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瑞麗11月25日電 (顧一航 劉雲 保旭 蔣晨)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尤為珍貴。一般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都是依靠傳承人口傳心授,代代相傳。在今天,這些傳承人的生存現狀究竟如何?25日,記者一行拜訪了傣族孔雀舞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旺臘先生。
孔雀舞是中國傣族民間舞中最負盛名的傳統表演性舞蹈,流布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瑞麗、潞西及西雙版納、孟定、孟達、景谷、滄源等傣族聚居區,其中以雲南西部瑞麗市的孔雀舞最具代表性。2006年5月20日,傣族孔雀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旺臘,傣族人,已經66歲高齡的他出生於瑞麗市的一個小寨子。旺臘從小開始跳孔雀舞,迄今已有55年。2008年文化部授予旺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資格。
旺臘先生家位於市中心的瑞麗文化館大樓後的一間簡易搭建的小棚,這也正是旺臘教學的場所。中間約20平米是空地做排練室;左側隔出一間臥室,右側就是廚房。
屋子裡光線很暗,家具簡單卻不凌亂。大廳的牆壁上,掛滿了旺臘的各項證書;牆角則是一排矮凳,供學員們排練時使用。總共不到50平方米的簡易棚子裡,容納了旺臘先生的生活起居、排練教學。這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名號,實在有些格格不入。
儘管已年過花甲,旺臘與記者聊起孔雀舞時依舊精神熠熠,「從11歲開始跳舞算起,已經55年了。當初是因為六一兒童節的一次表演機會發現了自己的舞蹈潛質。」
孔雀舞可以說貫穿了旺臘的一生。從1959年第一次上臺表演開始,50餘年旺臘一直沒有離開過舞臺。「03年國家啟動了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孔雀舞開始受到外界關注」,旺臘說。他曾先後到北京、成都、廣州、南京以及泰國、緬甸、寮國等地參加表演。
「最近還去了躺深圳,11天20多場表演總共500塊錢。」談起經濟狀況,旺臘不禁嘆氣。從文化館退休之後,旺臘辦起了孔雀舞培訓班。除卻表演和退休工資,收入來源就是培訓學生的學費。「一年70塊錢,很多孩子從小教起一般都包6年」,旺臘說,即使是這樣的低價,也有的家長嫌貴。一面要供孩子念大學,一面要維持自己的生活,一人一年70的培訓費對旺臘的經濟狀況並沒有太大改善,「樓上還有80平米的房子,也出租出去了。所以就搬到樓下住在排練室裡。」
儘管如此,旺臘表示,「70塊錢收徒,也要把這件事繼續下去」。
「孔雀舞的傳承培訓班已經辦了14期,」與瑞麗傳統傣族孔雀舞多是男性舞者不同,如今的孔雀舞學員大多為女孩,而每期學員的培訓時間也不固定。旺臘指著牆上的一幅照片對記者說,「這是我最得意的學生,她今年12歲。」據旺臘介紹,他的學生中也有部分是以舞蹈為專業。當記者問起旺臘,是否想過將孔雀舞傳授給自己孩子,培養自己的傳承人時,旺臘顯得有些遺憾,「女兒不願意學舞,去外面打工了。」
旺臘告訴記者,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後,他每年還能領到近8000元的補助。
55年的舞蹈生涯,50平米的舞蹈教室,70元一個學員的培訓收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卻並無自己的繼承人。對於傳承保護中國民間文化精髓來說,傳承人如此現狀讓人感到擔憂。
傳承人是歷史的活化石,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立之本。然而,以人為載體、口傳身授的特點是藝隨人走,傳承人銳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瀕危告急的根本原因。如何保護日漸稀少的傳承人,培育文化傳承新生力量,正在成為中國社會各界的關注熱點。
結束探訪後,我們與旺臘先生告別,一再叮囑他搬回樓上生活。隨行的當地文化官員告訴記者,正準備為旺臘籌建新的教學場所。(完)