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專家學法律知識,為您講解民事權利能力與民事行為能力

2021-01-09 中華第一財稅網

【本百家號隸屬於全國級企業集團——智董集團旗下中華第一財稅網(又名「智董網」)。本專欄陸續更新,您現在看到的只是本專欄的部分內容。

請記得關注本百家號,不然以後就找不到了哦;如果喜歡,請收藏並點讚支持一下,謝謝!歡迎購買本專欄,購買專欄後您可以完整地學習、深入地學習;本專欄「乾貨」很多、用處很大,不僅可以隨查隨用,還值得反覆學習、時常複習,「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每學一遍都有不同的收穫)。】

民事權利能力,是指民事主體能夠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具有權利能力也就是具有義務能力,因此也可稱為權義能力。權利能力和權利這兩個概念是不相同的。權利是指法律賦予人們享有的某種權益,表現為享有權利的人有權作出一定的行為和要求他人作出相應的行為。比如買賣,甲給乙錢,乙給甲貨。在必要時可請求有關國家機關(法院、行政機關)以強制性的協助實現其權益。

權利能力是一種作為民事法律關係主體的資格,這種資格是法律賦予的,不論主體是否已經形成一定民事法律關係,其權利能力總是存在的。具有權利能力的主體要實際取得權利,還必須參加一定的民事法律活動,與他人發生民事法律關係。如法律規定每個人都有購買商品的權利能力,但要實際取得商品的權利,還必須參與買賣的民事法律關係;又如法律規定每個公民都有取得繼承權的資格(權利能力),但是,只有那種有遺產可繼承的人,才有繼承遺產的權利,而且必須在被繼承人死亡後,繼承權(權利)才可能實際取得。所以,權利能力是一種資格,是取得權利的前提,不是權利本身。也就是說,權利能力的這種資格對於權利來說,還只是一種可能性,它依附在一個人的身上,但還沒有體現在具體的民事法律關係之中。

比如,凡是民事法律關係的主體都有權利能力,都可以進行民事法律活動。但這只是一種資格,還不是權利。只有利用這種資格參加到具體的民事法律關係中去,這種資格才能成為一種民事權利。而權利則是權利能力通過具體民事法律關係體現出來。權利不是一種可能性,而是一種現實性,是法律保證民事法律關係主體享有的一種實際利益。權利能力與權利的關係有如政治經濟學中的勞動能力與勞動的關係。

民事行為能力,是指民事主體能夠以自己的獨立行為依法享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從而使民事法律關係發生、變更或消滅的資格。比如,某人能獨立地處分自己的財產或與他人發生買賣關係、租賃關係、運輸關係等,並對自己的行為承擔獨立財產責任的能力,如侵害他人財產承擔賠償責任。

