西新聞網 山西日報 進入論壇手機讀報  中國倫理思想是內向型的,重人倫、親情和家庭,倫理與政治存在密切關係;而西方恰恰是開放型的,重個體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從倫理思想的前提來看,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以儒家德性主義人性論為主流,道德成為人的目的;西方倫理思想則以感性主義或理性主義人性論為理論前提,道德是人達到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從倫理和政治關係方面看,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特點是倫理政治化、政治倫理化,從而倫理和政治一體化;西方倫理思想中,倫理與政治雙軌並行而相對分開,兩者均服從人的幸福追求。
  • 「去政治化」「去意識形態化」的神話——美國媒體價值觀傳播的...
    實際上,這種「去政治化」和「去意識形態化」的理念恰恰是一種最為鮮明的政治和意識形態,標榜「無價值觀」或「價值觀中立」則是開展價值觀傳播的有效手段。對於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來說,其特定媒介體制的構建和運行並非「空中樓閣」般獨立存在,而是由其政治制度,社會結構及文化價值觀的演進長期塑造出來的[1]。
  • 批判傳播學 · 理論 李彬:從去政治化到再政治化
    真正使得「方法為我所用」,而不是「我為方法所用」……這些問題細究起來,均可歸結為一種「不講政治」的去政治化,而去政治化並非真的不講政治,其實去政治化本身就是一種政治。政治哲學家列奧·施特勞斯說得好,現代性有兩個突出問題——「政治的哲學化」(任何現代政治均含有一套「主義」)和「哲學的政治化」(任何「主義」均服務一套現代政治),兩者無不關乎學術與政治。
  • 去政治化時代的政治敘事:李世默的清華演講錯在哪裡
    這種民主政治的危機,正是汪暉所言的去政治化的政治的後果。在汪暉看來現代政治體制經歷了一個從「黨—國」體制到「國—黨」體制的轉化過程。多黨制的前提是政黨有明確的代表性及其政治價值,它通過在國家框架下的特定的制度安排,形成黨派間的相互競爭。
  • 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權的多重構成與六十年代的消逝(中)
    ,亦即以一種「去政治化的政治意識形態」來加以合法化的。從二十世紀的歷史來看,「去政治化」過程是內在於冷戰時代的兩個社會體制的: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不是單純的政治運動,通過革命和獨立建國運動,它們重組了經濟關係和社會模式;西方政黨政治日益成為管理經濟的一種方式,它們從不同的方面改變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所有權關係和殖民主義條件下世界勞動分工的基本格局。
  • 淺談成吉思汗政治倫理思想的主要特點
    不論是西方哲學,還是中國哲學,或聰明絕頂的猶太民族還是中國少數民族,其思想發展都有自己民族的獨特的土壤,有各民族自然環境、風俗習慣、社會生活,隨著歷史經濟條件的不同和發展進程的快與慢,從而展現出不同特色的思想觀念。當然,成吉思汗政治倫理思想也有他的局限性,也不可能全面、準確地反映一個民族的倫理道德精神風貌。
  • 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權的多重構成與六十年代的消逝(下)
    西方左翼傳統對霸權概念的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合法性構成及其危機,尤其是資產階級國家的「去政治化的程序政治」的實質以及與之相伴隨的民主危機。  其次,霸權這個概念從一開始就是和國家間的關係密切相關的。作為一種「去政治化的」楷模(全球化、現代化、市場化、全球化、發展、民主等等的楷模),美國在全球範圍內形成了某種程度的思想和道德的領導權。這就是西方政治學家所談論的所謂軟實力。
  • 「蒙臺梭利」神話的批判與真實 ——基於羅蘭·巴特「神話學」符號分析理論
    羅蘭·巴特是20世紀法國符號學和新文化批判運動的創始人。他在費爾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語言結構符號學理論的基礎上,發展性地將結構主義與符號學相結合,創建了大眾文化「神話學」符號分析模式。羅蘭·巴特認為,以媒介為手段的現代消費社會創造了繁蕪叢雜的「神話」來代替現實,它與傳統神話一樣都是虛構的,對人進行愚弄和欺騙。在他看來,「神話是一種言說方式」。
  • 公民政治倫理:政治倫理不可或缺的部分——讀《政治倫理學——歷史...
    政治倫理是20世紀後半葉以來蓬勃興起的應用倫理學的一個重要領域。政治倫理作為政治文明建設的基本價值目標,其研究水平與普及水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進程具有重要影響。  具體而言,政治倫理歸根結底是研究社會政治共同體(主要指國家和政治共同體)的現實社會政治目標、政治關係、政治行為、政治制度中的倫理問題。
  • 李遼寧:多學科視角下的「去政治化」話語評析
    從內涵上看,「去政治化」是與「政治化」、「泛政治化」相對立,而與「中性化」、「非政治化」、「非意識形態化」相一致,這是一種以「淡化意識形態」、「去政治化」、「價值中立」等為核心價值,在面對社會問題時,主張針對問題本身而儘量迴避意識形態或政治價值取向的非意識形態化思潮。
  • 羅蘭·巴特:中國怎麼樣?