相關焦點

  • 2020山東事業單位法律知識: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2020山東事業單位法律知識: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2020-11-26 10:37:50| 中公事業單位考試題庫 2020山東事業單位招聘公告陸續發布,為了幫助大家順利備考,山東中公教育為大家提供山東事業單位備考資料
  • 法律知識: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
    有事沒事還給刷刷小禮物,前期9歲的小男孩用父母的卡打賞了主播幾十萬,這個大家都覺得很誇張吧,那他的打賞行為有效嗎?他的父母可不可以要回錢呢,這個就需要通過法律去認定了,這也是本章節剖析的知識點。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以自己的行為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即自然人依法獨立進行民事活動的資格。
  • 民法專題——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與行為能力
    一、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民法典第13條規定: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出生,是指胎兒脫離母體並生存的法律事實。民法典第16條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練習題:李某回國遊玩,董某熱情招待,為表示感謝,李某對董某懷孕的妻子承諾,孩子出生後贈送孩子一萬元,董某妻子未置可否,董某同意並表示感謝。
  • 《民法典》解讀59:法人民事權利能力與民事行為能力取得與消滅
    本條是關於法人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取得和消滅的規定。本條來源於民法通則第三十六條第二款「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從法人成立時產生,到法人終止時消滅。」賦予法人民事權利能力,是承認法人為一類獨立民事主體的邏輯必然。
  • 在民事訴訟中如何區分訴訟權利能力、訴訟行為能力與當事人適格?
    那麼,這一講我們將詳細為大家講解這三個專業名詞所承載的內容。一、訴訟權利能力所謂訴訟權利能力是指成為民事訴訟當事人,享有訴訟權利、承擔訴訟義務的資格。它所強調的是具有作為當事人的資格,而不問是不是具有能力。具體包括:公民的訴訟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終於死亡;法人的訴訟權利能力始於成立,終於終止,其所終止的標誌是法人被註銷。
  • 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我能做點兒啥!
    ;公平原則(合理、均衡);誠信原則(「帝王」條款,貫穿民事行為的始終);不得違反法律和公序良俗(模特到故宮拍裸照,有傷風化);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綠色原則」)。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5. 民事權利能力:法律確認的自然人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資格。6. 開始:從出生時起;結束:死亡時止,生理死亡和宣告死亡。7.
  • 民事行為能力和民事權力行為的區別
    ●小國●法不阿貴,繩不繞曲(二)2018-12-10 【注】此文為小國在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課程班的作業【民事行為能力和民事權力能力的區別】事行為能力,簡稱「行為能力」,是指民事主體能以自己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簡言之,民事行為能力為民事主體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提供了現實性。
  • 關於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的規定|法學家講解《民法典》
    歡迎購買本專欄,購買專欄後您可以完整地學習、深入地學習;本專欄「乾貨」很多、用處很大,不僅可以隨查隨用,還值得反覆學習、時常複習,「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每學一遍都有不同的收穫)。學習改變命運,是凡人逆襲的真理,如果您覺得對您有幫助,請立即購買!
  • 跟我學法律: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
    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一,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是指雙方當事人在民事法律行為當中設立一定的事由為條件,以條件的成就與否,或者說是是否發生作為決定民事法律行為法律生或者解除的根據的民事法律行為
  •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如何起訴,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是指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十九條 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第二十條 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 民法 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
    (一)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概念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指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沒有民事權利能力,就不能享有民事權利,不能負擔民事義務。因此,無民事權利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如未達法定婚齡的人,不享有結婚的民事權利能力,未達法定婚齡的人結婚.根據(婚姻法》第10條.婚姻無效。(二)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開始1、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1)概念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民法總則》第13條)。
  • 跟我學法律: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為
    二,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的特徵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的特徵,主要體現在以下的三個方面:1,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為已經成立,但是因缺乏代理權或者行為能力而使效力不齊備!三,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情形1,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從事依法不能從事的法律行為,這種行為的效率需要等待她的法定代理人確認!因為根據我國民法總則的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只能從事與其治理和年齡狀況相符的行為,其他的行為都是屬於效力待定的行為!
  • 《民法總則》:民事行為能力 考點分析
    該法典在我國民法界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為我國將來制定統一民法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它也順理成章地成了熱門考點。今天,就跟大家一起聊一聊《民法總則》修改的亮點問題——民事行為能力。  所謂民事行為能力,是指行為人以自己的行為獨立從事民事活動,享有民事權利,履行民事義務的能力。它所強調的是「以自己的行為」從事活動的能力。
  • 鉤沉 | 追溯我國第一部民事法律草案中的「民事行為能力」(作者:張相如)
    所謂民事行為能力,就是指民事主體獨立地取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在《大清民律草案》第七條中的表述是「有行為能力人始,有因法律行為取得權利,或擔負義務之能力」。這一具體細緻的規定具有很大的進步意義。
  • 民事行為能力-「說話算話」的能力
    民事行為能行是民事主體自主創設民事權利、民事義務的能力。民事行為能力有個別稱,叫意思表示能力。這裡的意思表示能力我喜歡稱之為「說話算話」的能力。根據民法典規定,未滿八周歲的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未滿十八周歲的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已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能以自己的勞動所有保證正常生活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部分不能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人(精神病)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完全不能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法人(公司等)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 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劃分標準
    各位讀者朋友大家早上好,我是法律小主。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作為民事主體的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在法律上的分類。希望各位讀者朋友閱讀到本文的時候,給小主一個轉發,你的每一次轉發都是我不斷前進的動力,同時會讓更多的人們知曉我們擁有什麼權利,以此來更好的維護好我們的合法權益。如果各位讀者朋友有什麼疑問的,歡迎在評論下方留言或者評論。
  • 《民法典》解讀13: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編總則,第二章自然人,第一節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第十三條「自然人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本條是關於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規定,此規定也是來源於民法通則,只是將民法通則的公民改為「自然人」,沒有實質性的變化。
  • 講解《民法典》(從2021.1.1施行)|關於無效民事法律行為的規定
    本專欄估約共有125篇,陸續更新,您現在看到的只是本專欄的部分內容。請記得關注本百家號,不然以後就找不到了哦;如果喜歡,請收藏並點讚支持一下,謝謝!歡迎購買本專欄,購買專欄後您可以完整地學習、深入地學習;本專欄「乾貨」很多、用處很大,不僅可以隨查隨用,還值得反覆學習、時常複習,「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每學一遍都有不同的收穫)。
  •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均無效嗎
    《民通意見》第六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接受獎勵、贈與、報酬,他人不得以行為人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為由,主張以上行為無效。」《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條直接認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根據新法優於舊法的一般原理,《民通意見》第六條的規定無法得到使用。然而,《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條的規定並不符合立法目的。
  • 《民法典》解讀24: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司法認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編總則,第二章自然人,第一節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第二十四條第一款:「不能辨認或者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其利害關係人或者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認定該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