    羅蘭·巴特王立秋 譯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只帶回(除政治的答覆外):空無。  於是我們自問:而假如這些東西——從中我們不惜一切代價地製造出各種問題(性,主體,語言,科學)——只是歷史和地域的獨特性,只是文明的習語[4]呢?我們希望存在一些不透明之物,好讓我們穿透:出於思想上的祖傳舊習,我們是辯讀的存在,是詮釋的主體;我們相信我們的智識工作總會揭露一種意義。
  • 學者:西方自由主義的流變、實質與危害
    到18世紀中後期,亞當·斯密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要求,從倫理和經濟兩個角度闡釋了自律性的市場經濟理論,從而確立了以自由放任為核心的自由主義經濟理論,把自由主義擴展到經濟領域。這樣自由主義就發展為涵蓋政治、經濟、價值觀、社會等多個領域的思想總匯,作為理論基礎深刻影響著西方社會理論和國家政治實踐。 進入20世紀後,伴隨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激化,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現,特別是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發生,自由主義在應對矛盾和危機的方法上出現兩種流派,一種是新自由主義學派,一種是凱恩斯學派。
  • 學者:儒家思想蘊含豐厚的人類共同倫理
    」的圓桌對話,參與對話的多位專家、學者認為,儒家思想中蘊含著豐厚的人類共同倫理。  山東大學歷史系教授孟祥才在發言中舉例說明,儒家倡導「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強調「民本」、「民貴君輕」,要求對百姓「富之」、「教之」的政治倫理;強調「和而不同」,「忠、孝、節、義、仁、禮、智、信」的社會倫理,這些倫理觀念都應該可以與世界倫理交集和融通並成為人類共同倫理。
  • 蒙蔽的悖論:一個政治神話學的觀點
    此外,我的興趣是習慣把問題擺在政治神話學的視野來考察,更何況識人與蒙蔽的問題其本質上就是政治的而不僅是倫理的。借用列維納斯的話,這個難題涉及到第三方,所以是政治的,而非僅於兩者面對面的倫理問題。在西方,這個值得玩味的課題先由悲劇詩人提出來,再由蘇格拉底以最生動的反諷轉化為一個普遍的、恆久的、開放給所有人的哲學問題。當然,悲劇的命題無法完全被哲學所揚棄掉,這代表著神話要素無法被哲學成功地消解掉(悲劇英雄伊底帕斯王是不知道自已在做甚麼,而17世紀的德國悲苦劇主人公是不知道自己要做甚麼:班雅明說的,有決斷權卻不知道要做甚麼決斷。前者是神話,後者是歷史)。
  • 特•克蘭德曼斯:認同政治與政治化認同:認同過程及其抗爭的動力
    政治化的集體認同。當人們代表某一群體捲入政治抗爭時,他們的集體認同就會發生政治化,尤其在這個群體捲入權力鬥爭時。為了建立、改變或維持某種權力體系,社會群體經常會捲入權力鬥爭。為了把這個群體的聯繫轉化為它的社會環境,它會製造一系列的政治事件。這些政治事件就是集體認同的政治化,也是權力鬥爭的基礎。特別是當群體中的很多人都意識到一種屈辱的情感時,這種過程更容易發生。
  • 中縣政治與學術倫理的尷尬
    近代以降,西方給輸入了另一個倫理邏輯:「真」。嚴復在向國人介紹斯賓塞《群學肆言》(現多譯《社會學研究》)就已經認識到西方的求真精神,還聯繫到古代中國的「格致」,但尚未認識到「真」背後的倫理意義。在中國環境下,柔性的善和剛性的真難免會撞擊出這樣或那樣的矛盾火花。正是如此,馮軍旗和他的《中縣幹部》擠在了「善」與「真」的夾道。《中縣幹部》是否涉及違規學術倫理?
  • 羅蘭·巴特|中國怎麼樣?
    我們希望存在一些不透明之物,好讓我們穿透:出於思想上的祖傳舊習,我們是辯讀(déchiffrer)的存在,是詮釋的主體;我們相信我們的智識工作總會揭露一種意義。中國好像抵制這種意義的呈現(livrer),這並非因為她把意義遮住,相反,更具顛覆性地,是因為(在這裡當然有些儒家色彩)她擺脫了概念、主題、名字的建構;她不同我們一樣分有知識的目標(cible);語義場被擾亂了;對意義冒失提出的問題再現為意義的問題,我們(西方人)虛幻的知識:我們社會建構的思想觀念被沉默地宣告為不-得體(im-pertients)。此即詮釋學的終結。
  • ——以汪暉的當代思想史描述為例
    ——編者按本文主要是我閱讀汪暉《當代中國的思想狀況與現代性問題》(1994,1997)、《中國「新自由主義」的歷史起源——再論當代思想狀況與現代性問題》(2000)、《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權的多重構成與60年代的消逝》(2004、2006)三篇文章的一個總結。這三篇文章給出了典型的中國新左派對當代思想史的描述。
  • 《希臘思想的起源》:城邦催生古希臘哲學,隱含西方哲學起源奧秘
    其實,古希臘人最了不起的創造,是他們的哲學思想。當代哲學家懷特海說:「西方兩千年的哲學史都是給柏拉圖(古希臘大哲學家)做註腳。」有句俗話叫「言必稱希臘」,就是說,講當代西方思想文化,講來講去最後都是要回到古希臘的。
  • 《資本論》中的自然歷史觀及其對政治倫理的批判
    在啟蒙理性取得對宗教的勝利之後,這一權威被資產階級的世俗需求所佔據,構成詮釋所有權和政治自由的基點,並使得基於某種自然權利觀念的「政治生活」成為「人民生活的經院哲學」②。尤其是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諾所揭示的啟蒙神話中,被「還原成技術問題」的古典政治哲學的德性和善逐漸成為資本主義法權理論的根基,從而將資產階級國家機器變為政治倫理的現實化身,甚至成為科耶夫所說的「公正無私的第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